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多元的梅山文化:张五郎的多民族融合与梅山的歌舞艺术

探寻多元的梅山文化:张五郎的多民族融合与梅山的歌舞艺术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将包罗万象的梅山文化事象挖掘出来,得靠众人的力量。梅山文化恰恰相反,奉狗和草为神。他们背叛朝廷的锐利武器就是梅山文化这根“金箍棒”。加入蛮族的张五郎以其大无畏的精神和精湛的武艺,获得多民族的拥戴。他是梅山先民智慧的化身、多民族融合的纽带。梅山的敦穆风气,集中表现在朴实的歌舞文化方面。古代梅山歌舞是与“阳春白雪”并列的“下里巴人”文化。

探寻多元的梅山文化:张五郎的多民族融合与梅山的歌舞艺术

梅山的一切文化事象——语言、风俗、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都镌刻着多民族的痕迹。要将包罗万象的梅山文化事象挖掘出来,得靠众人的力量。这里只是透过种种文化事象,去窥测梅山文化的实质。从这个视野分析,梅山文化是:

(一)原始时代的“活化石

人类起源于原始时代,伴随人类产生的一切文化,无不染上原始色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原始文化很难适应,便产生了从无阶级意识到有阶级意识的蜕变。年深日久,除积累的生产经验和语言、文字等文化载体以外,其余日臻消逝。古代梅山没有进入阶级社会,从而把纯朴的原始文化特征保存下来,成为原始时代的“活化石”。

原始文化特征集中在对物的崇拜上。梅山民族多,崇拜的“灵物”也多:拜山、拜水、拜石头、拜飞禽走兽、拜草木虫鱼……

传统文化视狗和草为下贱的东西,替坏人卖命的人称“狗腿子”,没有本事的人称“草包”。梅山文化恰恰相反,奉狗和草为神。

首先剖析对狗的崇拜。在游猎时代,狗是猎人的“命根子”。梅山瑶人就是以狗为图腾的氏族。崇拜狗图腾可从梅山先民服饰上看出端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言盘瓠之后“好五色衣,制裁皆有尾形”。五色乃不同氏族崇尚的颜色,尾形则是狗尾巴在服饰上的体现。后来与崇拜鸟图腾的越文化结合,改进成燕尾服。这种服饰与欧美燕尾服如果不是巧合,则后者乃梅山服饰文化西渐的孑遗。

相传梅山神张五郎是葫芦里钻出来的一条“龙狗”,后被猎人崇奉为神。至此,拜狗习俗升华为宗教文化,成为梅山文化原始色彩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次剖析拜草文化。拜草文化起源于卢戎人,卢戎乃卢人与犬戎联合组成的古老部族。卢人原居“青草洞庭湖”。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湖滨芦苇编成采摘野生果实的“卢”(饭器)。至今梅城尚称饭碗为“卢碗”。卢人又发明了“结草为服”。聪慧的卢人创造了原始衣食文化。

帝尧时,三苗被驱赶到荆州、洞庭湖一带。卢人为三苗所迫,向西南的梅山等地迁徙,与“居南裔”(5)的犬戎结合为卢戎部族。

芦茅草中有一种“冬青茅”,即《禹贡》所言“苞匦青茅”。相传古梅山的辰州有苞茅山,产苞茅,在麻阳县境。苞茅纵使生长在山崖峭壁的瘠薄土壤中,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也能发出葱翠的嫩叶。这种茅草有三脊,后来传到了江淮之间。《史记·孝武本纪》言:“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

芦茅草被视为“梅山神”,梅山尚有遗踪可觅。湘西(古属梅山西部)原始戏剧活化石“茅古斯”,表演者“结草为服”,其尊奉的神用七根茅草扎成,土家称“梅山”。

(二)叛逆意识的“金箍棒

提起金箍棒,自然会想起大闹天宫孙悟空。梅山先民具有孙悟空的叛逆个性。他们背叛朝廷的锐利武器就是梅山文化这根“金箍棒”。

梅山徙入了参与中原角逐失败后南遁的几个民族及部分汉人,他们对奴隶主、封建君主任意宰割黎民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就起来造反。如东汉延熹五年(162),长沙蛮联合零陵蛮造反,举二万之众,攻破了桂阳、苍梧、南海、交趾四郡,交趾刺史与苍梧太守望风逃走。后被汉将度尚与冯绲将兵十万击溃。起义虽然失败,但叛逆意识深深扎在梅山先民的脑海里。

