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桥梁70年: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

中国桥梁70年: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点:湖北省 建成时间: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全长约1 670 m,跨径为128 m,是苏联对华援建的工程之一。抗日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而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第四次提出。经国务院批准,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 年9 月1 日动工。2016 年9 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及“首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国桥梁70年: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

地点:湖北省 建成时间: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全长约1 670 m,跨径为128 m,是苏联对华援建的工程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历经五次规划。第一次规划是1913 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学生进行选址、勘察和方案设计。第二次规划是在1919 年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论述中提到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并于1921 年通过公开招标提出了桥型方案,终因建设费用庞大,计划也不了了之。1929 年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但同样由于耗资巨大,且当时国民政府正忙于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而无下文。第三次规划是1935 年由茅以升担任处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又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订又一建桥计划。该计划还是因为集资困难而不了了之。1937 年不得已采取火车乘渡轮过江,成为“江城一景”。抗日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而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第四次提出。1946 年以茅以升为总工程师的团队再一次进行规划,遗憾的是国民政府忙于内战,经济困难,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次搁置。

第五次规划是在1949 年9 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议案。1950 年组成以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的勘探设计组,毛泽东亲自察看现场,1953 年完成初步设计,采用公铁两用三孔一联等跨连续钢桁梁桥。随后开展了大量水中基础施工等方案论证。1955 年成立了以茅以升任主任委员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审定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方案并得到国务院批准,标志着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经国务院批准,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 年9 月1 日动工。1956年6 月,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广为传诵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1957 年9 月25 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完工。1957 年10 月1 日,国家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武汉长江大桥》。1962 年4 月,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正面图案印在第三套人民币中的贰角人民币上。(www.xing528.com)

即使在今天来看,武汉长江大桥同样特色突出:桥墩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建成的四方八角桥头堡亭,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在亭中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正桥人行道外缘,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丹凤朝阳、雄鸡报晓、鸟语花香、菊黄蟹肥、石榴结籽、猕猴摘桃、鱼跃荷香等,极具民族气息。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与大桥相互依偎,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双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凝聚着中国桥梁工作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桥梁建成之后,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是以茅以升为代表的我国桥梁人克服万难并得到以西林为首的苏联专家协助取得的最具标志性的桥梁建设成就之一。以当时的普通混凝土、a3 钢材以及桁梁铆接法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运营60 余年来仍然完好如初,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016 年9 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及“首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