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省新高考志愿填报家庭分工技巧

湖北省新高考志愿填报家庭分工技巧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填报的成功与否对于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家庭成员间做好志愿填报的合理分工,是志愿填报成功的第一步。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认真参考学校老师对考生学业水平的分析,并根据各大志愿填报辅助平台提供的查询功能,利用考生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查询考生的全省位次区间,以及能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

湖北省新高考志愿填报家庭分工技巧

志愿填报的成功与否对于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这种影响不是笼统的“高考决定命运”,而是具体地表现在考生大学学习升学就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这些影响,笔者对涉及志愿填报各核心选择的影响维度进行了梳理,如表5-1 所示。

表5-1 志愿填报核心选择的影响维度

如表5-1 所示,志愿填报涉及的三个核心选择,分别为大学选择、专业选择和城市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与城市选择,对考生和考生家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进行大学选择时,考生应从文化浸润、行为特质、学业规划和大学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仔细权衡;家长则要围绕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思考考生未来的职业与人生规划。

志愿填报不只是投递志愿、报考学校那么简单,它往往涉及家庭未来十年的整体财务规划与其他方面的工作协同。因此,很多家庭在考生高一时,就已经开始为其未来的志愿填报做各项信息准备与规划工作。

新高考志愿填报,强化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并将专业选择凸显为独立的志愿格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新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维度和影响维度增加后,高考家庭在信息收集、决策讨论和方案形成等方面要做的工作比以前更多。

家庭成员间做好志愿填报的合理分工,是志愿填报成功的第一步。这里含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重新梳理我们对志愿填报的既有认知。通常来说,广大考生和家长谈论“志愿填报”时,指的都是狭义上的志愿填报,也就是拿到高考成绩后填志愿。但实际上,志愿填报是一项系统而立体的工程,它不光包括在系统里填志愿,还包括需要前置到正式填报之前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筛选与决策等一系列内容。也就是说,志愿填报应该拥有一个完整的周期,而不能跟着既定的填报流程走。如果仅仅在志愿正式填报前几天才开始选志愿,很可能因为时间不够而准备不充分,进而在填志愿时发生错报、漏报等现象。尤其是新高考志愿填报,由于志愿单位数量的增加较多,如果不提前开始志愿的筛选与决策,志愿表能否填满都是个问题,也就不能保证各志愿顺序的安排与梯度设置的合理性了。

因此,在进行家庭分工前,首先要根据浙江、上海考生在过往几年新高考志愿填报中的成功经验,对志愿填报周期进行更为科学的划分。我们将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行动周期划分为目标确定期、信息整理期、方案预备期和填报决策期四个阶段,本章内容将结合这四个阶段的工作安排,梳理各家庭成员的对应分工。

1.目标确定期

这一阶段,绝大部分考生的主要任务都是以学习和考试为主,家长们的关注重心也逐渐开始向高考倾斜。

在这一阶段,首先需要考生和家长重新厘清对高考的认知。通常来说,我们对高考的认知都是起于考试,止于分数,把高考定义成了以分数衡量成败的结果论。高考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性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一个既定的成绩,通过各方面的规划,去达到一种最好的录取结果。

因此对于考生个人来说,整个高三阶段,不能仅仅以学习和考试去填充。在从高三开始到高考前三个月的目标确定期,考生除了要以每次大型考试为时间节点,结合过往历次考试成绩,合理预估下次考试的提升空间,制订相应的考试目标,还应根据未来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好自己的升学目标。

升学目标的确定,有赖于考生对自己志趣、专长和能力等方面的清晰认知。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大致为自己确定一个未来的职业方向,想想自己日后可以把热情投入哪一个行业里面。然后,根据这一兴趣,去寻找这个职业或行业需要学习哪些大学专业。最后,再结合自己的成绩水平,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大学目标,并制订高效的复习计划

升学目标的确定,可以激励考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韧劲。但考生一定要注意,升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合理,过高的目标容易造成考生的学习焦虑,过低的目标则失去了指导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考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不清楚什么样的目标适合自己,可以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在网上搜索像“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之类的测试题目,结合测试结果对自我做出客观评估,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在目标确定期,家长也需要根据考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或压力表现,积极为考生提供心理上的疏导与安慰。由于高中阶段学习难度的提升,许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在学习上再给予孩子指导。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有的家长则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状态。以上表现,对于考生的学习状态和备考状态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其实,家长并不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给考生提出各种意见或建议,但一定要经常表达出对考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和对其学习压力的理解。根据我们对各省(区、市)知名高中学校的一系列问卷调查,一半以上的高三考生都提出家长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或心理需求缺乏关注。

针对以上现象,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讲述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帮助其释放积压在心里的学习压力,这对考生的备考状态调整是非常有益的。家长们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的闲暇时间,与考生多谈论一些和大学、专业有关的问题,在制订升学目标一事上多倾听考生的诉求,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出客观建议。

2.信息整理期

这一阶段,主要需要考生和家长完成志愿填报基础信息的整理工作,但由于考生正处于备考冲刺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需要由家长来辅助完成。此阶段,对于以下维度的信息,一定要准备充分、理解清楚。

(1)合理定位考生高考成绩区间。因为它决定了信息整理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认真参考学校老师对考生学业水平的分析,并根据各大志愿填报辅助平台提供的查询功能,利用考生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查询考生的全省位次区间,以及能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

(2)完整了解对应分数区间的学校情况、专业情况,做好底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了解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做好不同专业的就业与升学的信息归类和差异比较。考生家长可以根据本书第八章的内容详细了解如何查阅学校、专业信息,做好学校、专业方面的对比。

