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教育中课程思政:隐显结合,润物无声

外语教育中课程思政:隐显结合,润物无声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内容、践行教学理念最直接的手段。总体而言,本课程采用“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事实上,在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多次出现,而每次英语表达也应当根据语境作出调整而不是选择唯一的表达结构。

外语教育中课程思政:隐显结合,润物无声

为实现英语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在教学上坚持以全人教育作为主导教学原则,以夯实学生英汉双语基本功、双语转换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中国情怀、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之能用准确、得体的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育人目标。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坚守政治道德底线,熟知中国国策、国情与地方情况。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课堂讲解与学生展示相结合、课外学生分组译作互评、适当开展田野调查(当地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等)等方式,使之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和地方情况(社情与民情、地方文化、传统与习俗等)。

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内容、践行教学理念最直接的手段。总体而言,本课程采用“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课程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式。

3.3.1 译作比较与鉴赏

对同一文本多种英译进行比较鉴赏与研读,让学生既能学会中国传统或现代文学、文化中同一事物或形象的不同表达,又能感受到不同译者对中国文化现象或意象的不同认知与处理技巧存在高下之分,还能促使学生从多种译文的比照中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贴切地传递“中国元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笔者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翻译含有历史典故的文本,以加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理解,从而达到提升他们文化自信的目的。以大家熟知的“小康”翻译为例,该词指生活较安定、家庭经济较宽裕,可意译为a better-off life。在不同语境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历史上“小康”的文化内涵,如《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儒家把小康称作“大同”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样就更便于学生领会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意义,以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作为十九大报告中的主题词,一直是翻译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是译为Don’t forget why we started,还是译为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可谓见仁见智。“不忘初心”有多种译法,如:

Don’t forget why we started in the first place.

Let’s not forget what we aimed at from the beginning.

Forget not our Party’s founding mission.

We won’t forget what we aspired to from the outset.

(We’ll)never let our Party’s founding mission escape from our mind.

(We shall)always bear in mind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We’ll)always keep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in mind.

所有词与句子的翻译都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只要符合语境、切合文体,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译法。Don’t forget why we started 简洁清晰,但口语化特征较为明显,不宜作为官方文件的标题或者口号;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就显得非常正式,符合政论性文体的基本要求。由此说明,词语选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的大语境、微语境、主题和语体决定了原文中同一词语的可能的不同译法。若从“不忘初心”本义来考虑,应该说don’t forget why we started,这种译法非常自然。事实上,在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多次出现,而每次英语表达也应当根据语境作出调整而不是选择唯一的表达结构。就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这一选择而言,remain true to 在形态上比don’t forget 正式,在语义上更能表达矢志不渝之意;our一词与大会主题更加密切关联;original 比starting 或first 更易传递党的初衷不改之意;aspiration 则让人联想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之意。总之,作为大会主题词,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在修辞和语义上都比其他译文更具优势。

通过译文比较与鉴赏,学生在文本翻译中既学习了他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又增强了自己的语境意识和语体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深切体会到No context、no text 的实质含义。通常情况下,学习翻译往往从仿译入手,然后独立翻译;对于英语中相似或相同的表达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有时则需要结合语境适当加以改造。笔者在讲授外宣材料英译时,向学生提供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八种英译:

译文1: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

译文2:The scenery of Guilin is world-renowned.

译文3:Guilin’s natural beauty is next to none.

译文4:Natural Scenery of Guilin is second to none.

译文5:Scenery of Guilin,the finest under heaven.(www.xing528.com)

译文6:The scenery of Guilin is unparalleled in the world.

译文7:By water,by mountains,most lovely,Guilin!

译文8:Guilin’s water and mountains captivate the world.

学生看到译文1 时立马想到了英语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best,该译文正是译者借用了这句谚语灵活变通而成。就翻译效果而言,译文1应当是这八种译文中可接受度最高的。当然,其余几种译文同样具有可接受性,译文8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绿色山水、绿色经济、绿色生态等图景;译文3 和译文4 表达较为委婉,实则暗示桂林山水之美天下无双之意,两句译文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译文2与译文6在结构上相似,修辞上略显平淡,基本上译出了原文的语义信息;译文5与译文7在语言形态上近似,明确表达了桂林山水之美无与伦比之意。由此可知,适当借鉴与灵活改造不失为此类文体的有效翻译策略。

对汉译英初学者而言,译作比较与鉴赏应是一种提升其翻译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面对各种翻译问题时,从多角度分析缘由并探寻恰当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译文本,通过局部协调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开放态度和对自己不妄自菲薄的精神。一句话,学生要学好翻译、做好翻译应当具有整体意识。

3.3.2 翻转课堂(课堂展示)

