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代政区省和郡的消亡

隋代政区省和郡的消亡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开皇九年,灭陈一统天下,南方的政区也予以同样的改革。隋代的这两番政区改革工程,正和大运河一样,是泽及后世的,使得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区重新步入一个有序的时代,基本上革除了前代之弊,为唐以后的政区格局清秽排浊。后代世俗当中还是习惯性地称某府(州)为某郡,这仅仅是沿用古称而已,不是真的还有称郡的政区。

隋代政区省和郡的消亡

隋祚虽短,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创举。其一是大运河。隋人因修运河而自覆其辙,却令唐以后的百黎众氓深惠其泽。关于这一点,唐太宗时的有识之人就早已指出。大运河不仅仅具有经济史上的重要意义,从政治史角度而言,它也改变了以往的政治格局,在关中、河洛、山东三大基本政治区之中,又增添了一个东南政治区,后者在隋唐以后的政治史当中不失是一个巍巍中柱。其二则是隋代的政区改革,也同样是一番伟业。

隋继周统之初,天下州郡过多过滥。开皇三年(583),大臣杨尚希上表给文帝说: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并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文帝很赞成他的意见,就尽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而为二级政区。到开皇九年(589),灭陈一统天下,南方的政区也予以同样的改革。经过这一番改革,当时全国的州有300多个,和后来唐代州的数量不相上下。

事实上,文帝只是折衷地采用了尚希之策,至于“存要去闲”这一招,还没有用上,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两晋南北朝以来,天下政区规划的弊端陈陈相因,积重难返,这时虽然已经丢掉了以往三级制的包袱,但要彻底地回到秦、汉政区的规模为时尚早,最稳妥的办法恐怕是要象唐人那样,老老实实地存此三百多州之谱,以固其本,再削其末。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是一个实有政区的省并与否,从地理角度而言无甚大碍;从政治角度而言,则涉及到该政区的人、地资源的归属,更重要的是导致了那些无形之中培植起来的地方势力被迫站到政府的对立面来,以维持他们和中央共同对地方进行分割的态势。因此,政区的改革,实际上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权力如何平衡的问题。

等到炀帝弑父自立,翦除异党,恩威被于四方,油油然一得志少年。炀帝是个优秀的诗人,敏感而自负,但终非沉玄的治国之人。他因为目睹天下有300多州,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很不方便,就一意要加以调整。大业三年(607),大举并省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并省之后,全国仅存190郡,1255县,接近于西晋时候的水平。

经过这一番重新规划地方政区的努力,隋朝大力废除了以前的滥置、侨置的政区,使得政区面貌焕然一新,不但简化了层级,而且郡界也多以山川形势而定,比如,河东诸郡边界再一次和黄河太行山相吻合,回到秦时的状态,尽管郡的幅员比秦代小。

不过,正是出于上面提到的那个原因,炀帝一下子省去了三分之一强的一级政区,矫枉过甚,于大事无补,反和地方豪族势力相左了。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炀帝却忽视了这条圣贤遗教,令下野的郡雄不平而鸣,天下异帜呼之欲出。隋代的这两番政区改革工程,正和大运河一样,是泽及后世的,使得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区重新步入一个有序的时代,基本上革除了前代之弊,为唐以后的政区格局清秽排浊。但也出于炀帝的不谨,竟成了隋代覆亡的原因之一。

炀帝改州为郡后,因仰慕汉代制度,为便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也模仿西汉武帝的做法,曾设司隶和刺史凡十五人,分部巡察当时全国190郡。这十五部只是监察区,至于它们是如何划分的,史籍失载。《隋书·地理志》所载的190郡分隶于扬、梁、冀、雍、荆、豫、兖、青、徐九州,这是唐代修隋志的人模仿《禹贡》的体例,并不是隋代真的设过这么九个州。

隋郡是郡县时代的殿军,差不多将原来在中国版土内设置过的郡网罗在一起(南北朝的滥置是例外的)。下面就将《隋书·地理志》当中所列的郡名罗列下来,也按这部志书里头的分州办法:

雍州 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上郡、雕阴、延安、弘化、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天水陇西金城罕、浇河、西平、武威张掖、敦煌、鄯善、且末、西海、河源(www.xing528.com)

梁州 汉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川、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宁涪陵、巴郡、巴东、蜀郡、临邛、眉山、隆山、资阳、泸川、犍为、越嶲、黔安、爿羊柯

豫州 河南、荥阳、梁郡、谯郡、济阴、襄城、颍川、汝南淮阳、汝阴、上洛、弘农、淅阳、南阳、阳、淮安

兖州 东郡、东平、济北、武阳、渤海、平原

冀州 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内、长平、上党、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离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太原、襄国、武安、赵郡、恒山、博陵、河间、涿郡、上谷、渔阳、北平、安乐、辽西

青州 北海、齐郡、东莱、高密

徐州 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

扬州 江都钟祥淮南弋阳蕲春、庐江、同安、历阳、丹阳、宣城、毗陵、吴郡、会稽、馀杭、新安、东阳、永嘉、建安、遂安、鄱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宁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阴、林邑

荆州 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武陵、清江、襄阳、舂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澧阳、巴陵长沙衡山桂阳、零陵、熙平

隋代实行州县制共24年(583—606),而实行郡县制才11年(607—618)。然而大家都以为隋朝推行郡县制,这是受了《隋书·地理志》的影响。到唐初武德元年(618)又改郡为州,此后的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间又一度改州为郡,除了这16年以外,终唐之世,地方政区当中已经没有郡的设置了,它终于退出了历史大舞台,不再作为实际上的政区单位(南诏、大理西夏等非汉族政权一度置郡,这是特例)。后代世俗当中还是习惯性地称某府(州)为某郡,这仅仅是沿用古称而已,不是真的还有称郡的政区。我们现在读《宋史·地理志》,书中就在某州下面再列一个郡名,这就让人以为宋代还存在郡称,其实不然。这里的郡称只是个号(郡号),是某州的别名。宋代的州大都由原来的郡改名而来,郡号是现成的;也有一些新置的州没有郡号,就由皇帝颁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