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朔城区:多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历史

朔城区:多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历史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今之朔城区,早在隋唐以前,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融合的地区。入隋以后,由于今朔州地区处于中原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地区,新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仍在继续着。唐朝时期,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既是各族人民努力的结果,亦与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密切关联着。唐末,少数民族迁居朔境,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居住在今朔境内的各民族,除契丹人外,大都融合在一起,成为汉族了。

朔城区:多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历史

现今之朔城区,早在隋唐以前,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融合的地区。入隋以后,由于今朔州地区处于中原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地区,新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仍在继续着。

隋文帝杨坚生活在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家庭。杨坚的先祖是汉族人杨元泰,其妻子是鲜卑族独孤信的女儿,杨坚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鲜卑族周宣帝宇文赟为妻。

杨坚当了皇帝后,又以安义公主嫁给突厥突利可汗染干,并封为启民可汗;安义卒,继以义成公主妻之。于是突厥牧民“或南入长城,或往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隋书·北狄》)。隋与突厥,或和平交往,或时有战争,都加速了汉族与突厥族的交融过程。

唐朝时期,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既是各族人民努力的结果,亦与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密切关联着。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朝“弃德穷兵,以取颠覆”(《全唐文》卷一○)的教训,认为“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以求久安,未之有也”(《贞观政要·安边》)。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唐以稳安国内政局、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为主要目标,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战争结束以后,则“抚九族以仁”(李世民《帝范·君体》),对归附的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宽厚的羁縻政策。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由中央负责,但不改变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各府州往往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在一定条件下,还允许各少数民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各族上层分子或为官,或为将领,享受与汉族官吏同等的待遇,并与唐宗室或重要官员联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唐政府还注意保障内地与少数民族区域交通道路的畅通,鼓励中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贸易或进行文化交流,事实证明,唐朝这种民族政策收效显著,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www.xing528.com)

唐高祖时,突厥人经常寇边,入侵云、朔等地。唐太宗时,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有10万突厥人入居塞下,被安置在朔城区一带的突厥人也不少,他们受到了与当地汉人同等的待遇,他们逐步被当地汉族农耕文化所同化。后突厥汗国衰落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漠北拔曳固、回纥、同罗、白霫、什固五部降唐,皆置于大武军(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北,接着进入当地的漠北诸族更多。他们亦被当地汉族的农耕文化所同化。安史之乱时,平定安史叛军的“主力为朔方军,而朔方军实以胡人部落蕃将为其主要成分者”(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郭子仪的静边(右玉)大捷,就是朔方军与回纥联军共同打败高秀岩的。所以,安史之乱期间及其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朔方军在今朔州地区的征战及驻守,使一些少数民族部众定居于今朔州地区。安史之乱后,居于今青海一带的吐谷浑族,受到吐蕃的攻击,其部众东徙,有一部分亦来到朔境。

唐末,少数民族迁居朔境,出现了一个高峰。如朱耶执宜率沙陀部入居云、朔,其子朱耶赤心(李国昌)建金城。李克用诞生于神武川,其所率的鸦儿军,即是由多个民族之精锐组成的,其所率义儿军中的义儿,也是有汉人、有沙陀人、有吐谷浑人、有回鹘人等。据《资治通鉴》载:黄巢义军进入长安后,朝廷曾诏“代北监军陈景思帅沙陀酋长李友金及萨葛、安庆、吐谷浑诸部入援京师”。而李友金受命后,“至代州(今代县),募兵逾旬,得三万人,皆北方杂胡”。这支军队后来即成为李克用武装集团的基础。此外,李克用的基本武装中,还有鞑靼诸部万余人。当时居住在今朔境内的各民族,除契丹人外,大都融合在一起,成为汉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