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新语:艺术生产与审美价值的探讨

珠江新语:艺术生产与审美价值的探讨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那种以利论艺,舍义趋利,美丑不分,一味仿制、炮制、滥制粗劣廉价的商品化的所谓“艺术品”倾销艺术消费市场以牟取暴利,却毫不顾及其审美价值有无的作法,则是根本违背艺术生产规律,漠视人们审美需求的合理愿望,必将受到法律约束和社会惩罚的蠢举。提倡在艺术消费中坚持审美标准,注重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坚持政治标准。

珠江新语:艺术生产与审美价值的探讨

艺术创作,是一种为满足艺术消费需要而对思想材料与物质材料进行精加工的成本昂贵、工艺复杂的生产。而艺术消费,则是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艺术生产的目的,是艺术生产对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其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诚如马克思所言:“钢琴演奏家刺激生产,部分地是由于他使我们的个性更加精力充沛,更加生气勃勃,或者在通常的意义上说,他唤起了新的需要……”[1]这种需要,就是人们在认识了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并完善了个性之后,所产生的新的审美需要,而这种需要正是刺激生产,刺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从而过上美好生活的巨大动力。

艺术家为满足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的艺术消费需要、唤起新的审美需要而奉献的高负荷高消耗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独具慧眼、个性张扬、充满了审美幻想和澎湃激情的自由劳动,而“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2]

是一种创造出无法用一般商品价值来衡量的审美价值的艰苦劳动。

然而,时下一些在艺术生产、流通、消费管理领域从事活动的经营者,却在主张“一切向钱看”、“艺术商品化”的错误思潮影响下,忽视了艺术消费品必须具有一定审美价值这一区别于普通商品的根本属性,把艺术品的消费性庸俗性,把艺术品的审美性商业化,使本应具有审美欣赏意义的高尚的艺术消费,变成了纯然展示声色暴力,卖弄噱头,毫无人生启迪意味的低级的感官刺激。这确是艺坛的末路。

也许有人认为,审美价值的存在,虽然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审美价值的衡量,却不过是一种因人而异、难以判定、主观随意性很强的争执,无须认真对待。的确,与用精确的货币单位来标价的普通商品的一般价值来比较,审美价值的高低确实有见仁见智、把握不准的情况,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不同品味的艺术品之间的审美价值就毫无比较的可能,更不意味着对艺术品审美价值的追求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恩格斯在赞扬英国伟大现实主义剧作家莎士比亚时有一句名言:“单是《风流娘儿们》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单是那个兰斯和他的狗克莱勃就比全部德国喜剧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3]这里的“价值”便是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它在不同档次的艺术品之中的比值是有天渊之别的。更奇特的是,真正的审美价值不但不会因为多次的艺术消费而日益减少,反而会因多种媒介的传播和岁月的磨蚀而日益显露,更增加其寓身的艺术品的文献文物)价值。维纳斯雕像、故宫建筑、莎翁剧作、毕加索名画,便是如此。(www.xing528.com)

唯其如此,真正的艺术家才从来都把追求艺术品的永久审美价值放在它的一时一地的消费价值之上。诚然,艺术品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社会理应合理补偿,那种主张艺术生产可以不计成本的盲目“投入”和无偿输出,是难以维持艺术再生产的,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便终归是一句空话(如广东省一些耗资甚巨,演出甚少,且不作改进的剧目便是如此)。但是,那种以利论艺,舍义趋利,美丑不分,一味仿制、炮制、滥制粗劣廉价的商品化的所谓“艺术品”倾销艺术消费市场以牟取暴利,却毫不顾及其审美价值有无的作法,则是根本违背艺术生产规律,漠视人们审美需求的合理愿望,必将受到法律约束和社会惩罚的蠢举。马克思在分析精神生活的艺术消费与物质生活的商品消费之间的层次差别时,说得很清楚:“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末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4]可见,对娱耳目的艺术与饱口腹的食物的“消费”是有质的不同的;创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如很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出懂音乐的听者),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欣赏音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的个性更加充沛,品格更加完美。这也正是恩格斯所说的:“因为构成生活享受的最内在核心的正是艺术享受。”[5]这一伟大名言的深刻美学意义之所在。

所有鼓吹“艺术商品化”而根本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关于艺术消费的根本原理的作法,都是与艺术生产的根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格格不入的。一段时期以来,戏曲界有的人只顾搬陈货,却不重视用现代意识去开掘传统戏内在的审美价值;电影界有的人只讲娱乐化,抢拍反面人物题材,却很少去展现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精神美;电视界有的人热衷于拉广告,大拼盘,却不肯踏踏实实拍几部好片;美术界、摄影界有的人不注重艺术的上达,一味以“人体热”来发财;文学界有的人以大量抛出毫无艺术价值的“广告文学”去赚钱为乐事,就都是这种错误的唯利是图的艺术商品化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不言而喻,抹煞了艺术品的审美价值,那就是抽空了艺术品的灵魂与生气,剩下的只是艺术赝品、废品甚至毒品。这样的货色,能满足在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辛勤劳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精神需要吗?

提倡在艺术消费中坚持审美标准,注重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坚持政治标准。实际上,经得起审美标准检验的优秀艺术品远比只经得起政治标准检验的作品高明,何况那种武断采用一时一地的具体政策作为判定艺术品优劣的政治标准的作法,早已由实践证明是有害的。恩格斯曾从审美角度细致分析并高度赞扬了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反映织工生活的画作。他说:“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6]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对艺术审美规律有精辟见解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喜爱的是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隐蔽政治倾向的杰作,而不是那些粗陋直露,毫无美感可言的“时代传声筒”。这对我们坚持艺术品的审美价值的标准是有深刻启迪意义的。

确立艺术品审美标准的重要意义已如上述。至于如何才能提高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既是一个复杂的艺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有待艺术家们根据各个艺术门类的特殊规律去加以发现的异常艰苦的艺术实践问题,此不赘述。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任何艺术品审美价值创造、传播和认识,都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这正是作为精神消费品的艺术与作为物质消费品的商品的根本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年复一年地使用同一种型号的白纸,享用同一烹调方法制作的美味佳肴,却难耐天天聆听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任何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企望以侥幸获利的一次性“艺术消费品”。都是不可能给人们留下隽永的艺术回味和丰富审美享受的,因此也是不可能在艺术的领域里扎根驻足的。只有那些不倦地以艺术之火去点燃人们心中审美激情火焰的真正艺术家,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人类永久的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