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初期景德镇青年团的资料汇编

解放初期景德镇青年团的资料汇编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便于军事接管,对外又称景德镇市军事接管委员会青年部。当时负责接管青年工作的领导班子,名称为景德镇地(市)委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又称青年联合会。青年团的第三件大事便是组建景德镇市青联文艺工作团。解放初期,赣东北还没有文联的组织,文艺工作由青联或宣传部门兼管。

解放初期景德镇青年团的资料汇编

张世

解放南中国大地的炮声,是1949年4月21日开始打响的。但我们渡江作战的二野武装部队和随军南下的干部大队,于1949年1月就在山东的菏泽一带开始集中了。而且渡江后各自进军的目标,事先都已明确分工。当时二野五兵团和冀鲁豫干部南下支队负责解放和接管赣东北地区。其中由陈璞如同志率领的湖西干部大队,负责解放和接管景德镇地区。那时共组成4个县的领导班子和地委直属机关,我是其中一个县的县委书记。那时的南下干部大队也属于军队编制,一律着军服,按部队序列编制,所以我又是南下干部支队中一个县大队的政委。但大军渡江、我们到达景德镇后,因我在湖西时长期担任湖西地区青联主任,所以组织又临时决定调我到地委直属机关,担任景德镇市委(兼浮梁地委)的青年团委书记。为便于军事接管,对外又称景德镇市军事接管委员会青年部。所以解放初期景德镇许多人喊我“张部长”或“张主任”。

我们的队伍是从安徽的安庆渡江的。渡江后主力部队以飞快的速度追歼逃敌,我们的干部大队也以急行军的速度日夜兼程向景德镇进军。但渡江后突然遇上大雨,行军非常困难。我记得有一夜我们在倾盆大雨中行军,所有的同志都手拉着手,但还是有些女同志不断地跌倒,滚成一身泥。当时的南下干部,大都是经过选拔的比较年轻而精悍的干部,又经过整训和动员,所以士气很高。大家坚定顽强,不畏困难,跌倒了爬起来又继续前进。可是大雨之夜行军实在艰难,走了一夜只走了十几里路,拂晓前,只好在一个很小的村子里临时休息一下。100多个人挤在一个院子里的几间小屋里,地上铺上一层稻草,人挤人地休息了一下,暖一暖浑身湿透了的衣服,吃上几口被淋湿了的干粮,天一亮又继续行军。解放军一过江,国民党残敌只有逃跑之心,而无抵抗之力了。战斗部队在前面追击敌人,我们步步紧跟,但只能听到一些稀疏的枪声,连一股敌人的影子也看不到。

我们大约是在4月29日进入景德镇[另有5月2日、5月3日、5月4日到达景德镇之说]。我只记得当时的景德镇只有15万左右人口,街道并不宽阔。但城西侧有一条碧水滔滔的昌江,城区紧临东岸,西岸有一片山区,青山绿水风景幽美。

当时负责接管青年工作的领导班子,名称为景德镇地(市)委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又称青年联合会。我担任青年团书记兼青联主任。此外还有组织部部长李正瑞,宣传部部长方孝礼,学生部部长汪文彬,妇女部部长李玲,组织干事郭清宇等同志。青年团就设在景德镇市区麻石弄原商会的一所旧房里,似乎还有一个不大的庭院。

