首页 理论教育 慈城年糕文化记忆,诗词艺文与民间文学

慈城年糕文化记忆,诗词艺文与民间文学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词艺文是历代文人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创作。从笔者查阅的资料发现,以年糕为创作题材,其文学样式除上述民间文学外,还有诗歌、散文等体裁。有关年糕的文学作品,早期以诗歌为多,如清晚期的竹枝词。为了让读者了解各地的年糕文化,本节摘编有关年糕的部分文学作品,其中部分是外埠作家咏颂的年糕诗文。

慈城年糕文化记忆,诗词艺文与民间文学

诗词艺文是历代文人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创作。

从笔者查阅的资料发现,以年糕为创作题材,其文学样式除上述民间文学外,还有诗歌散文等体裁。有关年糕的文学作品,早期以诗歌为多,如清晚期的竹枝词。那时,其作品多与年节连在一起,如宁波张廷章的《十二月竹枝词》、余姚朱文治的《销寒竹枝词二首》。现代诗有《慈城年糕谣》、《慈城的年糕》[30]等。可能是对年糕情有独钟,无论是古代士大夫,还是当代文人,都以诗歌抒发对这一年节食品的心灵感受。

有关年糕的随笔、散文,刊发时间比年糕诗晚近半个世纪,在宁波的媒体最早刊发已是1930年,之后,有关年糕的文章比诗歌多见于宁波报纸期刊,如1948年5月11日的《宁波日报》波光副刊所刊羽光佳的《年糕的滋味》。随着手工年糕制作技艺的消失,宁波人说年糕、忆年糕的文章多见诸报端,据笔者对刊发在宁波平面媒体上的有关年糕的文学作品的不完全统计,宁波人有关年糕的文学作品主要是随笔、散文和诗歌,一些作者在创作小说、报告文学时亦常用年糕这一家喻户晓的“道具”。[31]如今重读这些年糕相关的文学作品,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章直接以年糕为题居多,如1985年1月1日发表在《宁波日报》的《年糕絮语》,1987年发表在《宁波晚报》的《做年糕琐记》以及1999年2月18日发表在《宁波日报》的《水碓年糕》。1995年冬天,笔者因白天就慈城年糕专题作了采访,情不自禁,写下了短文《儿时的年糕团》,以怀念渐行渐远的做手工年糕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怀念年糕的文章命题改变,很少以年糕直接命名了,如2001年1月1日刊发在宁波日报的百年宁波随笔——《宁波人昔日走人家》,一年后,刊发在同一媒体的散文——《蛰居乡村的日子》和2005年12月25日刊发在《宁波晚报》的《农家小屋里的传统食品》,这些文章的主题是怀念渐行渐远的农耕时代和乡村生活,而(手工)年糕似乎是当年生活的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于是写的是家乡变化,忆的还是当年的年糕。这样,年糕仿佛成了人们思乡的闸门。也许是年糕牵出来的故乡情愫,因而有关年糕的文学作品的作者,有一些是离开故乡的游子。在远离故土的游子心中,年糕又似乎是怀念故乡的感情载体,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文,写到荠菜也就想到荠菜炒年糕。宁波游子应凤鸣在台湾的《宁波同乡》上以“闲话宁波”为题连续抒发乡情,其中有一篇,题为《难忘儿时过年搓汤圆做年糕》。还有宁波游子,原解放日报资深编辑、著名红学家陈诏先生,也曾写过一篇《杂忆年糕》[32]

正是年糕所承载的乡情乡谊,有关年糕的文学记忆也成了年糕文化中的一部分。为了让读者了解各地的年糕文化,本节摘编有关年糕的部分文学作品,其中部分是外埠作家咏颂的年糕诗文。宁波人所撰的有关年糕的文学作品,以目录和发表日期汇编到附录六《宁波作者有关年糕的文学作品存目》。

朱文治

晚稻红须又白须,炊来饭滑又清腴。

年糕同是沙田米,谁道余姚逊上虞

■雕刻了寿字的各种模板

朱文治

人情谁不喜攀高,细事髯年记得牢。

大小秤边仓廪畔,夜深处处饲年糕。

翁忠锡

清明艾饺端阳粽,重九花糕论担挑。

只有年糕时节早,摊头摆到小春朝。

胡杰人

家家红束共相邀,兼味无多饮浊醪。

差喜杀鸡为黍外,登筵还有炒年糕。

佚名

宁波年糕白如雪,久浸不坏最坚洁。

炒糕汤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

苏州红白制年糕,供桌高陈贺岁朝。

不及宁波糕味爽,太甜太腻太乌槽。

张廷章

十二月忙年夜到,挨家挨户做年糕。

送年送灶事才了,又把门神贴一遭。

毛翼虎

水磨镡侧磨年糕,过节过年举自高。

亲戚友朋来走动,互相祝贺话滔滔。

钱文华

深秋的日子,我梦见小康王/嗒嗒的马蹄踏过外婆桥的背影;/慈城年糕就熟了/慈城年糕就香了;/香了熟了那美丽的传说/从外婆的心里,流到我的心里。//多美丽的传说,雕琢成你/多美丽的灵魂/在慈湖上空飞扬/从深秋穿过严寒/人生没有寒冷只有暖意/我只有暖意/从心里流到/许多人的心里。

