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简述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简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06年以来,新昌调腔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支持下,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使新昌调腔的传承发展突破了瓶颈,圆了古老艺术的复兴之梦。笔者作为一名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想就新昌调腔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谈几点浅显的建议,思考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此举的成功实施,使所有的调腔演员们信心大增,干劲十足,纷纷表示要为新昌调腔更好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简述

传统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虽然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但由于古代识字的人很少,传统文化多是通过口耳相传之方式进行传播流传的,因此,戏剧就是最好的文化流传方式。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要回忆最初的精神家园,寻找真正传统的东西,传承好发展好全国各地的传统戏剧,无疑就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传统戏剧就是最原始的文化源泉之一。

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新昌调腔”就是传统戏剧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被戏曲界人士喻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是元末明初北曲南下和南曲北上而形成的声腔。明中叶曾盛极一时,流行于杭、嘉、湖、宁、绍、台广大地区。抗日战争后,仅在新昌一地得到保存,成为“天下第一团”。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越来越困难,新昌调腔亦是如此。

从2006年以来,新昌调腔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支持下,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使新昌调腔的传承发展突破了瓶颈,圆了古老艺术的复兴之梦。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想就新昌调腔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谈几点浅显的建议,思考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以文化体制改革留演员

要让调腔艺术发扬光大,演员就要有热爱调腔、献身调腔的敬业精神,所以稳定全团演职人员的思想情绪,解决演员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变得至关重要。新昌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按照省、市精神,建立新昌县调腔非遗传承发展保护中心,经费全额拨款,撤销新昌县调腔剧团,将剧团现有在编工作人员经县文化主管部门审核后划转调腔非遗传承发展保护中心,编外人员按工作岗位需要择优录取。此举的成功实施,使所有的调腔演员们信心大增,干劲十足,纷纷表示要为新昌调腔更好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全团人员齐心协力,努力排新戏,尽心演好戏。

二、以成立艺研室保剧目

每个剧种的剧本资料是戏剧的根本,要保护戏剧,得先整理保存好该剧的剧本及所有有关于该剧的资料。新昌调腔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原始剧本资源尤为丰富,以剧目论,有北宋杂剧“目连救母”戏文,现拥两种版本,一种为“168出”版,一种为“107出”版,另收集得散篇7出;有北(元)曲剧目《北西相》《汉宫秋》等10余种,宋元南戏“荆、刘、拜、琵、金、牧……”等10余种,金院本1—2种;另有明、清传奇近200种;其他剧目近100余种。可惜残本较多,今后收集、整理、保护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现正筹划从101种剧目入手。以调腔声腔论,主要有三大系统,一为调腔系,二为昆腔系,三为四平系。以其来源论,有五大来源,一为唐宋大曲,如“八声甘州”“新水令”“催柏”等;二为宋代词调,如“沁园春”“浣溪沙”“念奴娇”等;三为民间古调,如“胜葫芦”“金钱花”“倒拖舱”等;四为诸宫调,如“美中美”“出队子”“刮地风”“石榴花”等;五为诸杂剧,如“套曲”。总计有约360曲,32套。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样也带来工作上的艰巨性。

剧团成立艺术研究室后,组织力量在新昌、嵊州宁海奉化绍兴等县市民间,重点在调腔老艺人家中收集有关资料,力图恢复已消失的剧目、曲牌、演艺等。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整理成435册(出)。此举有效地保护了宝贵的调腔资源。

