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元朝史:一个新的民族征服历史舞台

青少年元朝史:一个新的民族征服历史舞台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早在唐代,回族人的先民就已入籍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南宋末年,蒙古汗国兴起,成吉思汗及其后代进行了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中亚和西亚的广大地区,包括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和以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回族人为推翻元朝而成为明代开国元勋和将士。

青少年元朝史:一个新的民族征服历史舞台

13世纪初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被迁发或自愿东迁的信仰伊斯兰教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和西亚各族人民以及部分回鹘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又不断融合进汉、畏兀儿、蒙古等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这一民族融入汉族的血统最多。

韩儒林先生曾说:“唐朝以来涌入中原的沙陀、吐谷浑、党项、契丹、女真,以及其他多种色目人元朝以后都不见了,都与汉人、南人逐渐融合为一体了;从中亚、西亚来到我国内地的许多民族,由于共同信奉伊斯兰教,逐渐形成回族。只有极少一部分,如阿速人等,跟随元朝末代皇帝逃到漠北,才又返回到游牧的生活中去。”

其实,《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贞元三年(787)早就记载:“李沁知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命检括胡客有田宅者停其给。凡得四千人,将停其给。胡客皆诣政府诉之。泌曰:‘岂有外国朝贡使者,留京师数十年不听归乎?今当假道于回纥,或自海道各遣归国。有不愿归,当于鸿胪自陈,授以职位,给俸禄,为唐臣。’于是胡客无一人愿归者。”可见早在唐代,回族人的先民就已入籍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帝国建立以前,一批批回族商人就已进入蒙古高原,用中亚纺织品、粮食换取蒙古人手中的貂皮等珍贵土产,有的回族人还效力于蒙古各部,成为拥有“答刺罕”称号的开国功臣。南宋末年,蒙古汗国兴起,成吉思汗及其后代进行了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中亚和西亚的广大地区,包括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和以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和民族。西征中,每攻克一城一地蒙古人都要俘掠工匠和妇孺,并签发征调青壮年充军。这样,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一批批中亚、西亚各地各部落和各王国的工匠、平民、军士以及一些降将、贵族和学者等,都被迫签发或安置到中国从事各种工作。这些被迫东迁的回回人,人数多达几十万甚至二三百万。在蒙宋战争中,许多回族人,如适宣、赛典赤·瞻思丁、阿合马等政治家、理财家被重用。由于当时大批回族人进入中原,在1252年括户时,正式立“回回户”,按照《中国回族大词典》的观点,这“标志着回回先民的‘藩客’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客’变‘户’,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到1263年时,仅中都路(今北京)的回族户就达2953户,并且多为富商大贾之家。

同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使中西交通大开,而且元政府又在西域开辟了官道,设驿站,置守备,减少了行旅的困难和危险。从此,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的穆斯林商人就利用东西水、陆交通的方便,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水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国。这些穆斯林以驻军屯牧或以工匠、商人、官吏、学者、掌教等不同社会身份,散布在黄河上下,长城内外以及大江南北各地。《明史·西域传》曾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由此可见当时的盛况

元代的回族人中,除了穆斯林,还有个别非伊斯兰教徒,最后他们相互融合形成了回族。除此,瓦剌部中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其中也有归附中原后而逐渐变为回族人的。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发现的一本“黑”姓回族家谱就表明,蓝田黑姓祖先为蒙古人,后来归信伊斯兰教而融入回族。清末陕西回民大起义爆发,黑姓回族的一支随白彦虎进入中亚,现在是独联体某国的回族,而未出走的黑姓回族迫于周围压力,被迫反教,今天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了。此外,北宋来中国经商侨居开封的犹太人,因其习俗与伊斯兰教有相似之处,又以青布缠头,而被称为“青帽回回”或“蓝帽回回”(元代还把犹太人称为“术忽回回”和“术速蛮回回”)。蒙古西征时,征服了说波斯语的部落阿速人,其后多从军进入中原,组成阿速军,被称为是“绿睛回回”。这些回族人显然不是穆斯林,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部分也融入了今天的回族当中,尤其是当时的犹太人,后来成为穆斯林的更多。在回族的族源上,还有“啰哩回回”,这是元代对吉卜赛人的称呼,元代的“啰哩回回”大多来自波斯,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直到明代还将其称为“回国别种”,这些啰哩人后来也融入了回族。另有宋元时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穆斯林即“占城回回”,后来也迁居中国。而“昆仑回回”则是对今中印半岛南部和南洋诸岛上属于马来人种的穆斯林的称呼,其中也有一些因迁居中国后融入海南回族中。(www.xing528.com)

