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帛書中的創世神話──古史新探

楚帛書中的創世神話──古史新探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帛書中間八行一段文章,講的是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話,這是我們所見到的時代最早的創世神話文獻。帛書所講的創世神話,實質上就是太陽神的創世神話。帛書所説祝融使四神“奠三天”,“三天”是指三重的天的結構,和古神話中所説“九天”不同的。楚帛書所説祝融創世的神話,確是有來歷的。

楚帛書中的創世神話──古史新探

楚帛書中間八行一段文章,講的是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話,這是我們所見到的時代最早的創世神話文獻。全文可以分爲上下兩節,上節較短,講的是伏羲創世的神話;下節較長,講的是祝融繼續進一步創世的神話。據説遠古之時“夢夢墨墨”(一團混沌),“風雨是於(閼)”,雹戲(即伏羲)生了四个兒子,即青榦、朱獸、參黄難和墨(黑)榦,就是春、夏、秋、冬四時之神,就是上文所説“秉司春”“(且)司夏”“玄司秋”和“司冬”四神。雹戲命令四神疏通山川四海,因而使得“朱(殊)有日月,四神相弋(代),乃步爲歲,是惟四時”(即四季)。就是説由于四神的疏通,使得一團混沌分解,使得日月分明,四神得以輪流掌管,春、夏、秋、冬四時得以轉變,從而推步爲一年。這是上節的主要内容。

下節又説:“千又百歲,日月允生(“允”讀作“夋”),九州不平,山陵備側,四神至于復。”“允”和“夋”古音義相通,《説文》説:“夋,行夋夋也,從夂,允聲。”“行夋夋”是説不斷推行。所謂“日月夋生”,是説日月不斷産生,古神話中有十日和十二月並生的説法,如説帝俊生十日和生十二月,見于《山海經》的《大荒南經》和《大荒西經》。這是説:經歷千百年之後,上天下地又發生混亂,天上有日月不斷産生,地下的九州又不平,山陵都變得傾斜了,以致“四神”不能使“四時”按常規運轉。

接着又説:“天旁動,畀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敷),奠四極。”這是説:天爲此大爲感動,因而賜給青、赤、黄、白、黑木之精,因此炎帝就得下令祝融,使四神從天下降,從而奠定“三天”和“四極”。看來天帝所賜五木之精,就是賜給祝融和四神的神力,因爲“青榦”“朱獸”“翏黄難”和“墨(黑)榦”等四神,就是執掌青(東)、朱(南)、黄(西)、黑(北)等各方面的事業的。所謂“奠三天”和“奠四極”,就是創建開天辟地的工程。上文所列舉的帛書所繪四季之神,正是善于“奠三天”和“奠四極”的能手。

帛書接着又載:“曰非九天則大側,則毋敢叡天靈(“靈”讀作“命”),帝允,乃爲日月之行,共攻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雨,晨祎亂作,乃日月,以轉思,有宵有朝(早),有晝有夕。”這是説:祝融接受了炎帝的命令,表示如果違反“九天”的意旨,就將有更大的傾側,爲此不敢不順從天命。經過炎帝的允諾,于是開始做恢復日月運行的工作,共同努力着推步“十日”,調整“四時”,終于改變了“晨祎亂作”的天象,使得風調雨順,日月運轉分明,有夜有早,有晝有夕。我們必须指出,近人考釋帛書的,都把“共攻”讀作“共工”,以爲最後由共工完成了調整混亂天象的工作,看來并不確實。因爲據文獻記載,古神話中共工正是个造成天地災禍的主角,據説共工曾與顓頊争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絶地維(見于《列子·湯問篇》等)。共工是不可能做調整日月和四時的工作的,而且祝融既然以四神下降而“爲日月之行”,不可能同時又有共工來完成這工作。“共攻”兩字當是指祝融統率四神共同努力而言。

帛書八行這段文章所講的創世神話,既説伏羲生“四神”而使“四神”從一團混沌中開天辟地,使得日月分明和四時運行;又説祝融順天意、奉炎帝之命而統率“四神”,進一步完成創世工程,都是歌頌帛書中所繪的四季神像而要求大衆加以崇拜和祭祀的。帛書所講的創世神話,實質上就是太陽神的創世神話。拙作《丹朱、驩兜與朱明、祝融》(收入《中國上古史導論》,編入《古史辨》第七册),已詳細證明祝融原是日神與火神,同時又是楚人的祖先之神。炎帝既是出于日神、火神的分化演變,祝融所統率四季之神中的夏季之神又是火神的分化。

