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昞-河西敦煌的著名学者

刘昞-河西敦煌的著名学者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70年的一天,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县城内,一户刘姓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见到郭瑀后,刘满脸喜悦,急忙称呼“老师”,并报了父亲姓名及一路上的见闻。但天不遂人愿,刘“不应州郡之命”的誓言约在401年的一天打破了。为稳定统治,李暠竭力罗致敦煌著姓豪门,隐居在东山的刘自然被写进了李暠邀请的名士簿录中。对于这位知己的故去,刘虽是贰臣,心中悲痛不已,非常感念。

刘昞-河西敦煌的著名学者

370年的一天,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县城内,一户刘姓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这名婴儿父亲叫刘宝,字子玉,是一位饱读经史典籍之士,在当地很有名望。望着刚刚出生的孩子,刘宝的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欣喜,他给孩子取名“昞”。刘昞少小聪慧,记忆力超过常人,自能识字起,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督促下阅读儒家经典,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384年,刘昞已经是14岁的少年,知书达理,稳重成熟。一天,刘宝告诉儿子刘昞,有一位老乡叫郭瑀,是当今的大学者,学问渊博深厚,正在张掖东山上聚徒讲学,应该去拜他为师,继续深造学习。刘宝的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告诉了儿子刘昞,刘昞听到父亲的消息后没有拒绝不希望远离父母去,也没有表示出异常的兴奋。因为,在刘昞内心里,他还是想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追随一位大师求教学习。

一天早上,少年刘昞背起行囊,向父亲辞别。行囊是母亲准备好的,里面装了一些常穿的衣物,还有他经常阅读的几卷书。出敦煌县城东门后,刘昞一路前行,风餐露宿,数十天后,来到了张掖东山。见到郭瑀后,刘昞满脸喜悦,急忙称呼“老师”,并报了父亲姓名及一路上的见闻。郭瑀瞧着这个小老乡虽是稚气尚存的少年,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礼节方面丝毫没有怠慢,便答应收在门下修习儒家经典。这个时候,东山上聚集着一大批河西走廊最优秀的读书人,人数最多时达600人,日复一日的朗朗书声,响彻了整个东山峡谷,也唱响了五凉学术繁荣的高歌。

在跟随郭瑀的学习中,特别是大家一起听老师讲学时,刘昞不像其他师兄弟一言不发,他总是向郭瑀提出一些疑惑难懂的问题。郭瑀是一位儒雅的长者,喜欢弟子们不懂就问,提出的问题总是给予耐心解答。因此,在平时的考核中,刘昞的学业在众多师兄弟中也是最优异的。看到刘昞对追求学问如此痴迷执着,为人如此厚道谦和,郭瑀心里想,这应该是他众多弟子中将来唯一有大成就者,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昞,应该是最好的归宿。

那一年,郭瑀的女儿15岁,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郭瑀心里着急,暗暗地在众多的弟子中物色一位良婿。看来看去,他更倾向于刘昞来做自己的女婿。

刘昞与郭瑀的女儿成婚后不久,便向岳父郭瑀辞别,带着妻子离开了张掖东山,隐居在了酒泉,过着读书讲学的日子。随着刘昞名气一天天大起来,当地官府屡屡派人来请他出山,担任儒学祭酒一类的官职,他亦一一回绝,像岳父郭瑀一样,领着五百多门生在山中读书修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昞在酒泉南山与五百门生不问世事,静读儒典,注解经史。但天不遂人愿,刘昞“不应州郡之命”的誓言约在401年的一天打破了。

400年冬月的一天,河西走廊朔风凛冽,白雪皑皑,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的李暠在敦煌建立了一个国号为“凉”的政权。因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所以被史学家成为“西凉”,以区别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为稳定统治,李暠竭力罗致敦煌著姓豪门,隐居在东山的刘昞自然被写进了李暠邀请的名士簿录中。李暠不同于五凉时期的其他割据者和部族首领,他自幼受到良好儒家教育,“通涉文史,尤善文义”,喜欢结交社会名士。次年,李暠便派使者请刘昞出山,刘昞也早知李暠敬重士人,尊崇文化,便爽快地答应了,出任西凉政权的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在西凉朝廷中,刘昞得到了李暠的格外崇礼,在政务之余,两人常在一起谈论经史,昼夜切磋,令其他读书人煞是羡慕。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患病卧床,临终前对刘昞、宋繇等近臣说:“我死以后,世子李歆就像你的儿子,你要好好训导他。”数日后,李暠去世,刘昞等一帮朝廷文武百官拥立李歆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凉州牧、护羌校尉。420年秋,在蓼泉一战中,李歆被北凉沮渠蒙逊所杀。北凉军队攻占西凉都城酒泉后,沮渠蒙逊下令禁止士兵侵掠百姓财产,并安抚百姓,对西凉旧臣也是“随才擢叙”。因为刘昞声名远播,被沮渠蒙逊拜为秘书郎,继续负责北凉朝廷的注记。

沮渠蒙逊每次到陆沉观见刘昞都是彬彬有礼,把刘昞称为“玄处先生”。当时,陆沉观中有学生数百人。每月,沮渠蒙逊还派人给刘昞和这群学生们送来美酒和羊肉。有一次,沮渠蒙逊在游林堂和群臣们谈论经时,与刘昞论起了才性的问题。(www.xing528.com)

沮渠蒙逊说:“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

刘昞答道:“孔子是一位圣人。”

沮渠蒙逊问道:“圣人者,不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畏于匡,辱于陈,伐树削迹,圣人固若是乎?”

刘昞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嗯……这个不好回答。”

沮渠蒙逊又问道:“您知道其外,不知道其内。以前,鲁国人出海一般不用渡口,便能顺利抵达澶州。有一次,孔子和他的七十二个弟子出海,与鲁国人共用一个木杖,鲁国人要求闭着眼睛乘坐。孔子回来后告诉鲁国国王要抓紧修筑城池防御敌人进攻。鲁国人出海,只要在水中投掷一根木杖,就像一条龙。孔子把这些实际情况告诉鲁国国王,国王还不相信。不久,一群燕子,有数万只,用嘴巴衔土增筑城墙。鲁国国王看到后深信不疑,命令加快修筑曲阜城防。但齐国来攻打鲁国时,久攻不下,齐国士兵只好返回。这就是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

义和三年(433年)四月,沮渠蒙逊病逝。对于这位知己的故去,刘昞虽是贰臣,心中悲痛不已,非常感念。

在沮渠蒙逊病重时,北凉国内贵族和大臣们共同商议,认为沮渠蒙逊世子沮渠菩提年纪幼小,决定立沮渠菩提的哥哥沮渠牧犍为世子,并加授沮渠牧犍为中外都督、大将军、录尚书事。

439年,北魏攻占姑臧城,沮渠牧犍投降,北凉灭亡。北魏太武帝徙沮渠宗族及吏民三万户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这其中便有一大批士人、能工巧匠。刘昞名声早已传遍中原,被北魏朝廷拜为乐平王从事中郎。当时,太武帝下诏,凡年龄在70岁的老人可以不去平成,继续留在姑臧城,并允许留下一个子女抚养。这时,刘昞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按照北魏的政策,他便决定留在了姑臧城。这年年底,刘昞思乡心切,遂于家人返回敦煌,在抵达张掖临松薤谷时,突发疾病而逝。

在五凉时期的学者中,刘昞的著述最多,不仅是在传世典籍中存目最多的学者之一,而且流传至后世的作品也属最多。据《魏书·刘昞传》记载:(刘)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