叛逆特征塑造得最完美的当为“翻天菩萨”张五郎。五郎脚朝天、头顶地,横眉暴眼,赤条条一丝不挂,无疑是长沙蛮造反精神的艺术化身,更兼他一双反脚,把梅山文化的叛逆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相传张五郎的祖先长沙蛮张氏“乃汉人加入蛮族者”。加入蛮族的张五郎以其大无畏的精神和精湛的武艺,获得多民族的拥戴。他以其超凡的武艺用于狩猎,创造了“装弩”“坐点”“放叉”“黑山断路”等一整套绝技,传授给梅山猎人,并与之缚虎降妖,驱逐外寇,维护了梅山先民的生存权益。他是梅山先民智慧的化身、多民族融合的纽带。他死后被梅山各族人民奉为梅山神,其叛逆精神也代代相传。

梅山文化的叛逆特征,在近代巫教(俗称师教)中表露得尤为突出。师教的显著特征是“各师各教”,即不同宗派的师教尊奉各自的祖师爷。掌坛师活着就雕有“法像”,死后被弟子奉为“神”。有的门派木雕菩萨数以十计。师教还把妇女(甚至女文盲)奉为“娘娘”。本来娘娘是有所指的,如天霄娘娘乃天帝(颛顼)之母,濮人始祖昌濮。出于叛逆意识,娘娘也人人可当。舞愿时,师公子把被封女性的“八字”写好,置入娘娘座内,供在神龛上,就成了“活娘娘”。师教认为活娘娘死后不入地狱,登“娘娘仙籍”。

世界上几乎一切宗教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其崇奉的始祖,如道教老子佛教的如来等无不是最高统治者利益的化身,可统称“君主教”吧。西方称基督教为“天主教”,中国称皇帝为“天子”。这个“天”是剥削者的天,梅山教则蔑视这个“天”,把它翻转来,踩在脚底下。梅山不要“君主”“天主”,要民主、自由,梅山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主教”。

(三)敦穆风气的“桃花源”

生活在梅山文化氛围中的先民,正如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与人之间是“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淳朴关系。这种风气流传到湘南。清《常宁县志》载瑶俗,不淫不盗,无讼争,或遗一物,虽至朽敝不取,有道不拾遗之风。

梅山的敦穆风气,集中表现在朴实的歌舞文化方面。古代梅山歌舞是与“阳春白雪”并列的“下里巴人”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出自楚国屈原弟子宋玉言:“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下里、巴人源于俚人与巴人。梅山歌舞为梅山多民族所酷爱。

能歌善舞的巴人在汉高祖时就创造了《巴渝舞》,唐代又有《竹枝歌》。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有句“荡桨巴童歌竹枝”,其时巴人歌舞流行于洞庭湖一带。

往昔梅山青年男女喜欢在春暖花开之际,聚集桑间濮上,以“下里巴人”之音对歌,结成伴侣。这种自由恋爱的风气至今存在于民间,下面摘录一段《送郎歌》:

送郎送得(咯当滴当)/荷叶塘呀(汪里望)/荷叶塘哟(懦火喝)/生蚂蟥呀(干哥哥)/蚂蟥团住(咯当滴当)/鹭鸶脚呀(汪里望)/娇莲扯住(懦火喝)/痛心郎呀(干哥哥)。

这首歌来自梅城濮坳上,乃正宗“桑间濮上”。但它违背了旧礼教的“男女授受不亲”,被诬为“淫词”,自由恋爱被视为“淫奔”。殊不知在旧礼教幌子下,正如曹雪芹笔下的公子爷们,成日间“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干尽“偷鸡摸狗”的坏事,“桑间濮上”的淳朴本色有何不好呢?(www.xing528.com)

在梅山,人人能歌,事事必歌,处处有歌。敦穆的歌声此起彼伏,蔚然成风,有一种颂扬好人事,鞭挞坏现象的歌,称谣歌。谣歌一传十,十传百,取得了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难以收到的功效,这里姑且称“梅山歌治”吧。“歌治”源于梅山瑶人首领帝舜。《淮南子·诠言训》载:“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下面从《十二个月劝郎》中摘几句:“正月劝郎是新年,劝郎哥几莫赌钱……二月劝郎是花朝,劝郎莫与野花交……三月劝郎是清明,劝郎发狠作阳春……”歌声恳切,清泠,余音袅袅,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歌舞文化渗透到了宗教领域。《华阳国志·巴志》载:巴人随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梅山巫医则借歌舞驱鬼,如“和坛山”“牵鸭公”就是。特别是“舞愿”,把舞、唱、跳三项舞台艺术融入宗教,别开生面。其精彩部分是“舞报福”。“报福郎君”将歪嘴面具一戴,就蹦蹦跳跳,口若悬河,把地方好坏趣闻编成大白话,引得人们哄堂大笑,让干了坏事者无地自容。接着跳颜八郎,颜八郎是个勤劳农民形象,所唱内容称为“六耕六种”。最后唱“天光土地”。歪嘴郎君、颜八郎、天光土地都戴面具,样子奇丑,骨子里都是逗人喜爱的普通人形象。

