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酒店服务礼仪规范与培训研究成果

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酒店服务礼仪规范与培训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酒店服务礼仪规范与培训研究成果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越发显露,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势必要了解一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儿呢”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称谓方面,在中国一般只有熟悉亲密的人才能“直呼其名”。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中,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色、香、味、形、意俱全,有甚于营养,只要好吃又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的,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

(三)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是指所有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第一,手势。手势的沟通,和言语的传递一样有效,也许甚至更有效。有些手势在一种文化里看似是恰当的,但在其他文化里却是不一样。握手是一种广泛使用在许多文化中表示友好的姿势,但在一些印第安部落,它却被视为挑战搏斗,并附有相应的责任。将拇指指着鼻子,在西方国家是公认不尊重的粗俗的手势,但在印度南部,类似的手势用拇指高过鼻梁则是一种尊重的标志。第二,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生活中有很多面部表情,但是表情的意义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中国人往往在公众场合隐藏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会隐藏那些消极的态度。即使自己不快乐,愤怒或痛苦,他们也不会展示出来,他们会试图用比较自然的表情来掩盖他们的情绪。相反,美国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中国人会认为美国人幼稚,而美国人会认为中国人反应迟钝。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十分珍视和谐,显示情绪可能会破坏和谐的气氛,从而导致冲突。而美国人则重视坦诚,所以他们认为这是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绪。(www.xing528.com)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外出时有戴耳环的习俗。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颜色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喜欢白色的肤色,而一些西方人认为,棕色肤色更健康。白色在西方国家代表纯洁和天真,但在中国,白色也表示哀悼。蓝色在英语通常是与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蓝色心情”指的是伤心,悲观或沮丧的心情。但它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是贵族的含义。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在世界全球化经济、文化高速发展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发扬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已成为人们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是我们自己的礼仪传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今天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