由于回族人与其他色目人最先归附蒙古,又屡立战功,并且极善理财,因而受到元廷的优待和重用。政治上的特权,经济上的优待,已十分明显,回族上层人物已成为蒙元统治阶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仕官、科举、刑罚和私有兵马等方面,可以得到比汉人好一些的待遇。据文献记载,回族人在政府中担任各种职位的官吏不少,其中任职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者多达三百二十人;在十个行中书省任丞相、平章、参政等重要职务者多达六十五人。至于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路、府、州、县各级政府机构中任达鲁花赤等官职者就更多了,当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回族政治家。例如,赛典赤·瞻思丁就是一位回族杰出的政治家。

尽管元代回族人的社会地位很高,但对广大普普通通的回族人而言,却处于无权无势的地位,甚至沦为驱口(即奴婢),供人买卖,尤其到了元朝后期,回族内部的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一方面,回族上层人物,特别是各级官员,对元廷始终忠贞不贰,他们对抗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在战乱中“死节”者人数颇多,不少回族人为挽回元朝的江山而不惜牺牲生命。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回族人为推翻元朝而成为明代开国元勋和将士。在元明两代更替之际,全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割据势力方国珍陈友定控制的地盘,大汉族主义复仇思想浓烈,在打击报复蒙古人的同时,排挤、打击、屠杀色目人(回族人)的事件也屡有发生。泉州发生亦思巴奚战乱后,陈友定乘机大肆杀戮色目人,迫使大批泉州回回逃离或更姓埋名。到明代初年,许多回族的家族踪迹已不可考,回族人因战死、隐姓埋名、避难等致使人口锐减,泉州及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的回族人从此音信皆无也始于此。

在元代,回族人通过官职调迁、军队驻防、屯田、官营手工业局场、商业活动、宗教活动等,散居于全国各地,与广大汉人杂居同处,他们把带来的科技知识、宗教民俗等传入中国,在保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吸收各地的中国文化并加以发展,因而大大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文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元代,回族人家族中不少人从第二、三代起,渐渐接受本地文化,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书画家,其成就令当时各界感到惊奇。作为著名画家、诗人的高克恭,擅长画山水、黑竹,与赵孟齐名,其画和诗至今有存。在元代重开科举后,许多回族人中举入仕,其人数在蒙古色目人右榜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各方面,回族人均有突出表现。来自阿拉伯、波斯和突厥各族的穆斯林,种族和语言各异,因此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而创制的新波斯文回族字即成为当时回族人中通行的文字,也是当时国内通行的三种官方文字之一,回族国子监则讲授回族字和“亦思替非文字”(波斯文)。语言文字的统一,有助于回族世俗文化,诸如文字语言学文学、史学、哲学阴阳学、医药学、天文历算、地理学工程技术等的形成和发展。元代是回族人壮大自己的时代,也是回族民族共同体主体形成的时代。元中期以后,回族人或受汉文化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已不可避免。随着回族人遍及各地,各回族聚居区的清真寺也不断建立,执掌教法的人称“哈的”,可以依照伊斯兰教法处理穆斯林中的婚姻财产纠纷,判断他们之间的是非曲直。

有元一代,回族人已遍及全国城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元代进入中原的回族人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