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鲜文化史散论:坛制和庙制特点及祭祀方式

朝鲜文化史散论:坛制和庙制特点及祭祀方式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祭期,若为坛,一般一年一祭;若为庙,则祭日多,有时令节日之祭,庙主庆日,如诞辰之祭、忌辰之祭,有的还有月祭、日祭。朝鲜的大报坛采取一年一度的祭祀法,和中国相同。但自英宗朝开始,对明朝三个皇帝的阼日、忌日也举行祭礼,使之有了庙制的作用。[16]大报坛在形式上是坛制,而在内容上并不排斥庙制,诚如肃宗决定建坛时所说:“不庙而坛,出于周思,则虽用坛制,实同立庙。”

朝鲜文化史散论:坛制和庙制特点及祭祀方式

前述郑知和说的外藩给天子立祠宇同古礼不合,不无根据,及至肃宗朝讨论给明神宗置祠,左议政李畬引出中国汉朝丞相韦玄成的话:“父不祭于支庶之宅”“王不祭于下士诸侯”,认为不能给天子立庙,又考虑到肃宗建祠的决心,提出设坛祭祀的办法。[13]李畬转述的韦玄成的讲话,是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七十人向汉元帝讲的,《汉书·韦玄成传》对这件事的记载是:“《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士诸侯。臣等愚以为宗庙在郡国,宜无修,臣请勿复修。‘奏可。’”。[14]原来西汉皇帝、太后、皇后在郡国的祠庙甚多,韦玄成等以其不合《春秋》之义,建议已有的不必维修,今后不再添设,并且得到汉元帝的批准。李畬讲述这段历史,说明朝鲜若为明朝皇帝建庙,不合于《春秋》讲的祭祀准则,因此不能立庙。这个观点说明白了,不仅为朝臣接受,也说服了肃宗。

李畬对设坛祭明神宗也说了一番道理,他说:“以臣愚浅之见,立庙一款,终恐难行,抑有一道,天之于天子,天子之于诸侯,其尊相等,若以天子祭天之礼祭天子,则稍有可做,而设坛扫地而行事,实祭天之礼,至敬无文之意也。王者大祭,又有禘祭,即所以追祭始祖之所自出,而常时不立庙设主,祭时设神牌,祭毕燎之。《大明会典》所行之仪可考也。今若做此两礼,设坛置斋,库藏床桌,或一年一祭,或春秋两祭,则庶几极其严敬之道,而无歉于追思之诚。”他的意思是以祭天之礼祭天子,对天是设坛祭祀,仿而行之,设坛祭祀明朝皇帝,同立庙一样,表示出敬意。

庙制与坛制。按照中国传统礼法,它们除了建筑物大不相同外,还有两个重要差异点:一是神主,若为庙,置于大殿之中;若为坛,祭时请出,祭毕蓄藏库房。二是祭期,若为坛,一般一年一祭;若为庙,则祭日多,有时令节日之祭,庙主庆日,如诞辰之祭、忌辰之祭,有的还有月祭、日祭。(www.xing528.com)

朝鲜的大报坛采取一年一度的祭祀法,和中国相同。但自英宗朝开始,对明朝三个皇帝的阼日、忌日也举行祭礼,使之有了庙制的作用。神主,不像明朝的天坛祭祀,明朝是在郊天时,将天帝的神版请出库房,祭毕收藏。朝鲜大报坛是设有木片,祭时帖上书有神主“大明皇帝神位”的黄纸榜,祭毕揭下纸榜,焚烧,将木片存放柜中。明朝的圆丘,分上下两层,上层广四丈五尺四寸,高五尺二寸,下层每面广一丈六尺五寸,高四尺九寸,二层通径七丈八尺[15]。大报坛依照朝鲜的社稷坛建设,其规模自然比明朝天坛小得多,它方广二丈五尺,但围以高墙,防备行人观看。[16]

大报坛在形式上是坛制,而在内容上并不排斥庙制,诚如肃宗决定建坛时所说:“不庙而坛,出于周思,则虽用坛制,实同立庙。”[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