我们进城以后,根据市委的指示,青年团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庆祝景德镇市解放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的大会。除这次大会的组织工作由中共市委、市政府统一布置外,大会的宣传工作市委责成青年团的同志筹办。那时我们贴标语、拉广播,布置会场等忙个不停,同时我还担任舞台上的指挥。我记得这次大会是在市区东北部靠近莲花塘的一个广场上召开的。到的人很多,有工人、市民、郊区农民,工商界人士和解放军战士。会前青年团通过关系在市区找到了一个民间乐队,负责给大会奏乐,临时排练了《义勇军进行曲》。他们又奏了《保卫马德里》,这是一首西班牙民主革命时代的名曲,由青年团的方孝礼同志担任乐队指挥。市长兼军管会副主任陈璞如同志在会上讲话,军管会宣布了人民解放军入城的《约法八章》。这次大会开的时间不长,但气氛很热烈,是景德镇解放以后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它对鼓舞刚刚获得解放的景德镇人民的民心,密切军民关系,宣传党的政策,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青年团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积极发展青年组织,对广大青年进行革命教育。这是青年团本身最基本的任务。当时在青年群众中有三种组织形式。第一种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它是由抗战前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抗战开始后的抗日救国青年团演变而来的,由青年群众中最先进的一部分人组织而成,也是青年组织中的先锋骨干力量;第二种组织是青年联合会。它是更广泛的青年群众组织,凡拥护革命的青年都可以参加;第三种是学生联合会。这是在各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中建立的群众组织。由于当时从渡江南下到进军大西南这一段时间较短,所以,各种群众组织都是刚开始发展、建立。本来这几种组织,除了在城市中的青年学生、青年市民中发展组织外,农村亦应发展组织。可是由于时间短促,农村的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开展。我记得解放初期的景德镇,大约有近10所中等以上的学校,如陶瓷专科学校(大专)、紫阳中学、天翼中学、静山中学、太白园中学、浮梁师范、东方艺术专科学校等。解放后我们在这些学校里已开始建立了青联和学联组织。景德镇市学生联合会约在5月份正式建立,由胡怀陵任主席,吴德渊、舒德予任副主席,每个学校都有一名委员。当时区党委在景德镇市东郊的天翼中学分部开办了一所“赣东北干部学校”,招收了500名左右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培训。由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申云浦同志任校长,钟凤鸣、张叔成同志任教导主任。我曾到这所干部学校作过一天的报告,专门讲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基本知识,并在这个干校住了一段时间,初步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发展了一些团员。当时在青年团、青联、学联等各种组织中进行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青年的革命教育,树立青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人生观,并发动广大青年以实际行动支接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支持新建立的人民政府推行在新解放区的各种政策、法令。

景德镇是一座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赣东北地区就是方志敏同志领导的红军活动的根据地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迫,所以刚刚获得新生的景德镇人民,革命热情十分高涨。青年群众多半能够自觉地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只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把这些青年更加紧密地组织起来,投入更广泛的革命洪流。

青年团的第三件大事便是组建景德镇市青联文艺工作团。解放初期,赣东北还没有文联的组织,文艺工作由青联或宣传部门兼管。景德镇市(地)委认为,组建一个文艺工作团,对团结广大青年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对新解放区的革命宣传工作很有必要。当时赣东北地区共有两个文工团,一个在上饶,由军区宣传部副部长阎学增同志兼任团长;另一个就是景德镇市青联文工团,由我兼任团长,方孝礼同志任副团长,李疋瑞同志任政治指导员。该团是1949年5月开始组建,在景德镇市公开招生。青年知识分子踊跃报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招收了50名左右的青年参加文工团。其中大多数是男生,也有十几位女生,他们大都具有中学以上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革命觉悟爱好文艺活动。男生中我记得名字的有:康一忠、冯世昌、李钰、陈辉、邹日新、王岗、吴正鹄、王华中、余琪、段白浪、程白沙、易琦、郑林锡、余履良、胡正陵、陈学华等;女生中我记得起名字的有:余淑慧、曾素林、吴绮华、吴绮云、张克琴等。当然,几十名团员我不可能一一记得起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热情洋溢、活泼可爱的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加强文工团的领导,我们专门招收了当时在景德镇市文艺活动中较有声望和经验的乔木(云虹)、王子斌同志担任文工团的青联导演,还聘请了一位音乐教师冯献珍同志担任文工团的音乐教员。我们在对文工团员进行革命基本教育的同时,很快就投入排练歌曲、创作剧本和开始排戏。我记得乔木同志亲自编导了一个话剧《黎明前后》,内容是揭露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和歌颂人民群众渴望解放、热烈欢迎解放军的场面。经过简短的排练后,该剧便开始上演,受到了当时的党政军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称赞。文工团还排练了一些其他革命歌曲、小活剧等到各学校、工厂或郊区演出。此外我们还排练过《血泪仇》《闯王进京》两个大戏,但尚未来得及演出便开始西进了。(www.xing528.com)

