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惠安雕刻艺术文化特征-壶里有乾坤

惠安雕刻艺术文化特征-壶里有乾坤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惠安石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的。惠安石雕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真、善、美的体验,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等级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惠安石雕毫无例外地承载了这一时代的特征。惠安石雕常以象征或谐音的艺术手法,融入石雕雕刻,附加其独特的内涵意义,以表达祈福或者吉祥的愿望。

惠安雕刻艺术文化特征-壶里有乾坤

俗语说:“桂林看山头,福建看石头。”由此可见福建石雕的影响力,而福建的石雕又以惠安为最。在厦门胡里山炮台橱窗里,展示着根据德国档案馆提供的有关克虏伯大炮制造及清朝政府人员培训的老照片而制作的影雕作品,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石头影雕照片。石头影雕是在“针黑白”技艺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为惠安独创。以表面磨光的本地产玉昌湖青石切锯成平板作材料,利用此种石料琢凿能显示白点的特性,以各种型号的微雕钢针,依照临描于表面的图像线条,边对照照片边细细琢凿,靠着钻点的大小、深浅、疏密的有机结合,区分黑白的不同层次,使图像显示出来。影雕工艺出现大版面作品,还可以摆脱黑白局限,制作彩色影雕。

素有“北曲阳、南惠安”之称的惠安石雕与北派石雕代表——河北曲阳石雕的奇洁、雄厚的艺术风格相比,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更具神似的韵律,作品于形神兼备中彰显动态美和神态美,体现南派石雕精巧、圆润的艺术风格。

惠安石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以传统石雕为主体、为特色、为群体赖以生存并繁衍后代的雕刻之乡,惠安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又融汇汲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的技艺精华,且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石文化,不但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较早传播到海外,成为闽台交往的重要内容,对海峡两岸经济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其巧夺天工的技艺得到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推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惠安石雕除了目前已形成的圆雕、浮雕、沉雕、线雕、影雕、镂空雕、微雕等七大艺术特色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我提出来以供同行们交流、探索。

1.变废为宝:随着我国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石材资源越来越珍贵,充分地利用石头材料,根据石料的天然造型,把废石、剖石荒料余下的边角材料再加以创作设计与利用,如作品《圣壁》就是利用不成材的石料创作,成为一件构思很好的雕塑作品。

2.因材施艺:石料有很多自然形体,特别是卵状型的天然青石,雕刻的时候可以吸收木雕根雕的雕刻手法,抓住石料的外形,用较少的雕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意境,这样创作的作品由于它的唯一性,更有观赏与收藏价值,如作品《奔月》。

3.借残缺之美:残缺也是一种美,以人物为主,突出重点,运用钎凿斧剁的雕刻手法,去掉多余的部分,刻意留下残缺肌理,这样的作品给人们留下更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古希腊的经典雕塑作品《维纳斯》,它的残缺比完整的《维纳斯》更具神韵和吸引力。石雕作品《沧桑》,运用完美与残缺相得益彰的雕刻手法表现的作品主题,似乎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4.仿砖雕之韵:黑瓦、白墙、青砖是徽派建筑外观的主要风格。苏杭地区从南唐以来,经济发达、文运昌盛,民居建筑十分讲究恢宏、壮丽、华美,尤其是砖雕,显示出高超的装饰水平。砖雕艺术远观跟建筑物配套整体效果甚佳,近观给人有粗糙、杂乱、接缝多的感觉,这主要是材料的特性所限制。惠安青石雕的色调跟青砖差不多,可这种石材质地柔韧,雕刻起来更精巧、灵动、到位,且坚固耐用,与建筑浑然一体。既有砖雕的特性,又能达到远、近观赏俱佳的整体艺术效果。现在长江三角洲是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创作交流活跃的地方,给惠安雕艺带来很大市场发展空间。

5.汲绘画之风:惠安的石雕由于二十多年前受台湾宗教雕刻的影响,浮雕构图追求杂、密、透、热闹的雕刻风格,没有主次轻重之分。随着人们对高雅艺术品的追求与热爱,惠安的石雕逐渐吸收中国画的构图风格,突出主体、淡化配景、用浅浮雕的手法来雕刻,使石雕作品也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构图布局,这种主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石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惠安石雕一改石头的粗糙笨重,其高雅、轻便的优点更适用于室内装饰点缀。

6.取木雕之长:惠安青石雕在对影壁、屏风、园林景观透窗的制作中,吸收了木雕的平雕艺术风格。材料前、后分开制作,前面采用半圆雕、高浮雕、透雕的雕刻技术;后部分采用浅浮雕、沉雕、影雕的雕刻技术,最后用边框组合整件作品,这样的作品既突出表现主体,使其形神具备、栩栩如生,同时注重背景的刻画和渲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时空感。