帛書所説祝融使四神“奠三天”,“三天”是指三重的天的結構,和古神話中所説“九天”不同的。“九天”是指天有九个方面的區分,《天問》所謂“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古神話以昆侖山原與上天相連接,可以從此登天的。《淮南子·墜(地)形篇》説:“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凉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這就是“三天”的結構。(www.xing528.com)

帛書所説祝融使四神“奠四極”,“四極”是指地的東、南、西、北四方的尽極之處。《淮南子·墜形篇》所謂“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竪亥步自北極至于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淮南子·時則篇》談到了東、南、中央、西、北五極之處和五帝、五神之所司:東方之極東至日出之次,太皥、句芒之所司;南方之極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絶兩恒山,黄帝、后土之所司;西方之極西至三危之國,少皥、蓐收之所司;北方之極北至令正(丁令)之國,顓頊、玄冥之所司。據此可知古神話中,“四極”原爲四方的上帝和四季四方的神所執掌,原來就是由四季四方之神所奠定的。四季四方之神的神力强大,本來就是“奠三天”和“奠四極”的能手。

楚帛書所説祝融創世的神話,確是有來歷的。《尚書·吕刑》説:“蚩尤惟始作亂……皇帝(上帝)哀矜庶戮之不辜……遏絶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絶地天通,罔有降格。”這是説,因爲蚩尤作亂,遏絶苗民,上帝于是命重、黎絶斷天地之間的通路,這就是祝融開天辟地的神話。原來古神話中天地是連接而有通道的,昆侖就是登天的通道所在,由于祝融的“絶地天通”,天地才分開而不能相通。《國語·楚語下》載楚昭王問于觀射父説:“《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古神話確實認爲如此,人民原來是可以由地登天的。于是巫師們就宣稱從此只有巫師有天梯性質的高山,從此可以升降上下,能够往來人間和天堂,溝通天人之間。

祝融怎樣“絶地天通”的呢?《山海經·大荒西經》説:“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噎”疑“嘘”字之誤),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國語·楚語下》記觀射父説:“及少皥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絶地天通。”這是説:上帝(顓頊也是上帝)命令重和黎,一个上天而“司天”,一个下地而“司地”,同時黎所生的噎(或嘘)“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該即帛書所説“乃爲日月之行”。

楚帛書所講的創世神話,限于混沌中開天辟地和天象由混亂恢復正常兩部分。帛書中間十三行一段文章,也是講天象發生災異而恢復正常的。全文可分爲三節,第一節講天象發生災異,包括月的盈縮不當,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换失常,日月星辰運行的逆亂,草木的生態失常等;認爲這是“天地作羕(“羕”讀作“殃”),天棓將作傷,降于其方,山陵其發(“發”讀作“廢”),又(有)淵厥潰,是謂孛”。“天棓”是指棒那樣長的彗星,“孛”是指光芒蓬勃的彗星。這是説天地遭殃,是彗星降下的傷害,以致山陵敗壞,淵澤潰决。接着又説出現“孛”的歲月,有雷電、下霜、雨土的災異,因而“東國又(有)吝(患難)”,“西國又(有)吝”,而且有兵災“害于其王”,説明這樣的天災不但東國和西國的人民受難,國君也得有兵災。

第二節缺字較多,有些字句意義不明。大意是説一年四季的變化,此中春、夏、秋“三時”都重要。由于“孛”(彗星)的“作其下凶”,日月星辰運行紊亂,“時雨”(及時下雨)失常,以致“群民”的“三恒發(“發”讀作“廢”),四興鼠(“鼠”讀作“竄”),以(失)天尚(“尚”讀作“常”)”。“三恒”是指春、夏、秋三季的常規作業,“四興”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行事。這是説:由于彗星造成天災,使得人民廢毁三時的常規作業,敗壞四時的行事,以致人民不能正常生活。接着指出,由于“群神五正,四興無羊(殃),建恒懌民,五正乃明,其神是享”。所謂“群神五正”,是指主管“四時”的五神,當時中原地區以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四時之神)加上后土,稱爲“五正”(《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晋太史蔡墨所説),這里楚人所説“五正”,也該指上文所述四時之神加上后土而言。這是説,由于五正管理好四時的行事,使得重建“三恒”而便于人民安居樂業,因而人民要祭享其神。第三節“帝曰”以下,是説上帝爲此對五正之神大爲稱讚,説明必须恭敬祭享。這篇文章通篇是韵文,很明顯是歌頌帛書四邊所畫十二月神中的四季之神的,并要求人們恭敬祭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