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命名的巴渝舞-阆中文化结果

刘邦命名的巴渝舞-阆中文化结果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汉政权成立之后,刘邦便令人学习,将其引入宫中,定名为“巴渝舞”。据杜佑说,巴人从周以来的武舞,即干戚舞、巴渝舞、牟弩舞,以后演变成文、武舞。天性劲勇的板楯蛮巴渝舞陈勇/摄刘邦命名的巴渝舞潘明清/摄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参战,就有多少人歌舞。唐以后,源于民间的宫廷巴渝舞,因脱离人民而逐渐消亡。直到今天,被专家们称为“舞蹈的活化石”的巴渝舞,仍在阆中城乡广泛流传。

刘邦命名的巴渝舞-阆中文化结果

巴渝舞的原型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鼓舞士气,以众多战鼓擂动的“军乐战舞”。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还定三秦”巴渝舞功劳卓著。

范目组建的巴人劲旅,刘邦不仅喜欢这支军队,对他们特有的“挺杖执盾,前歌后舞”的战歌战舞也十分喜爱。大汉政权成立之后,刘邦便令人学习,将其引入宫中,定名为“巴渝舞”。还让乐府专门为之设立了巴渝鼓员,乐师为其配了“矛渝”“安弩”“安台”“行辞”四套舞曲,使“巴渝舞”成了汉代节庆和招待贵宾时所表演的重要节目。

华阳国志·巴志》说:“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喜舞。(汉高)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晋书·乐志》也说:“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曹操令王粲改创其辞,名曰昭舞,晋、宋又改为文舞、武舞。据杜佑说,巴人从周以来的武舞,即干戚舞、巴渝舞、牟弩舞,以后演变成文、武舞。

天性劲勇的板楯蛮巴渝舞 陈勇/摄

刘邦命名的巴渝舞 潘明清/摄

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参战,就有多少人歌舞。前面拼杀者挥戈执盾,大声呵呼;后面伴奏者击鼓顿足,声威大增。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这种“前歌后舞”的壮观:“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汉以后,巴渝舞随时代演变。但即使宫廷表演,仍是集体舞,以皮鼓伴奏乐器,辅以铜锣。班固汉书》载“巴渝鼓员,三十六人”。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了表演形式:“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唐杜佑《通典·乐士》对宫廷巴渝舞历代名称变化做了详细记载。(www.xing528.com)

唐以后,源于民间的宫廷巴渝舞,因脱离人民而逐渐消亡。但在民间,它却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来。唐杜甫《南池》诗中有云:“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清初诗人吴伟业在《阆州行》诗中写道:“四座且勿喧,听我歌阆州。阆州天下胜,十二锦屏楼。歌舞巴渝盛,江山士女游。”文人吴宓在《游巴西杂咏》中更热情讴歌:“阆苑景色秀,江山十二楼。歌舞巴渝盛,古风尚存留。巴象鼓声骤,列队环街游。今朝闻遗响,遥念范三侯。”

巴相鼓 潘明清/摄

巴渝舞表演离不开巴相鼓。在古代阆中民间,巴相鼓又被叫作八仙鼓、巴渝鼓。表演队形及人数受条件限制各有不同。但表演形式、乐器、击鼓工具等与史籍记载相同。它是巴渝舞的遗风,表演和巴渝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直到今天,被专家们称为“舞蹈活化石”的巴渝舞,仍在阆中城乡广泛流传。阆中巴渝舞是阆中先民为阆中历史写下的辉煌篇章,近年阆中表演的气壮山河的巴渝舞,曾多次走上央视荧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