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艺术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明末清初艺术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撰写过程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种:1. 比较研究方法。即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类型中的大量史实和资料加以对比与归纳,从而得出某一研究对象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就亟需介入文献学研究方法加以论证与考察,成为本书撰写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其三,“卡里斯马”等西方理论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运用,也是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尝试性的创新之处。

明末清初艺术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书撰写过程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种:

1. 比较研究方法。文化研究中的比较方法早在18世纪至19世纪人类学和文化学产生的初期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即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类型中的大量史实和资料加以对比与归纳,从而得出某一研究对象中的普遍规律。用这一方法来阐释错综复杂的明末清初艺术现象,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抽寻一般规律、找出研究对象本质特征的可行之道。

2. 文献学研究方法。要考察明末清初艺术的具体情形,必须借助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献,尤其对书论、画论、乐论、曲论等文献资料的熟知与运用就尤为重要。不仅要求熟知相关文献的具体内容,更要求所援引文献资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因此,就亟需介入文献学研究方法加以论证与考察,成为本书撰写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3. 图像学研究方法。本书对明末清初艺术观念嬗变的研究,是以艺术作品为主要切入对象进行研究的,所以要对这一时期各个艺术门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图像的方式整理保存,并对这些有价值的图像进行梳理研究,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和释义,找到研究对象中的某种内在联系与规律。最终帮助本书归纳与总结明末清初艺术观念嬗变的一般规律,在此过程中图像分析法在本书撰写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问题的阐述,本书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明末清初艺术观念嬗变规律的总结与归纳。明清艺术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已经有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本书从观念史的角度,将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概括出四个嬗变阶段,则在明清艺术研究中尚不多见。这四个嬗变阶段彼此衔接、前后呼应共同勾划出从明末到清初艺术观念嬗变的基本过程,无疑对宏观把握明清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有积极意义。

其二,对各个嬗变阶段艺术观念的具体阐述,既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文章的创新所在。本书分别以主情、尚奇、复古、守成与变革并峙来概括明末清初艺术观念之嬗变。其中每章详细地论述了这些艺术观念的思想内涵以及在艺术表达中的具体情形。对这些艺术观念的具体阐述,不仅有益于深入理解艺术现象,更能丰富艺术史观念研究之成果。

其三,“卡里斯马”等西方理论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运用,也是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尝试性的创新之处。“卡里斯马”理论本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探讨社会问题时曾用的一种理论体系,是社会学中正当支配所具有的三种纯粹类型之一。用于指称个人的某种品质,而正是由于这种品质,他被看作不同寻常的人物,被认为具有超自然超人的、至少是特别罕见的力量和素质。这些力量和素质为普通人不可企及,而且被认为出自神圣来源或者被当作楷模,在此基础上,有关的个人则被视为“领袖”……一般都把这些人物看做“最伟大的”英雄先知和救世主。[25]后来这一理论又得到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进一步阐释,将其原本用以解释社会学或政治学问题的概念,扩展而引入到社会大文化的体系中。因此,这一理论也就能用在文化艺术上来解释不同学科的具体问题。本书遂借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书法、戏曲艺术中的“卡里斯马”特征,在明清艺术史研究中尚不多见。除此之外,文章中还运用了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名利场逻辑”理论来丰富对尚奇观念的理论阐发。这些西方文艺理论的运用,可以说都是本书用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尝试,对当代艺术学理论研究或有启发意义。

其四,明末清初艺术观念嬗变的当代启示,也可视为本书的创新之处。通过理论研究达到对艺术实践的指导和启示,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本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书虽然以明末清初的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些现象背后所隐含的艺术规律则无疑会启示我们当代艺术发展。因此,本书通过对明末清初艺术观念嬗变基本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历史现象的解读,更力图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出中国艺术绵延不断的艺术规律,从而“以史为鉴”指导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注释】

[1]马采:《艺术与艺术学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2]邵宏:《美术史的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4]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总序。

[5]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6]徐建融:《晚明美术史十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8]徐子方:《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和现代》,《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www.xing528.com)

[9]王能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觉》,《艺术百家》2011年第6期。

[10]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1]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2页。

[12]陈鼓应、辛冠杰、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13]吴琼:《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7页。

[14]李亚宁:《明清之际的科学文化与社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徐建融:《晚明美术史十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6]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源》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8页。

[17]商务印书馆编:《辞源》第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1999年12月北京影印,第2287页。

[18]外文出版社编:《大美百科全书》,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页。

[19][美]诺夫乔伊著,张传有、高秉江译,邓晓芒、张传有校:《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0][美]诺夫乔伊著,张传有、高秉江译,邓晓芒、张传有校:《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2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58页。

[22]张岱年等:《中国观念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23][美]诺夫乔伊著,张传有、高秉江译,邓晓芒、张传有校:《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24]徐子方:《元代艺术与中国艺术》,《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25][德]马克斯·韦伯著,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351、3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