(四)生存发展的“护民符”

小时候见过“驱鬼”的“护身符”。后来读过《红楼梦》的“护官符”。近几年意外地发现梅山文化是块偌大的“护民符”。它护的是梅山居民生存发展的权益。生存和发展是基本人权。也就是说,梅山文化的灵魂是朴素的人权意识。

探讨这块偌大的“护民符”,得从小小牛角着手。

这里讲的“牛角”,是梅山师公子“行教门”谋生的“敲门砖”。它将水牛角挖空,去掉角尖,安上一个吹奏的把手,漆得乌黑铮亮。

往昔请师公子“舞愿”,吹响牛角,师公子也就到了。“舞愿”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师公子则从中获得报酬。牛角的响声中体现了图生存发展的共同愿望。这只是牛角功用的一个方面。

古代梅山僚人为防御野兽的袭击,家家都备有牛角,一旦虎豹狼群来犯,就把牛角吹响,远近闻声赶来,共同击退野兽。后来梅山先民为防御外寇入侵,牛角就起了召集山居峒民共同对敌的作用。一旦“呜——呜——”的牛角声在某一山坡上响起,四面八方的峒民便都向这里涌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持长刀柘弩,将敌人团团围住,让他们插翅也难飞走,从而捍卫了梅山先民生存发展的权益。牛角实质上是古代梅山人的军号,它具有召集将士冲锋陷阵的特殊功效。

牛角进入师教后,成了师公子“召将”的“神器”。

往昔师公子“抛排教职”(带徒传艺),把四面八方的师公子聚集在一处,几十只牛角“呜喏——呜喏——呜呜喏!”的叫声轰天动地,响彻云霄,几十条五光十色的排带向空中抛去,煞是好看。“抛排教职”的宗旨是把天上、地下,活的、死的师公子、仙娘召集拢来,将师教流传下去,确保梅山居民的生存和发展。

五代末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扶汉阳执掌梅山,梅山文化也集一时之盛。其时师教在梅山思想领域据统治地位,扶汉阳塑像披法师衣,戴法师帽,他本人就是个“大法师公”。相传扶汉阳有红、黑二大将和三千蜂兵三千蛇兵护驾,梅山所有的土地菩萨都是他的部下。

除了牛角之外,梅山师公子的法棍(又称师刀)进一步体现了梅山先民共图生存发展的潜意识。法棍有点像打虎的虎叉,只是缺少前头尖韧的那一截。相传张五郎持虎叉与虎斗,跌落万丈深渊。虎叉被跌断为三截,前两截被阉匠和剃头师捡走,作为谋生的工具;最后一截被师公子捡走,作为驱除恶鬼瘟神的法器。赶走恶鬼瘟神是谋求信仰者百病不生、六畜兴旺。

其实,法棍又是多民族崇拜的图腾的集中表现形式。法棍像虎叉,属梅山白虎夷人中一支“打虎”的图腾,上面有一条龙和一只鸟,还串了36个缗钱。龙是梅山众多民族(包括汉人)共同尊奉的图腾,鸟是梅山的一个主要民族——越人尊奉的图腾,缗钱则代表了发家致富的纯朴愿望。

梅山文化这个“护民符”的根本特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们毫无人权可言,春秋秦穆公死,殉葬的大臣宫妃竟达177人。商王朝杀奴隶祭祖,一杀就是好几百。徙入梅山的参与中原角逐的失败者,如果不是跑得快,随时都有沦为任凭宰割的奴隶的危险。进入封建社会,农民生存权也好不了多少,汉文帝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披露:“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基于上述原因,梅山不但成了少数民族的“生存圈”,而且还是被压迫的汉人的“避风港”。宋太平兴国二年,翟守素攻破梅山,在扶汉阳家搜出各州县大吏、富户投靠梅山的书信数百封,其余投靠梅山的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纵观梅山文化,它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是维护多民族共同利益的敦穆文化,它的文化魂是:继承原始信仰,反对歧视压迫,养成敦穆美德,谋求生存发展。这24个字的核心是谋求发展,实现幸福祥和的小康社会。叛逆是为了生存;继承原始时代的纯朴风尚,创造“莺歌燕舞”的生存环境,是为了发展。正因为如此,它俨然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凝聚着梅山多种民族,驾驭着历史的风云,高歌奋进。

梅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是个更多民族的更大家庭,值此21世纪之初,进一步深挖梅山文化及其他众多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注释

(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502页。

(2)《史记·夏本纪》第11页。

(3)《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246页。

(4)《史记·五帝本纪》。

(5)《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689页引《路史》:“卞明居南裔,生白犬,是谓南蛮之祖(又谓犬戎之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