学习制作石雕多年来,我认为雕刻艺术从来都是中国最古老、最成熟、也是最富有人民性、民族性的艺术之一。以其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内涵丰富的艺术风格折射出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道德伦理和审美追求。惠安石雕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真、善、美的体验,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在建筑领域,古代惠安石雕能反映等级观念,具有鲜明的效果和标志性作用,无论在民居还是宗祠、寺庙、牌坊、陵墓等公共建筑装饰中,它都既能表现个人或群体的等级、贵贱、品味之别,也体现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等级。其表现形式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和应用,要合乎“礼”的精神,即等级观念。等级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惠安石雕毫无例外地承载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除了等级观念,惠安石雕还在内容上表现了祈愿的理想。在中国民间,千百年来为人生祈求幸福、安康、长寿和官运亨通的美好心愿,是民众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人们通过各种虔诚祈求和艺术表现方式,企图实现心中渴望已久的愿望;进而把这种心愿通过各种形象塑造出来,刻画于各种建筑物上,方便顶礼膜拜的需要。所以,惠安石雕艺术不仅仅是美化建筑的下设之物,人们更想要通过它传达某种私密的思想感情,寄托某种信念愿望,表达某种文化寓意,这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民俗文化内涵。惠安石雕常以象征或谐音的艺术手法,融入石雕雕刻,附加其独特的内涵意义,以表达祈福或者吉祥的愿望。比如,与儒家传统教育相辅相成的科举主题就是很好的一例,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民俗风貌。如“鲤鱼跃龙门”,系古代神话传说,每年春季有数千只鲤鱼争赴龙门山下,准备跳跃龙门,能过者成龙,失败者仍为鱼。此后民间多以此喻科举得中出仕者,在科举会考中,人们常把获得功名者喻为“跳龙门”。以“鲤鱼跃龙门”寓意科举高中、功成名就的图案,在惠安的雕刻作品中时常可见。还比如“一路连科”,图中有鹭鸟、莲花芦苇等。“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芦苇之“芦”与“路”谐音,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之意(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叫做“连科”),以鹭鸟与莲花、芦苇组成的图案,称“一路连科”,寓意应试连捷,高官厚禄,仕途光明。除科举主题外,还有如“五福临门”,图案中间往往刻一“福”字,或是一只大蝙蝠的四周各刻一只小蝙蝠,“蝠”与“福”同音双关,寓五福临门;另外的例子有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百鸟朝凤、麒麟送子等等。

奔月黄龙玉

惠安石雕还通过具象的形象来表达一定的内容,反映一定的文化,往往是用题材通过谐音、比喻、传说附会或会意等手法来获得某种象征效果,树立一些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人格楷模供后人模仿学习,以宣扬礼教精神,尤其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的石雕作品。

在惠安石雕发展历程中,各个时代各种宗教文化及其意识形态,都影响了惠安的石雕雕刻,使其出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表现特征,在宗教文化传播上起了积极作用。千余年来,惠安石雕的宗教石雕为数众多,它们造型别致、内涵丰富、雕刻精美、分布广泛,在这之间,尤以佛道等宗教石雕为首要。唐宋以来,福建社会经济繁荣,佛教等各种宗教对民间影响巨大,发展迅速,各类寺院寺庙兴起并兴盛,几乎达到有寺庙、佛塔就有石雕佛像的地步,佛像雕刻成为了社会难以割舍的一种文化现象。此外,还有如石狮和石龟等动物雕像,也与佛教有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其信奉的龟蛇合体的玄武十分著名,也是惠安石雕艺人所常常雕刻的。尤其现在,寺庙古建、佛像雕刻在惠安石雕中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惠安石雕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面-圣壁九龙璧

除此之外,惠安石雕还有记录历史、传承技艺的文化功能。总的来说,惠安石雕的文化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教育中,古代社会的传统孝道思想深入人心,有许多严格的礼制和规矩,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长期以来,贵贱有别、长幼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等戒律,规训着人们的心灵和行为。而这些,大约都能在惠安石雕身上找到一些痕迹。

惠安是中国著名的雕艺之乡,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当下,这个富有特色的千年传统技艺如何永葆青春,我们如何给惠安的传统雕刻技艺注入现代艺术元素、提出新的思路与创作灵感,这些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集思广益才能顺利解决。

反面-圣壁九龙璧

《向往》 和田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