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痛悼京剧剧作家马少波,《青岛艺海》书籍

痛悼京剧剧作家马少波,《青岛艺海》书籍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京剧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先生,于2009年11月29日凌晨1点36分在北京逝世。2009年10月12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其终身成就奖。2000年5月,我兼任《老年生活报》副刊编辑时,曾专门电话采访了1959年在京剧界重新振兴言派艺术的马少波先生。这应该归功于青岛市京剧团。马少波当即表示由他出面与马连良联系。马少波说,从此,言派就以言少朋、张少楼为主将,精心排演。

痛悼京剧剧作家马少波,《青岛艺海》书籍

著名京剧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先生,于2009年11月29日凌晨1点36分在北京逝世。为此,我深感悲痛与遗憾。

生于1918年的马少波是我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先后改编了传统京剧《打渔杀家》《吴蜀和》《王佐断臂》《群英会》《宇宙锋》《芦花荡》等。1943年,创作京剧《木兰从军》;1944年,创作京剧《闯王进京》;1946年,创作十幕话剧太平天国》;1948年,创作京剧《关羽之死》;同年,与人合作将自己的小说《农公泊》改编为同名歌剧。1949年奉命调京,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组织领导、理论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工作。曾担任中国京剧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2009年10月12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马少波

马少波在赠书《马少波近作选》上为我题词

马少波与青岛有缘,不仅因为他是山东莱州人,更因为他在50年代就经常来青岛市京剧团视察,非常关心“前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创立的言派老生艺术。2000年5月,我兼任《老年生活报》副刊编辑时,曾专门电话采访了1959年在京剧界重新振兴言派艺术的马少波先生。尽管我们素未谋面,但他非常认真地向我回顾了当年他提议重振濒于失传的言派艺术的详细经过,尤其是谈及周总理关于言派的指示,他一字不漏甚至连标点都完全背诵了下来。我随即把这篇专访的构思口述给他,他表示同意。我在文章发表后给他寄去了样报。他亲笔写信给我,对我的文章表示了完全肯定,并寄赠了《马少波近作选》和《马少波研究文集》,还都在扉页上亲笔题款。不久,我到北京出差,登门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戏剧界前辈,彼此畅所欲言,令我受益匪浅。

京剧老生中的言派,素以演唱吐字精巧细腻、行腔跌宕婉约、轻巧中见坚实、朴拙中现华丽而深受人们喜爱和好评。可自从其创始人言菊朋1942年病逝后,有十多年因后继无人而濒于失传。直到1959年,久已阔别京剧舞台的言派艺术终于得到中兴。从此,言派艺术开始广为流传,以至于脍炙人口。这应该归功于青岛市京剧团。为此,马少波特题写了“言归正传”四个大字,巧妙利用中国成语描述了言派回归传统戏曲并得以振兴的盛况。我专为此事两次登门拜访了马少波,详细了解“言归正传”的来龙去脉,由此我们也成了爱好相同的忘年交。

言少朋与他演出的《卧龙吊孝》剧照

马少波告诉我:1959年5月,作为青岛市京剧团业务副团长的言少朋率团进京演出。当时确定的主要演出剧目有言少朋主演马派的《群英会·借东风》、张少楼演余派的《搜孤救孤》等戏。他深夜来到剧团驻地看望演员,当得知这次进京的主演剧目后,就非常率直地对言少朋说:“你是言菊朋的儿子,言派艺术是有很高成就的。现在言派已经中断了,连他的儿子都不唱了,却唱马派,你们是不孝之子!”言少朋答道:“其实,我也想唱我们言门本派,只是怕老师马连良先生不高兴。”马少波当即表示由他出面与马连良联系。他对马连良说:“你的马派艺术传人很多,非常兴旺。可现今言派后继无人,连他的儿子也唱马派,这是不公平的。这一次少朋来,我建议他和少楼唱言派戏,这样比较好。”马连良很是通情达理,表示非常赞成,并要亲自去“把场”。就这样,马少波提议言少朋演《卧龙吊孝》,早就拜言菊朋为师、正儿八经学过言派的张少楼演《让徐州》。马连良还主动把自己崭新的银灰色鹤氅借给言少朋演《卧龙吊孝》中的诸葛亮

张少楼与她演出的《让徐州》剧照

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的当晚,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等诸多京剧大师与名家都来看戏,演出在京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于是,阔别京剧舞台近20年的言派戏终于得到了中兴。周恩来让马少波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倡导言派,并提议:“可以把言派戏接到中南海演一演嘛!”接着,马少波选定董春伯的麒派戏《徐策跑城》、张少楼的言派戏《让徐州》、梅兰芳的弟子张春秋演的《破洪州》和言少朋的言派戏《卧龙吊孝》共四出戏,进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马少波还非常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向我转达了周恩来当时的指示:“过去言派之所以几乎失传,是与唱法比较难学、有些后学者知难而退有关的。难学,往往是由于艺术上有高深的成就。越是难学越要学,学到手,学到家,继承它,发展它。”马少波说,从此,言派就以言少朋、张少楼为主将,精心排演。还陆续培养了毕英琦、任德川、邢玉民、常和等言派传人,言派也就兴旺起来了。为此,马少波还在1959年6月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从言派有后谈起》的文章,予以推荐与赞扬。青岛市京剧团此次进京演出,最重要的是中兴了言派,同时还展现了马派、余派、梅派、麒派等各个流派的剧目,当时就被戏评家与广大观众誉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百花剧团’”。同年10月,言少朋领衔的青岛市京剧团南下演出,先后到了济南、徐州、蚌埠、南京、无锡上海。一时间好评如潮,场场爆满。广大观众争先恐后,要耳闻目睹几乎失传的言派戏。10月25日,山东省委安排为正在济南视察的毛泽东演出言派戏专场,同时观看的还有王稼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舒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等人。当晚,演出了张少楼的《让徐州》和言少朋的《卧龙吊孝》等戏。演出结束,毛泽东接见了言少朋、张少楼、张春秋、韩小楼等青岛市京剧团演员,与大家亲切握手,并高度赞扬了言派唱腔。当时,毛泽东还请言少朋清唱四郎探母》中的名段“杨延辉坐宫院”,张少楼也清唱了言派唱段。其后,在剧团南下演出的过程中,刘少奇陈毅贺龙聂荣臻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言派专场,赞誉有加。在青岛国庆十周年大庆期间,青岛市京剧团还演出了言派的《伍子胥》《桑园寄子》《汾河湾》等戏。

