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望厦村研究:外来文人骚客的咏舶来植物作品

澳门望厦村研究:外来文人骚客的咏舶来植物作品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年返儒服, 更名大均, 以诗文名世, 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翁山诗略》 《诗外》 《文外》 《广东新语》 《四书补注》 《成仁录》 等书。外来避居澳门的文人骚客, 其著作皆有咏舶来的植物西番莲之作,意皆甚高, 寄托了孤贞不屈之志。“望厦村之文风, 以清朝嘉道间为最盛,诗文书画, 都有名人骚客为之倡。”文艺之盛, 至今犹为人所乐道。

澳门望厦村研究:外来文人骚客的咏舶来植物作品

(一) 避居文人

昔日, 澳门孤悬海隅, 远离中国内地政府, 故每当内地陷于改朝换代之际, 众多忠于前朝的文人每以澳门为避居之所, 视之为世外桃源,故明清之际, 或清末民初, 澳门皆有大量的遗老、 遗民作家, 写下了充满悲痛情怀的故国之思。

明末清初, 一众有志之士, 抗清不敌, 颇多投身南疆, 部分会来到澳门, 甚至有些会在澳门作一段时间的暂住, 故尔颇写了一些作品, 其中不乏故国之思、 爱国情怀, 当然, 对西洋传华的奇物、 风情等, 仍是中国人士注意的主题。 如陈恭尹、 屈翁山、 释大汕、 释迹删等明遗民,都曾寄居望厦村。

陈恭尹, 字符孝, 自号独漉子, 为明朝广东三大忠臣陈邦彦之长子。 其对于清朝, 终身不仕, 自称罗浮布衣, 精书法, 工诗文, 与当时之屈大均、 梁佩阑, 合称岭南三大家。 壮年时期, 曾与何绛来望厦村寄居, 并著有五言诗: “荷兰丰草院, 昔我亦停车, 欲访天然宇, 来寻独漉家, 萍蓬似孤屿, 天地一枯楂, 腾折芳馨赠, 春腾菊自花。” 此诗言明陈恭尹来望厦村访其故居。 其后又渡铜鼓洋, 访问明末遗臣, 且与望厦村普济禅院之开山祖师大汕和尚极友善, 著有“独漉堂诗文集”, 今普济禅院中尚有其遗品。[3]

屈翁山, 广东人, 初名绍隆, 字翁山, 又字介子。 明末志士, 曾为僧, 释名今种, 字一灵, 一字骚余。 中年返儒服, 更名大均, 以诗文名世, 岭南三大家之一。 与大汕和尚友善, 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至二十九年(1690 年) 间, 曾多番来澳门, 其目的就是要联络南疆反清志士, 以图恢复明室。[4]并曾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 居住在望厦村。 著有《翁山诗略》 《诗外》 《文外》 《广东新语》 《四书补注》 《成仁录》 等书。 其中《澳门》 六首之作, 已流露出对将会丧失澳门的领土管治权力的担忧, 充满了爱国主义。 总之, 翁山的风格, 真情洋溢,奇气万千, 善于驾驭任何题材, 有浪漫豪迈气息。

释大汕, 即大汕和尚, 字石濂, 号厂翁。 本是明末遗民, 原籍江西南昌, 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 年), 十六岁时在苏州削发为僧, 后移居广州长寿寺。 康熙三十七年 (1698 年), 大汕运用从越南阮福淍(Nguyên-Phúc-Chu) 等处得来的布施, 在重修了广州长寿寺后, 又扩建了澳门普济禅院。 故普济禅院奉石濂大汕和尚为太祖师。[5]大汕不拘泥佛诫, 不戒绮语, 喜欢谈论兵法及时政, 广交好友, 工诗善画, 百艺无所不能, 著有《海外记事》 六卷、 《浓梦寻欢》 竹枝词卷、 《离六堂集》十二卷。

释迹删, 指明代遗臣方颛恺, 字趾麏。 明亡后, 削发为僧, 名光鹫, 字迹删, 后易名成鹫, 寄居望厦村普济禅院, 晚年掩关大通寺。 著有《咸陟堂文集》 十七卷, 诗集十五卷, 诗文续集三卷, 《鹿湖近草》四卷, 《楞岩经直指》 十卷, 《金刚经直说》 一卷, 《道德经直说》 二卷, 《注庄子内篇》 一卷, 《鼎湖山志》 八卷。 其有关澳门的诗十余首,他将故国之思渐次熄灭于现实之中, 颇有一种沉痛无奈的感情。 汪兆镛之《澳门杂诗》, 有七言绝句咏迹删: “咸陟遗堂莫可寻, 宗风衰竭怅而今。 山河悟彻微尘耳, 但得安居便死心。”[6]

清末民初, 郑观应康有为丘逢甲、 汪兆镛、 吴道镕等文人都曾来澳避难, 但这时望厦村被葡人占领, 是否曾寄居望厦村无从考证。

外来避居澳门的文人骚客, 其著作皆有咏舶来的植物西番莲之作,意皆甚高, 寄托了孤贞不屈之志。 他们表达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唯有以清高自守为归宿, 而这正是这一个时期明遗民澳门诗的风格和特色。