本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总结(比如讨论翻译问题等)三个环节,课堂讲解与学生全程参与相结合,而不是全部由学生主导。在讲解“应用翻译”单元时,笔者要求所教班级学生分组收集本地人文景观和博物馆的英文介绍,诊断其中的英文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体或小组参观梁实秋纪念馆“雅舍”、老舍旧居《四世同堂》纪念馆、国立复旦大学旧址以及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等地。本次田野调查的意义有以下几方面:(1)让学生了解本地人文景观的文化价值,尤其是了解本地抗战文化及纪念馆存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2)参观纪念馆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与现在;(3)纪念馆和博物馆英译求瑕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其直观地认识到全国各地类似场所英译质量问题,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力;(4)课前准备与课堂陈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大局意识

经过精心准备和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课堂展示成为学生“表演”的天地。每位学生都做了精彩陈述,无论是对问题的切入,还是提供的解决方案,都可圈可点。对于“雅舍”的英译,学生根据现场参观和查阅文献,提供的译文可谓异彩纷呈,有the Cottager’s House,the Cottage of Ya,the House of Elegance,甚至还直接音译为Yashe。参观国立复旦大学旧址、《四世同堂》纪念馆、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各小组准备充分,他们的展示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此次课堂展示完全体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参与感,同学们表现出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展示完全达成了教学预期目的: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在讲解“散文翻译”单元时,笔者要求学生试译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并分组陈述或展示。各小组成员先是独立完成,并采用“优势互补”的策略对译文进行优化,然后整理成一个文本。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分别陈述译文的完善过程,尤其是对个别词语的斟酌与推敲,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通过课堂陈述或展示等形式,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上建立强大的自信心。笔者总结此次翻译活动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果,并提供了由林语堂、孙大雨和汉学家翟理斯分别翻译的英译文。笔者还比较分析了三种译文的优点与不足,指出林语堂将“缘溪行”译为He walked along the stream 显然为误译,结合语境考虑,原文中的武陵人以打鱼为生,是沿溪划船,而不是牵着小船沿溪走。质疑参考译文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实、追求完美、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合理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笔者要求所教班级单独建立QQ群或微信群,并将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上传,每次课堂教学内容经过整理之后上传给各班群,课程内容永久保存,便于学生查阅。笔者根据课程反馈答疑,及时回复学生所提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才能实现有机统一,才能让全过程教学理念落地、落实。

3.3.3 翻译工作坊

根茨勒(Gentzler)对翻译工作坊的界定是: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论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聚集在该论坛从事翻译活动。如果从翻译课程教学来看,那么翻译工作坊可以被界定为:教师将翻译任务或项目分配给学生,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的全员参与的翻译活动。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一种具有强度的训练平台,让他们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李明、仲伟和,2014),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该教学模式以翻译过程为导向,所有学生都是翻译活动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分享翻译经验,共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达到相互学习、合作共赢的目的。翻译工作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知识传授不是唱独角戏,而是把翻译实践真正引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按照项目要求使用翻译材料作为日常训练内容,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翻译实践和讨论等所有环节。换言之,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现翻译问题、解决翻译问题和总结翻译经验的能力培养;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从事翻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强调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关注译者的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翻译工作坊在教学中多以项目实践形式呈现。就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而言,翻译课程教学中对项目实践并不做必须要求。作为一种提升学生翻译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项目实践应适当引入翻译教学。项目实践要求学生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如此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大局意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翻译能力等因素,每学期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一至两次即可。笔者节选非文学文本《“一带一路”规划》前三章,要求学生按照班级分组试译。每个小组分工如下:(1)部分成员查阅文献,确定关键术语的官方或正式英译,并制定完整的术语表;(2)部分成员查询相应的英文文体和类似的题材;(3)所有成员各自翻译所分配的任务;(4)部分成员通读、润色和修饰译文;(5)部分成员撰写翻译心得,总结本次翻译的得与失。各班完成翻译项目之后,按照要求制作PPT 分组陈述,在展示翻译成果期间,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展开课堂讨论。此次项目翻译中,学生对“一带一路”进行英译的过程就是颇有意味的过程,他们最初把“一带一路”译为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s,后来改为the One-Belt and One-Road Initiative,最后定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主题词英译的演变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该倡议在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尽管费时费力,但学生参与度较高,这样的项目实践使其翻译热情大涨,译文整体质量虽然与官方译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与他们最初接触翻译时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翻译工作坊对翻译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模式目的非常明确,首先,通过大量翻译项目实践,学生可在翻译过程中熟悉各种翻译对象的文体特征,赋予课堂讲解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翻译效果等概念以“生命”,形成自己的翻译理念、策略、原则和标准,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其次,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最后,项目实践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从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来看,翻译对象不再局限于教材或教师指定的内容,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翻译训练,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翻译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文本。课堂讲解不以传授翻译理论为主要任务,重点放在解读原文本和精准表达译文等问题的讨论上。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能够在实训操作中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翻译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达到授学生以“渔”的教学目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翻译实践,学生既体会到翻译成功之后的喜悦,也经历了苦苦思索之后依然难以找到精准表达的挫败感,切切实实体会到“一名之立,月旬踟蹰”的甘苦。他们深知,只有面对翻译中的各种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方能译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感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