三、以举办调腔中专班促传承

如要保证调腔艺术生生不息,首先得后继有人。新昌调腔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举办过调腔训练班至今已过去20年,最年轻的演员也已年近四十,而戏剧的长盛不衰是要靠新鲜血液来持续不断地浇灌的,所以举办新一届的调腔培训班已迫在眉睫。自2006年新昌调腔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新昌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07年年初,由新昌县文广局牵头,协同新昌调腔剧团领导及团内的各级传承人,在新昌县范围内精心挑选调腔苗子,通过层层选拔,挑出13—15岁的小学员35名,组成了五年制的调腔中专班,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章华琴老师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月明老师等担任教员,手把手耐心地向小学员们倾囊传授调腔技艺,通过五年的学习,小学员们已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调腔,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的比赛或演出,均成绩出色。现在,小演员们已经开始在调腔舞台上崭露头角,由新生代主演的《白蛇传奇》受到观众的大力认可。新鲜血液的及时渗透,使调腔古树发新芽,萌发勃勃生机。

四、巧排新戏促弘扬(www.xing528.com)

为保护发展我们新昌唯一的国家级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应该在如何排新戏上动脑筋,想办法,积极探索以新戏拯救和弘扬传统艺术的最佳途径,以达到最好效果的保护和传承。2011年,调腔剧团配合县政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项中心工作,花大力气创排了大型调腔廉政戏《甄清官》,该剧围绕“为官清廉、亲民爱民”主题,将明代新昌本土清官甄完一心为民、一片丹心,一尘不染、一身正气的为官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剧目以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调腔艺术形式来弘扬廉政文化,把新昌特有的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有机结合,不但是倡导廉政理念的新方式,而且是宣传弘扬新昌调腔的重要途径。

《甄清官》创排成功以后,就开始巡演。先去绍兴,再赴杭州,2011年年底还进京演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又在全县及周边县市巡演。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去余姚市龙山剧院演出,又获当地戏迷的热捧。听说演出当晚,剧场爆满,生动紧凑的剧情、演员们精彩到位的功夫,引得场内掌声雷动、叫好连连。

《甄清官》巡演至今,叫好声不绝于耳。各界观众纷纷称赞这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清官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戏,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品戏。通过各地巡演,调腔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通过巡演《甄清官》这部戏,调腔的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增加了。当年在北京的演出曾引起了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新闻联播》《浙江新闻联播》《绍兴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绍兴日报》和人民网、中国文化网、浙江在线、绍兴网等主流媒体做了报道,其他报刊、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以最大的范围、最大的限度、最好的效果宣传了国遗新昌调腔。

五、政府的重视拯救了新昌调腔

政府重视是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最根本的基础,尤其是物质基础。新昌调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譬如浙江省文化厅对新昌调腔的关注使调腔在濒临灭绝的死亡线上得到成功复活。近几年来,新昌县委、县政府也十分重视新昌调腔的保护和传承,在县财政很困难的前提下,依然逐年提高对调腔剧团的财政补助资金,还全力资助剧团举办了调腔中专班,并在2012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建立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改差额拨款单位为全额拨款单位,从源头上解决了演员的后顾之忧。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重视传统戏剧,传统戏剧复兴的春天已然来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浙江省下发了《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保护计划》,新昌县出台了《新昌调腔保护振兴计划》。新昌调腔新一轮的振兴发展已吹响号角。

六、企业的资助为调腔的保护和传承助力

新昌本土的企业家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也情有独钟,十分关注家乡戏——新昌的传承发展调。2008年年初,由新昌籍企业家掌门的天桥基金、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万丰奥特控股集团4家企业分别出资100万元,成立了新昌调腔保护与发展基金。

2011年8月,为了资助《甄清官》巡演成功,举行了调腔保护与发展基金捐赠仪式,新和成、新昌制药、三花、万丰奥特、京新药业、日发控股等6家上市企业各出资35万元,支持该剧进京演出,极为有力地帮助了调腔一把。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节奏日渐增快的今天,传统戏剧的命运确实令人担忧,但只要我们所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所有拥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肩负起我们应有的文化担当,遵循规律行事,相信像我们新昌调腔这种传统戏剧就能走出瓶颈,走向另一个艺术春天。

(本论文在2012年12月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小戏剧类理论征文三等奖。并刊登于《文化月刊》2020年4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