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祐本《史记》《汉书》异文用字研究成果

景祐本《史记》《汉书》异文用字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不能説《漢書》有“藏”字就一定是後人的改字。《史記》用“臧”記録{隱藏}1見,即《秦始皇本紀》:“宫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史記》用“須”記録{面毛}1見,即《高祖本紀》:“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顔,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所以,《史記》所用的“鬚”是今字,《漢書》所用的“須”是古字。

景祐本《史记》《汉书》异文用字研究成果

【藏/臧】

(163a)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史記·蕭相國世家》)

(163b)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臧.之。(《漢書·蕭何曹參傳》)

按:“藏”和“臧”在這裏記録的是{隱藏}。

“臧”,甲骨文寫作img(菁八·一)金文寫作img(白臧父鼎),小篆寫作img。《説文·臣部》:“臧,善也。”楊樹達《釋臧》:“蓋臧本從臣從戈會意,後乃加img聲……甲文臧字皆象以戈刺臣之形,據形求義,初蓋不得爲善。以愚考之,臧當以臧獲爲本義也。”由本義{臧獲},“臧”引申可記録{隱藏}。《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命曰讓威,必臧其尾,令之能歸。262”《敦煌漢簡》:“殺人長安,臧關東,變名易爲羊翁。784”《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盜者篇》:“臧西南,衣取園中木下。21”《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日書》:“盗者長而黑,虫目而黄色,臧瓦器下。”《衡方墓碑》:“歸來洙泗,用行舍臧。”“藏”不見於《説文》,《説文新附》增之,釋爲“藏,匿也。”臣鉉等案:“《漢書》通用臧字,從艸後人所加。”我們認爲徐鉉的説法有待商榷,雖然班固喜歡用古字“臧”,但“藏”在漢代已經出現,如《銀雀山漢簡·兵法佚文》:“……之氣不藏於心。248”《居延新簡》:“錢藏官。E.P.T52:11”東漢《許卒史安國祠堂碑》:“隱藏魂靈。”《周禮·天官·宰夫》:“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鄭玄注:“治藏,藏文書及器物。”所以不能説《漢書》有“藏”字就一定是後人的改字。“藏”是在“臧”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形旁的方式而産生的新字。

《史記》用“臧”記録{隱藏}1見,即《秦始皇本紀》:“宫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用“藏”記録{隱藏}70見,分别見於《周本紀》《扁鵲倉公傳》《趙世家》《酈生陸賈列傳》《游俠列傳》、《六國年表》《蒙恬列傳》《越王句踐世家》《趙世家》《蕭相國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老子韓非列傳》《外戚世家》《晋世家》《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淮隂侯列傳》《孟嘗君列傳》《天官書》《樂書》《律書》《封禪書》《韓世家》《儒林列傳》《大宛列傳》《司馬相如列傳》《魯周公世家》《商君列傳》《魏公子列傳》《酷吏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平準書》《屈原賈生列傳》《孝武本紀》《龜策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貨殖列傳》《南越列傳》《日者列傳》《大宛列傳》《秦始皇本紀》和《太史公自序》。可見,司馬遷在記録{隱藏}時愛用今字“藏”。《漢書》用“藏”記録{隱藏}11見,分别見於《酷吏傳》《司馬遷傳》《司馬相如傳》《五行志》《爰盎鼂錯傳》《匈奴傳》《儒林傳》《趙充國辛慶忌傳》《西域傳》《高帝紀》《揚雄傳》。用“臧”記録{隱藏}98見,《平帝紀》《刑法志》《地理志》《蕭何曹參傳》《酈陸朱劉叔孫傳》《賈誼傳》《賈鄒枚路傳》《竇田灌韓傳》《董仲舒傳》《張騫李廣利傳》《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楊胡朱梅云傳》《傅常鄭甘陳段傳》《雋疏于薛平彭傳》《魏相丙吉傳》《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揚雄傳》《酷吏傳》《外戚傳》各1見,《高后紀》《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律曆志》《武五子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敘傳》各2見,《禮樂志》《藝文志》各3見,《天文志》《王貢兩龔鮑傳》《游俠傳》、《元后傳》各4見,《王莽傳》6見,《郊祀志》《楚元王傳》各7見,《五行志》8見,《食貨志》16見。可見,班固在記録{隱藏}時愛用“臧”字。在漢代其他傳世文獻中,用“藏”記録{隱藏}的比例大於“臧”。