言派中兴的热潮立即席卷全国。同年的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隆重纪念言菊朋诞辰70周年的活动,1000多位戏剧界名人出席。京剧大师周信芳和言菊朋的挚友、著名花脸陈富瑞先后在会上讲话,盛赞言派艺术的中兴。言菊朋的女儿、梅派名旦言慧珠代表言家兄妹发表了题为《家祭毋忘告乃翁》的讲话,感谢大家对言派中兴的关心与支持。会后,言少朋、张少楼和李家载演出了言派戏,大轴是言慧珠反串老生主演的言派戏《贺后骂殿》。1960年,言少朋率青岛市京剧团趁热打铁二下江南,共到8省14个城市主要演出言派戏,历时近9个月之久。这次巡演的剧目,还有该团创作改编的神话剧《宝莲灯》,言少朋担任总编导。他扮演的刘彦昌,融言派婉约跌宕的唱腔和马派的潇洒飘逸做派于一体,独辟蹊径,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言少朋一行在苏州还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演出言派专场,剧目是由热衷言派的邓小平亲自点定的言派名剧《牧羊圈》。于是,言派艺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了。紧接着,他与夫人张少楼等全力以赴,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除《卧龙吊孝》《让徐州》外,还排演了20多出言派名剧,其中有全部《吞吴恨》(《哭灵牌》《连营寨》《白帝城》)、《伍子胥》(《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上天台》、《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法场换子》、《汾河湾》、《战北原》、《骂王朗》、《法门寺》、《李陵碑》等。(www.xing528.com)

对“言归正传”起了关键作用的马少波,还专门为我介绍有关毕英琦唱言派以及他在《杨门女将》中以言派老生扮演采药老人的一些情况。他说:“1959年7月,是我带着毕英琦来青岛,让他拜言少朋为师学习言派的。当时中国京剧院四团的《杨门女将》是我主持排演的,原来戏中《探谷》一场并没有采药老人这个角色,是我提议加上并让毕英琦演,由言少朋教他用言派来唱的。”1960年由崔嵬、陈怀皑执导的京剧电影《杨门女将》,我们从中就可以目睹并聆听到当时24岁的毕英琦,采用言派来演绎戏中的采药老人的绚丽风采。现在,戏中采药老人的唱段已经是脍炙人口了。应该说,毕英琦继承言派是最有前途的。但他却于1974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38岁。

1960年,言少朋又与大家排演了《大红袍》《杨门女将》《满江红》等戏。1961年,言少朋被任命为青岛市京剧团团长。他继续带领剧团既到城市也赴农村演出。除了排演言派戏外,他还在《卧薪尝胆》中扮演勾践。当时的青岛市京剧团就拥有著名演员言少朋、张少楼、张春秋、董春伯、韩小楼、林之一、刘宝英、钳韵宏、惠玉雯、尹剑秋、王信生、王玉瑾、张少禄、徐戎奎等,还有当时年轻的旦角武莲芝和武生曾广发(后曾任山东省京剧院院长)等,确实称得上是“余”“言”“马”“麒”“梅”“程”“荀”“尚”多流派的“百花团”。

1962年秋,在上海的言慧珠打算成立言剧团,希望再进一步大规模振兴言派艺术的言少朋、张少楼夫妇,便决定离开青岛市京剧团前往上海。结果,言剧团因种种原因未能组建,他们就到了其妹夫俞振飞任校长、妹妹言慧珠任副校长的上海戏曲学校任教。

言少朋已于1984年10月24日在上海病逝,正好是70虚岁;张少楼也于2014年9月12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0岁。当年的这些主演如今大都已是驾鹤西去。现在能够继承和传承言派艺术的主要就是青岛的任德川(1942年生),他曾获得京剧终身成就奖。时至今日,青岛的老戏迷仍然永远难以忘怀曾经非常辉煌的青岛市京剧团。显然,这与马少波当年的全力关怀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据我的老朋友、曾任《老年生活报》总编辑的张维庆回忆:1982年,青岛市京剧院举行青岛市京剧团建团30周年庆典时,马少波应邀专程来青岛参加,并亲笔写了一副对联表示祝贺并当场予以解读。张少楼和张春秋等名家也从外地赶来祝贺。

若干年后,我到京出差,通过电话得知马少波因夫人李慧中的病逝而心情极坏,于是就一直不便前去看望。

直到2009年,我的新作《青岛与京剧》一书出版,内中提及马少波振兴言派,就先于2月4日给他打电话问候并告知要寄赠拙著之事。他在接到书的次日(2月7日)早晨6点多钟,就给我打电话表示祝贺,赞扬我的书是实事求是地记载了青岛与京剧的深远渊源,并鼓励我继续努力。他说,他主编了四卷《中国京剧史》,而夸我是写了半部京剧史。

近年来,我虽然经常去北京,但因交通不便,几次想去登门拜访马少波他老人家,却总考虑还是下一次去吧。但是残酷的现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这“下一次”是永远不可能再有了。只有祝愿马老一路走好……

2009年12月1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