钱文华

犹如一页少女的情书/含住,奔涌的相思/充塞心之孤独的夜晚/即使没有诗的生活/也会变得香香的。//犹如一片新娘的芳唇/含住,流泻的温暖/辞倒秋得很深的日子/即使没有花的生活/也会变得美美的//犹如一声母亲的呼唤/含住,揪心的乡愁/笼罩在异乡的游子/即使没有歌的生活/也会变得暖暖的。

■刊登了年糕儿歌的少儿读物

冯一敏

灵山秀水好慈城,时雨春风促岁丰/特产品牌精制作,年糕文化世传承。//承古创新工艺优,年糕美食甲全球/漫磨蒸操精操作,柔滑晶莹味一流。//年糕彩语谐音好,佳节年年祝福高/馈赠烹调皆适用,新春餐桌佐珍肴。

应凤鸣

每年过年,必想起家乡的汤团(宁波汤团的团字不加米字)和年糕。

宁波年糕,世界驰名。食品名字带有“年”字者,好像绝无仅有。由此可见,宁波人过年要比别的地方讲究。

有朋友去宁波,因闻名特别去吃年糕,觉得滋味不如这里永和大陈年糕。也许人类有第一口味先入为主的习性,好像妈妈菜口味天下第一相同。事实上,有人从慈溪外婆家带回水磨年糕,碗是软糕可口,煮而不糊,是用传统方法做出来的,如今仍有它的特色。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过年,家里每到十二月就要忙着浸米、做年糕。大户人家还要雇请年糕师傅来做。做年糕最重要是选米,最吃力是蒸煮后操打,然后用年糕模板,一条一条的捏印,每做一条都要加上黄蜡,防粘防腐。模板上有财神、送子图等吉祥图案,每做一块,直长条四角整齐有致,再加打小小红印,不像现在市上所卖的只是棍棒形米条而已。

做年糕时,另外用年糕粉做元宝,用以拜神。为了逗小孩们高兴,也做些小动物,手艺好的,栩栩如生。做年糕讲场面,每家少则百斤,过年吃不完的,拿来风干(不能晒,因晒后容易裂开),到某一程度,放入水缸甏中用水浸起来。乡下用天水(下雨时盛下来的),另有何时的水可浸与不可浸的分别,绝对不用井水,现在能否用自来水,就不知道了。水会发臭,要常换(发现有水泡时),即使到了五月端午,水发酵了,年糕风味不减。(节选)

陈诏

我生在浙江宁波城内。六七岁时,快到年末,确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时节。因为家中要雇工做年糕,这是一件大事。先要拿几斗粳米,掺上一些糯米,浸泡在水里,然后磨成求浆。沥干后放在蒸笼里蒸。这时候,客堂里已经准备了杵臼,同时支起一张桌子和一条长方桌,大人、小孩都坐在长方桌周围。当年糕师傅把蒸熟的一大块来团端出来时,先要放在杵臼里用力捣几下,然后放到长方桌上。于是大家就枪,枪到手的放在年糕模子里用力按,最后从模子里拿出来就是一长条、一长条年糕。如此从早上到下午才完工。这种年糕有花纹,有字样,整齐而美观。待晾干,可以放过年以至很长时间。孩子们除了凑热闹夕卜,最高兴的是在做年糕时可以拿热气腾腾的年糕团嵌油条或豆酥糖吃。(www.xing528.com)

吴士宏

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

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蔡云

腊中步碓太喧嘈,小户米囤大户廒。

施罢僧家七宝粥,又闻年节要题糕。

李福

珍重题糕字,风光又一年。

为储春糗饵,预听磨盘旋。

筛细堆檐雪,蒸浮袅灶烟。

吉祥同粽熟,摩按胜粢坚。

甘许糖调蔗,香应稻识莲。

尺量圭待琢,寸断线频牵。

外倩瓜仁剥,中容枣实填。

狭看持石笏,方拟运花砖

品佐酬神馔,盘添压岁钱。

馈遗亲谊厚,赉赏大家使。

回首重阳酒,撑腰二月天。

人情还可笑,黄白肖形偏。

吴锡麒

世人皆爱宝,名字及糕资。

口腹奢如此,金银饵岂知?

老馋争灸热,一饱已倾资。

转笑堆成屋,何曾会疗饥。

许青浮

飚馆分曹斗糗资,宋家曾入重阳诗。

吾乡此风尚腊月,翻作年糕充馈节。

呵冻春磨连夜忙,满甑玉屑炊甘香。

世人由来爱甜口,不妨十倍添糖霜。

金刀如风玉纤巧,灯前片片分来好。

妇子嬉笑儿女争,满袖分携杂梨枣。

叮咛留片过元宵,好待老翁来撑腰。

(年糕留至元宵,食之可可免终岁腰痛。)

袁景澜岁节村厨舂磨忙,黍糖蒸釜划成方。

儿童袖手看风雪,并坐煨尝满灶香。

甜枣甜,/年糕黏,/妹妹捧着蓝花碗,/一蹦一跳喊过年。

佚名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

年岁吩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周作人

芥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养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