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化标志的重要性

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化标志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一些远近闻名的演讲、展览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相继举办为国内环境艺术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这些活动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为中国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接收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思路。经济的全球化带来 “文化同化”现象,也为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化标志的重要性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城市环境艺术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国家间的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地域、文化以及审美等差异性,在灵活使用本土风格的设计语言的同时,还借助国际化的设计风格和创作手段进行设计语言表达

21 世纪的前二十年,信息时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及行为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城市化进程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市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也使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世界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国,也给中国带来更多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20 世纪末,深圳成功举办了首届“环境艺术展”,聚集了国内外众多专业人士,加强了学术交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随后,一些远近闻名的演讲、展览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相继举办为国内环境艺术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这些活动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为中国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接收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设计也注重在构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中不断审视和凝练自身文化,形成我国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语言,努力将我国环境艺术产业推向世界舞台中央。21世纪之初,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联手荷兰和澳大利亚等众多设计公司共同开拓亚洲和国际市场,还积极邀请许多国际一流的优秀设计师参与到国内大型设计项目中,使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迅速与国际接轨。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全球化也是本土化和国际化接轨的过程。本土化为设计作品提供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国际化为设计作品提供文化共性和时代气息。经济的全球化带来 “文化同化”现象,也为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研究,也有对外来文化的探索,逐渐摆脱对传统的继承、对西方的模仿,而走向创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一致努力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西化”,忽视本民族的特色,丧失文化自信;二是盲目排外,过分强调民族特色,抱残守缺,闭门造车。当代的中国设计师需要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在文化的融通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用开放的心态接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设计的国际化之路。在世界文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民族文化元素需要重新深度觉醒,与外来文化交流融通、巧妙使用,用民族的斧凿雕琢中国的世界形象。

近年,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工程在全国落地,运营模式愈加成熟,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诸多优秀环境艺术作品涌入国际视野,开始被国际设计界所关注和熟知。上海世博会、国家大剧院、“水立方”场馆、奥运会“鸟巢”、央视办公大楼等,把国际化设计大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表明了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正逐渐走进世界设计舞台的中央。

(一)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各个国家都在场馆设计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力将世界的主题与民族的主题完美呈现,打破本土与世界的界限,成为本土化与全球化环境艺术设计对话的经典模式。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的案例中,体现出全球性、地标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也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古”“意”“新”之路。

例如,非洲馆、美国馆是由中国设计师操刀,而中国的企业馆海尔馆、万科馆则是聘请了英、法等国家的著名设计师。中国馆的“东方之冠”是整场的焦点建筑,作为典型案例,提取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进行设计,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也承载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现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由“规”和“回”两部分组合而成的设计元素,均源自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空间秩序。

(二)国家大剧院

地处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剧院,与首都北京的象征天安门一街之隔。它的设计出自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这座看似漂浮在一池碧波之上的闪耀着钛金属光芒的宏伟建筑,称得上是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设计师通过新材料的应用,配合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点缀于华夏文明传统样式的建筑群之中,映射出北京的现代化与国际性,也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www.xing528.com)

杰出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高新技术材料应用的有机融合。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把握时代审美走向,紧随工艺科技潮流,创造出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和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为人们的城市生活增光添彩。

(三)奥运景观雕塑

奥运景观雕塑园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多元化设计思路贯穿于整个园区,让游客能够近距离体验奥运精神。园区雕塑在材料选择上,大量采用铁、青铜不锈钢金属材料,呈现了跨栏、跑步、射箭、游泳体操跳水击剑、摔政、滑雪等奥运竞技项目,将奥运精神、奥运理念、奥运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园区著名雕塑《五月的风》,采用旋转腾升的“风”的造型,运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以单纯简练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充分展示腾飞的民族力量。

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借助图像、符号、图形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观念、思想以及文化。他们努力挖掘中西方历史文化中的交融点,使之彼此升华,相得益彰。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及个性差异的同时,也兼顾了存在于人类文化之中的互通性和普遍性,实现了设计语言的国际化。

艺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跨越地域、民族、宗教的阻隔,让世界人们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更需要用世界化、国际化的设计语言来表达多元化的现实主题。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并不意味全部使用西方设计语言。真正的国际化设计语言,需要将本民族的特色语言基因注入国际化元素之中,生成一种既具时代特征又具强烈辨识力的文化符码,让世界更好地解读我们的设计。

全球化趋势为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新启示、新思路,但由于西方文化在历史背景、文化品格、经济结构等方面与我们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案例中,中国设计很多时候要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现象。例如,西方评委对我国的设计提案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哲学意义认识不清;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极少数能迈出国门,产生应有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21 世纪的今天,信息化与国际化令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艺术设计领域,各个国家、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一些民族性的设计企业有更多机会得到国际化的设计项目。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也逐渐成为各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产业的必由之路。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有效使用并传播本国的艺术设计语言,是彰显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在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关系同时,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运用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融合,促进本国设计语言的国际化成长。面向世界开展艺术实践是中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未来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