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助力课程思政育人:四维推进润物无声

助力课程思政育人:四维推进润物无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形势下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把所有课程上成显性思政课,而是建设一个涵盖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德育系统工程。[21]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第3期。[22]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5期。

助力课程思政育人:四维推进润物无声

“以文化人”注重方法的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化”有教化、感化、润化、转化、美化、涵化、化解等意,突出的是一种方法论,强调运用文化的力量影响人、规范人、培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29]。它的突出特征是潜移默化,将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要素中,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发接受熏陶,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物质文化维度,一方面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丰富课程文化载体,通过优质产品和文化活动增强文化知识的价值引导。从课程精神文化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落细落小落实,激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指引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并追求有价值的生活。从课程制度文化维度,通过课程顶层设计凸显价值导向,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与文化内涵,辅之以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科研激励制度和行为规范制度等,利用文化的整合力构建全课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从课程行为文化维度,倡导知行合一,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知识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参与的逻辑理路,将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课程思政自2014年提出至今,已从上海学校的地方探索,发展为全国推广的教学改革,再提升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肩负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新形势下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把所有课程上成显性思政课,而是建设一个涵盖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德育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拓展了学科知识内在蕴含的丰富意义,呼吁课程回归意义世界,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切实地发挥作用。这需要从根本上遵循“以文化人”的规律,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课程,融入课程教学建设的各要素,落实到课程编制的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制人、以行带人。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别比较视域下‘课程思政’育人支持体系研究”(19YJC71005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通识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研究”(2018SCG213)研究成果,同时受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伍醒)支持。本文已刊在《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

[2]张懿、夏文斌:《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

[3]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4]伍醒:《知识演进视域下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

[5]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征》,《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

[6]苏鸿:《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7]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研究组:《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版。

[9]李金碧:《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反思与范式重构》,《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1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页。

[11]郭元祥、吴宏:《论课程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其教学表达》,《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8期。

[1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86页。

[13]石中英:《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4]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www.xing528.com)

[15]Deborah Osberg,Gert J.J.Biesta:The Emergent Curriculum:Navigating a Complex Course between Unguided Learning and Planned Enculturation,Journal of Cucciculum Studies,2008(3).

[1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17]郭晓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8]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学位论文

[1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20]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

[21]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第3期。

[22]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5期。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25]王振:《新时代以文化人重要思想的理论蕴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4期。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7]王振:《新时代以文化人重要思想的理论蕴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4期。

[28]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28页。

[29]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