我们青年团和文工团的全体同志,同吃同住,共同过着供给制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每人每月只有几块钱的津贴,每天只有几角钱的菜金,物资也不丰富,生活是比较清苦的。有一天中共市委派人送来一块马肉,慰劳文工团的同志,但大家不习惯吃马肉。我对大家说,就连这块马肉,也是市委机关舍不得吃,领导叫专门送给文工团的,大家也就高兴地吃了。那时生活虽苦,但青年人的热情很高。当我们把草绿色的军装领来,发给每一个文工团员时,大家高兴得连蹦带跳,把这身土布做成的军装,当作他们参加革命军队、享受到十分崇高荣誉的象征。特别是一些女同志,虽然穿着并不合身的军装,但她们觉得比参军前穿的绒衣旗袍光荣得多。

从解放景德镇到进军大西南,仅仅度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但当时革命、团结、热情、欢畅的战斗生活,却给青年团和青联文工团的全体同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我于8月份调到中共上饶区委机关工作,市青年团的工作由李正瑞同志去接任。我临离开景德镇时,我们青年团和文工团的全体同志,到清澈的昌江西岸留了一张合影。至今已40年,我还将它当作一件珍贵的纪念品保存着。9月份,奉二野总部命令,大军开始西进,景德镇青年团的全体同志和文工团的一部分同志也随军西进了。回顾这段历史,40个春秋已经过去了。当时我们(包括我在内)都是20岁以下的青年,现在大多到了花甲之年,许多人已经离休,甚至已不在人世了(如我们的副团长方孝礼同志),但这段战斗的友情,如青山永在,绿水长流。很可能这种友谊要流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就了如此深厚的友情呢?那就是解放初期蕴藏在每个革命青年心中一股巨大的、无私的革命热情,是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而“参加革命”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是一件划时代的、永远不会忘记的大事。所以虽然40年过去了,至今还有当时景德镇文工团的许多同志和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谈起青联文工团,我认为还有一个人物值得我们纪念,那就是住在离青年团住地不远的一位陈大卫先生。当时他大约有40岁上下的年纪,操一口广东口音。他是一位私人开业的医生,性格敦厚、热情而又开朗,平时除行医外,酷爱打猎。他自告奋勇义务免费为青年团和文工团的全体同志看病,事无巨细,病无大小,从不马虎或厌烦。我的一颗病牙便是他为我拔除的,解除了我几年不愈的牙痛病。他为了给青年团和文工团的同志看病,花费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可能他现在已不在人世,但我们青年团和文工团的全体同志应当永远怀念他。常言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刚刚解放之后的景德镇,我们还处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这位陈医生给了我们青年团和文工团的全体同志以很大的帮助,可是我们至今尚未给他以任何的报答,唯有感恩留在我们内心深处,成为不可磨灭的怀念。

景德镇是我渡江南下后第一个工作的地点。当时正是青春年少,戎马倥偬。我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革命的潮流很快又把我们推进到大西南的山区贵州去了。其中青联文工团的一部分同志随军西进,到贵州工作,一部分同志仍然留在景德镇,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有一些已经担负起基层单位的领导。

解放初期的景德镇青年团,包括青联文工团的全体同志,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对景德镇的广大青年群众,进行了一定的革命思想教育,做了一些初步的组织建设,培养了一批为革命而接班的青年干部。这也是我们对景德镇的革命事业做出的一点微薄的贡献。

(1988年夏写于上海

[作者简介]张世珠,男,1949年5月,随二野南下到景德镇,任青年团景德镇市委书记,同年9月,西进贵州。现为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