所以,《史記》所用的“藏”是今字,《漢書》所用的“臧”是古字。

【鬚/須】

(164a)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史記·留侯世家》)

(164b)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白,衣冠甚偉。(《漢書·張陳王周傳》)

按:“鬚”和“須”在這裏記録的是{面毛}。

“須”甲骨文寫作img,金文寫作img(白多父盨)img(鄭義伯盨),小篆寫作img。《説文·須部》“須,面毛也。”《睡虎地秦簡》:“丈夫女子隋須羸髮黄目。”《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盜者兑口、希須,善□,□有黑子焉。”《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一,湮汲水三斗,以龍須一束并者img154”《馬王堆漢墓帛書·養生方》:“我須麋溉化,血氣不足。”《武威漢代醫簡》:“須麋生,音聲雖㯕,敗能復精。68”東漢《熹平二年張叔敬鎮墓文》:“生人築高臺,死人歸,深自埋,眉須以落,下爲灰土。”可見,“須”是記録{面毛}的本字。

“鬚”不見於甲金文,亦不見於《説文》,但漢代有其字。《敦煌漢簡》:“興客不審郡縣姓名習字子嚴年卅所爲人短壯黄色毋鬚短面。683”《淮南鴻烈解·墬形訓》:“女子民”許慎注:“女子民,其貌無有鬚,皆如女子也。”《論衡·雷虚》:“以人中雷而死,即詢其身,中頭則鬚髮燒燋,中身則皮膚灼燌。”《釋名·釋形體》:“頤下曰鬚。”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俗假須爲需,别製䰅、鬚字。”“鬚”是“須”的分化字,專門用於記録“須”的本義{面毛}。

《史記》用“須”記録{面毛}1見,即《高祖本紀》:“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顔,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用“鬚”記録{面毛}3見,分别見於《留侯世家》《吕不韋列傳》和《大宛列傳》。《漢書》無“鬚”字,用“須”記録{面毛}10見,分别見於《高帝紀》《五行志》《霍光金日磾傳》《張陳王周傳》《武五子傳》《蒯伍江息夫傳》《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李廣蘇建傳》《西域傳》和《王莽傳》。在漢代其他傳世文獻中,用“鬚”記録{面毛}的次數多於“須”。

所以,《史記》所用的“鬚”是今字,《漢書》所用的“須”是古字。(www.xing528.com)

【仰/卬】

(165a)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史記·貨殖列傳》)

(165b)然家自父兄子弟約,頫有拾,卬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漢書·貨殖傳》)

按:“仰”和“卬”在這裏記録的是{向上}。

《説文·匕部》:“卬,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卪。《詩》曰:‘高山卬止。’”徐灝注箋:“卬,古仰字。”可見,“卬”的本義是{仰慕},引申可記録{向上}。《張家山漢簡·脈書》:“丈夫則穨山,婦人則少腹穜,要痛,不可以卬。37”《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卬之迷高,□□迷堅。222”《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丈夫則隤山,婦人則少腹腫,要甬,不可以卬。”東漢《蒼頡廟碑》:“三綱六紀,(下闕)地理,卬覽縣象,俯名山川。”

《説文·人部》:“仰,舉也。從人,卬聲。”桂馥義證:“仰即卬之分别文。”《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馬王堆漢墓帛書·導引圖題記》:“仰謼。”東漢《史晨前碑》:“仰瞻榱桷,俯視几筵。”《淮南鴻烈解》:“當此之時,仰不見天,俯不見地。”《白虎通德論》:“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仰”是在“卬”的基礎上産生的新字,目的是爲了明確字詞關係。

