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徒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学徒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是学徒制。学徒制中虽无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但其教育过程是存在的,有教育过程必然有教育内容和方法。法典中所涉及的学徒制度,指的是从父子关系的学徒制度转向订立合同,而且规定了学习期限的真正学徒制度的过渡阶段。即使在今天,我国民间还存在学徒制。早期的学徒制具有私人性质。古代末期到中世纪,没有发现存在学徒制的证据。11世纪学徒制的恢复同手工业行会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学徒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职业教育古代社会采取的是学徒制。学徒制中虽无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但其教育过程是存在的,有教育过程必然有教育内容和方法。这种原始形态的职业教育虽早已成为历史,却包含了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重要基因。

学徒制始于中世纪英国大百科全书曾指出“学徒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它是手工业行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亚当·斯密(Adam Smith)也曾在《国富论》中说“古代是没有学徒制度的,不论是拉丁语还是希腊语都没有相当于学徒制的这个词”。但若超越行会组织限制,只从教育形式理解学徒制,那么我们可以在古老得多的年代看到学徒制的踪迹。如汉穆拉比法典规定“为使工匠得到发展,并且传授技艺,任何人都不得反对招收养子。如养父不向徒弟传授技艺,养父必须把孩子归还给亲生父母”。法典中所涉及的学徒制度,指的是从父子关系的学徒制度转向订立合同,而且规定了学习期限的真正学徒制度的过渡阶段。

我国学徒制有着悠久历史,如《周礼·冬官考工记》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即使在今天,我国民间还存在学徒制。(www.xing528.com)

早期的学徒制具有私人性质。古代末期到中世纪,没有发现存在学徒制的证据。11世纪学徒制的恢复同手工业行会的出现有密切关系。从13世纪中期到15世纪中期,学徒制逐渐从私人性质过渡到公共性质。行会组织有着自己独立的法规,对生产手段、劳动条件、产品质量等做了详细规定,同时也规定学徒招收数量、学习年限、培养过程等。行会中的劳动组织由学徒、工匠和师傅组成,学徒期满,学徒即可晋升为工匠,工匠交出一份自己制作的“杰作”,获得师傅认可后才可晋升为师傅,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