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务实与求真步骤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务实与求真步骤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提出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价值评判。美国创造力研究大师托兰斯曾指出,由于创新能力的概念复杂,很难提出一套涵盖所有创新能力特质的评价工具。其四,创新能力评价的效度考验缺乏有力的效标,而其预测效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务实与求真步骤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提出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价值评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创新能力的复杂性,所以没有一种工具所得的结果可涵盖创新能力的全貌。从心理学中对创新能力评价的认识来看,学者们对于创新能力所持观点不同,使得对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往往犹如“瞎子摸象”。美国创造力研究大师托兰斯曾指出,由于创新能力的概念复杂,很难提出一套涵盖所有创新能力特质的评价工具。目前与创新能力评价相关的衡量方法超过250种[42],将这些评量工具按照创新能力研究的4P取向可归纳出八类,包括发散式思考测验(Test of divergent thinking),态度与兴趣量表(Attitude &interest inventories),人格测验(Personality inventories),传记问卷(Biographical inventories),教师、同伴或督导人员的评定(Ratings by teachers,peers,&supervisors),产品评判(Judgments of products),杰出人士、名人研究(Eminence),自陈式创新活动与成效(Self reported creative activities &achievements),如表2.3.1所示。

表2.3.1 创新能力评量工具的类别与说明

续表

资料来源:整理扩充自Hocevar(1981);Hocevar &Bachelor(1989);毛连塭,郭有遹,陈龙安,林幸台:《创造力研究》,心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271页。

吉尔福特和托兰斯等作为创造力心理测量学学派主要代表人,他们编著的创新能力测验工具(Guilford's structure of the intellect,SOI及Torrance's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被广为使用。但TTCT的使用也遭到很多的批评,反对者认为不能仅仅用四个规准(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密力)就断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完全忽略其他因素(例如知识、社会文化、智力或者动机等)在创新能力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可由上述讨论看到,任何创新能力的评量工具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也都只能触及创新能力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工具所得的结果可涵盖创新能力的全貌,因此若要了解创新能力的全貌,只有采用多元的方式与工具,才能较详细地了解创新能力的本质。

首先,现阶段对于创新能力的评量仍有许多未臻完善之处,因此在使用时必须特别谨慎,各种评量工具皆有其优点,但亦不可忽略其缺陷。若能将主观评量与客观评定的工具互相参照运用,并如斯腾伯格(1993)所提出的从广义的智力、知识、认知形态、人格特质、动机以及环境等多元因素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整体探究,才有可能对创新的全貌做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从创新能力评价所面临的问题而言,陈龙安指出创新能力的评价至少有五项困扰有待解决[43]:其一,创新能力的定义不明确,而大多数的创新能力测量,均根据研究者创造的理论编制,这样就很难有令人信服的验证结果。其二,创新能力的评价大部分是根据作品的特质来评定,但评价的标准往往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标准如何制定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三,创新能力绝非单纯的发散思维,除认知方面外,非认知的因素,以及早期的个人经验、环境因素等均会影响到个体创新能力的表现。但这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往往被忽略了。其四,创新能力评价的效度考验缺乏有力的效标,而其预测效度仍需进一步研究。其五,创新能力评价分数的解释过于简单化,易造成误解。

最后,针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现状而言,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工具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并对评价模型有合理的解释和适用范围。一方面,信度、效度及实用性是任何测量工具不可或缺的条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好比用一把量尺去衡量多种复杂相互影响的因素,而信效度检验则是对研究工具本身,即这把量尺自身的检验。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是评价工具本身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能满足评价需要。另一方面,对模型的解释和适用范围的界定,是确保评价模型得到正确使用的关键因素。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研究的构念[44]逐步细化为若干因素,并建立观测项目加以衡量,经施测后有些假设得到验证成立,有些假设则被验证为不成立。研究者就需要对两种结果均进行解释,对验证成立的假设给出结论,对验证不成立的假设则分析其原因,从而全面客观地解读研究结果。

[1]刘红梅.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47.

[3]肖浩辉.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4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5]师英杰,焦石文.对创新能力的哲学思考[J].晋阳学刊,2009(3):30-33.

[6]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8.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30.

[8]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M].Spring field,Massachusetts:Merriam-Webster Inc.,1983.

[9]朱传义,等.创造行为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

[10]俞可平.创新:社会进步动力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4):30-34.

[11]傅世侠.创新、创造与原发创造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9(1):39-42.

[12]周春水.问题与创造[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

[13]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5.

[14]林崇德,等.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7.

[16]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17]周玉,丁雪梅,高武辉,等.重点理工科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体化研究[M]//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9-144.

[18]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6-147.

[19]虽然创新能力4P的概念从被提出就一直沿用至今,但是究竟提出者是谁却有不同的说法。Ebert(1994)与Richards(1999)的文章中指出Ross L.Mooney为提出者,但是Treffinger和Selby(1993)却指出创新能力的4P是M.Rhodes在1961年所提出的。(www.xing528.com)

[20]Albert Einstein,Infeld L.The Evolution of Physics[M].New York:Simon&Schuster,1938:5.

[21]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8.

[2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7.

[2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8.

[24]陈清如.如何建设创新团队[N].中国教育报,2009-01-05(6).

[2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6]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8.

[27]数据来源:历年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科技统计数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8]数据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2007:187.

[29]泰勒.原始文化[M].连书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0]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88.

[31]林崇德,等.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3.

[32]《浪淘沙九首》.

[33]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1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1.

[3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0.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91.

[3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489.

[37]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

[38]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

[39]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40]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5):51-56;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41]王有佳.重点大学研究生质量滑坡[N].人民日报,2005-11-10(11).

[42]Puccio G J,Murdock M.Creativity Assessment:Readings and Resources[M].Boston: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Inc.,1999.

[4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337-338.

[44]构念指心智影像,也就是脑海中的影像或构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