《史記》用“卬”記録{向上}1見,即《司馬相如列傳》:“低卬夭蟜据以驕驁兮,詘折隆窮蠼以連卷”。用“仰”記録該義項68見,分别見於《天官書》《陳涉世家》《樗里子甘茂列傳》《張耳陳餘列傳》《張丞相列傳》《蘇秦列傳》《龜策列傳》《扁鵲倉公傳》《貨殖列傳》《司馬相如列傳》《汲鄭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酷吏列傳》《封禪書》。《漢書》用“仰”記録{向上}35見,分别見於《王莽傳》1、《元后傳》1、《外戚傳》2、《匈奴傳》1、《揚雄傳》1、《薛宣朱博傳》1、《王商史丹傅喜傳》1、《馮奉世傳》1、《眭兩夏侯京翼李傳》1、《王貢兩龔鮑傳》1、《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2、《東方朔傳》2、《司馬遷傳》1、《司馬相如傳》1、《景十三王傳》1、《馮奉世傳》4、《張周趙任申屠傳》1、《韓彭英盧吴傳》3、《張耳陳餘傳》1、《陳勝項籍傳》3、《藝文志》1、《五行志》3、《天文志》1。用“卬”記録{向上}13見,分别見於《敘傳》2、《貨殖傳》1、《何武王嘉師丹傳》1、《蕭望之傳》1、《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2、《武五子傳》1、《司馬遷傳》1、《司馬相如傳》1、《爰盎鼂錯傳》1、《張耳陳餘傳》1、《郊祀志》1。可見,在《史記》和《漢書》中用“仰”記録{向上}的比例都要高於用“卬”。並且,在漢代其他傳世文獻中,“仰”也是記録{向上}的習用字。

所以,《史記》所用的“仰”是今字,《漢書》所用的“卬”是古字。

【嫉/疾】

(166a)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166b)勝等疾陽,惡之孝王。(《漢書·賈鄒枚路傳》)

按:“嫉”和“疾”在這裏記録的都是{嫉妒}。

“疾”,甲骨文寫作img(乙三八三)img(後下三五·二),金文寫作img毛公鼎,小篆寫作img。《説文·疒部》:“疾,病也。從疒,矢聲。”王觀國《觀堂集林·毛公鼎銘考釋》:“疾之本字,象人亦下箸矢形,古多戰事,人箸矢則疾矣。”可見,“疾”的本義是{病}。《定州漢墓竹簡論語》:“斯人也而有此疾也。119”嫉妒是一種心理疾病,所以“疾”引申可記録{嫉妒}。《潘乾墓碑》:“郡位既重,孔武赳著,疾惡義形,從風征暴。”《鹽鐵論·非鞅》:“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妬其業。”由於“疾”常用於記録{疾病}、{迅速},所以就在其基礎上增加形旁“女”,生成“嫉”來記録{嫉妒}。“嫉”不見於甲金文,小篆寫作img。《説文·人部》:“㑵,妎也。从人,疾聲。一曰毒也。嫉,㑵或从女。”“妎,妒也。”東漢《楊震墓碑》:“而青蠅嫉正,醜直實繁。”《白虎通德論·嫁娶》:“備姪娣從者爲其必不相嫉妬也。”可見,嫉的本義是{嫉妒}。《史記》用“疾”和“嫉”記録{嫉妒}的比例是8∶10,《漢書》用“疾”和“嫉”記録{嫉妒}的比例是1∶18。可見,在《史記》和《漢書》中“嫉”都是記録{嫉妒}的習用字。在漢代其他傳世文獻中,“嫉”也是記録{嫉妒}的習用字。

所以,《史記》所用的“嫉”是今字,《漢書》所用的“疾”是古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