抗战时期1938 年10 月, 广州沦陷前夕, 著名画家高剑父只身避难到澳门, 寄居普济禅院庙香堂。 不久, 原来在广州春睡画院受教的高门弟子, 也相继来港澳避难。 当打听到高师避难澳门时, 关山月、 李抚虹、 方人定、 罗竹坪、 黄独峰、 何磊、 司徒奇等弟子先后到澳门寻师。与高剑父有着亦师亦友关系的杨善深也从香港来到澳门避乱。 普济禅院顿时热闹起来, 成为不挂牌的“春睡画院”。 师生共同研究书艺, 一批具有时代气息、 思想性强的作品脱颖而出, 澳门也因此成为岭南画派在抗战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地。[7]

(二) 游客

其实从清雍正朝开始至同治年间, 这一时期社会较太平, 澳门文人多为来旅游观光者, 文风的表现, 往往只能是一些风景诗、 旅游诗之类的作品尽领风骚, 又或者是写一些澳门及西洋的风物, 间以外语新词极尽描写详细之能事, 以志奇趣。 “望厦村之文风, 以清朝嘉道间为最盛,诗文书画, 都有名人骚客为之倡。”[8](www.xing528.com)

嘉庆道光年间因普济禅院“地方轩敞雅洁, 骚人画客, 每掸斯以联坛结社、 广交文字因缘, 诚望厦村之胜事也”,[9]故黄培芳及鲍逸卿等辈, 曾在寺中组织诗社焉; 且不仅有诗社, 又有画坛。 诗人画客,蔚然荟萃于望厦之普济禅院中。 文艺之盛, 至今犹为人所乐道。 书法名画现藏寺中者, 皆足为人所珍惜也。 谢阑生曾来望厦, 在普济禅院内之妙香堂, 牙辟画坛。 一时之骚人画客, 如其弟谢观生及孝廉钟启韶等都惠然肯来, 群贤毕集, 为望厦增色不少。

据王文达考证:

黄培芳, 字子实, 一字香石, 香山人。 乃琼州教授绍统之子,嘉庆甲子科副贡, 历任乳源训导, 武英殿校録, 晋中书, 一时硕彦多出其门下。 如许乃晋尚书, 罗文侍郎, 林召棠殿撰等, 皆属其弟子也。 培芳工诗善画, 与当时番禺之张维 屏, 阳春之谭敬昭,合称为粤东三子。

道光辛壬间, 被委襄治夷务, 尝来望厦, 与进士鲍俊极友善,结诗社于普济禅院中, 一时唱和之声, 如漱珠唾玉, 澳中文风为之一振。 至咸丰丁已, 时巳年登八十, 尚重游泮水, 学者称之为粤岳先生。 著有《易宗》 《浮山小志》 《云泉随扎》 《虎坊杂识》 《缥缃杂录》 《藤阴小记》 《岭海楼诗文钞》 《香石诗话》 等, 善画山水,法九龙山人。

鲍俊, 香山场人, 字宗垣, 号逸卿, 道光三年癸未进士翰林院庶士, 改刑部主事, 候补郎中。 工诗词, 精书法, 善画梅竹, 求书者接踵, 润笔所入, 特构榕塘。 其乡有石溪, 崖硝瀑奇, 幽栖其中, 自号石溪生。 晚年主讲凤山丰湖书院。 著有《榕堂诗钞》 《倚霞合词钞》。 一八四九年澳门之沈米事件, 实其主使者也。[10]

谢阑生, 字佩士, 号澧浦, 又号里甫, 别号里道人, 南海人也。 嘉庆七年年进士, 旋选翰林院庶吉士。 迭主粤秀, 越华、 端溪讲席, 后为羊城书院掌教。 当两广总督阮元重修“广东通志” 时,延任总纂。 为古文得韩、 苏家法, 书学颜、 褚, 书法董、 吴, 著有《书画题跋》 二卷, 《常惺惺斋文集》 四卷, 《诗集》 四卷, 《北游纪略》 二卷, 《游罗浮日记》 一卷。 其弟谢观生, 字退谷, 号五羊散人, 亦以绘事称。 与其兄阑生齐名, 时称二谢。

谢阑生于嘉庆十三年, 曾为望厦普济禅院之妙香堂书一匾颔,题有“妙香” 二字, 并序述画坛事。 后来该妙香堂, 又为岭南画派之高剑父师生辈, 作为研究画艺雅集之所。

但是亦有不少达官贵人来此宦游, 曾望颜太史少时, 亦曾随父来此游学, 在望厦赵允菁门下受业。 后来一举成名, 授翰林院编修, 还常回乡, 道经澳门。 咸丰时, 尝为望厦重修普济襌院碑记书丹; 于同治七年(1868 年) 曾撰《澳门创建康真君庙碑记》, 碑文典重雅致, 文中说到自己于道光十余年间曾在澳门读书, 可知曾氏与澳门之渊源。

曾望颜, 字瞻孔, 号卓如, 香山人也。 嘉庆二十四年举人, 道光二年进士, 林院编修, 转御史, 迁顺天府尹。 景擢陕西巡抚, 四川总督, 以事劾, 罢免。 旋被召入都, 授内阁侍读学士, 乞归。 善与画阑石, 极秀劲有政, 世人咸宝之, 详见汪兆镛的《岭南画征略》。

清嘉庆、 道光年间, 外来文人游客, 其诗词画作, 多赞叹当时的风景。

综上所述, 望厦村的文人文风的起源, 可赘述到明末。 而且其外来文人骚客的作品多与本地文人的, 质量上也略胜一筹。 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这一时期, 该村一片文采风流的局面, 各大家尽领风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