(3)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在信息整理期,家长最好不要过多与考生讨论具体学校、专业选择方面的话题,避免影响考生的正常学习状态。这一阶段,考生很容易因为可选择的学校和专业的情况而出现自满或自弃情绪,这是备考冲刺期间的大忌。

很多家长觉得,在信息整理期进行大学和专业选择的准备工作时,需要征询考生的具体意见或提前做好详细沟通,这是一种认知误区,也是志愿填报准备过程中第一个需要规避的问题。在信息整理期,考生如果有目标明确的志愿大学和专业,鼓励他努力朝着目标提升分数即可。因为在志愿填报中,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范围最终要根据考生的高考分数和位次情况来决定,而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在考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他们很难结合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思考清楚到底应该填报哪所大学或哪些专业。

因此,过多地与考生进行志愿填报话题的具体讨论,只会增加考生的思考负担和信息负担,并且可能因为沟通中的认知不一致,激发家庭矛盾,从而影响考生的复习备考状态。所以,在信息整理期,家长应该结合考生当前的学业水平,先在夫妻二人之间形成有关孩子志愿填报的共识,这样才会大幅提升方案预备期的工作效率,增加填报决策期与考生一起讨论志愿填写技巧的深度。

(4)家长一定要学会熟练使用新高考志愿填报的各类辅助工具,保证信息查阅的高效性和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在信息整理期,选择合适、权威的志愿填报辅助工具非常重要,借助各种智能化工具,可以拓展信息的维度,提升信息的精度,进而提高家庭成员对志愿填报的认知高度,并大幅节省各类志愿填报信息的整理时间。

针对以上工作,考生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必须学会掌握以下三个能力:

(1)第一个能力:志愿填报基础信息的整理能力。涉及这个能力的主要工作包括:

①大学与专业的基础信息整理;

②对大学开设专业进行横向(本校相似专业或其他专业)和纵向(其他学校相同专业)对比;

③了解大学和专业的选考要求。

(2)第二个能力:志愿填报核心信息的分析能力。涉及这个能力的主要工作包括:(www.xing528.com)

①了解大学的实力排名和录取位次排序情况;

②了解意向大学的历年录取分数线;

③了解专业排名和专业录取位次排序、录取分数线情况;

④深度认知志愿专业,并了解所选专业对应的学涯规划(升学)和职涯规划(就业)情况;

⑤了解各大学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与学科评估得分情况;

⑥大学各维度的信息分析与整理;

⑦专业各维度的信息分析与整理;

⑧高考成绩公布前的估分、估位次和成绩公布后的位次分析;

⑨职涯、生涯测评和测评结果分析。

(3)第三个能力:志愿表的填写设计与优化能力。涉及这个能力的主要工作包括:

①了解新高考志愿填报不同批次可填报的志愿单位数量;

②根据考生的位次和成绩,分别了解对应批次的志愿填报模式、划线情况和投档规则;

③对官方和第三方志愿填报系统智能推荐的志愿表进行合理性检测;

④了解官方和第三方志愿填报系统推荐的志愿表方案的排序侧重点和参考维度体系。

掌握了以上三个能力,对高考后快速形成志愿初稿方案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高考家庭的决策效率。

3.方案预备期

这一阶段,是考生和家长围绕填志愿展开深度讨论的一个时期。因为新高考志愿表中可填写的志愿数量远远超过以前,所以考生家庭可以在参考多方面填报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最终找到让考生和家长都比较满意的填报方案。

比如,在2020 年山东省志愿填报工作中,考生的志愿表格里最多可以填写96个“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单位,天津市的普通类本科批A 阶段的考生则可以填报50 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单位。当考生在填写录取概率相对较低的志愿时(用来“冲高”的志愿),是瞄准学校还是瞄准专业?瞄准哪些专业和学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此阶段,考生和家长应做好如下分工。

(1)考生做好估分工作,并结合本省(区、市)往年高考分数与位次数据,对自己的位次情况做出预估;或者根据志愿填报服务机构提供的位次查询系统,输入预估成绩查询自己的位次。

(2)家长要将此前收集整理好的学校和专业信息,结合考生的估分和位次情况做出志愿初稿方案,并与考生进行讨论。家长需要充分了解考生的报考意愿和选择偏好,尤其重要的是,要找到考生的知识盲区和认知误区,及早做好沟通,避免在填报决策期双方出现重大分歧。

(3)家长还要在方案预备期做好与老师或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沟通,根据有经验的老师或专家对考生估分情况的分析,在志愿填报初稿方案里补充尽可能多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另外,家长还要根据考生估分的大致区间,将估分划分成上限成绩、中限成绩和下限成绩(具体方法可参考本书第八章内容),并分别制订对应的志愿填报初稿方案。这样,在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只需结合真实成绩找到对应的志愿填报初稿方案,便可快速进入志愿决策期的工作。

4.填报决策期

这一阶段,考生家庭需要控制好各种变量的影响,战胜主观上的情绪波动,做到理智决策、科学决策,争取利用考生的高考分数和位次制订出最优志愿填报方案。

由于考生的高考成绩受太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在估分阶段也会因为压力或记忆模糊而造成估分与实际成绩有差异。因此,当高考成绩公布后,如果出现真实成绩与估分差距较大的情况,家长必须做好情绪控制,因为处在考生的年龄和位置上,他们更容易因分数落差而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很容易成为盲目志愿决策或极端决策的诱因,最终导致志愿填报失败而遗憾终生。

在志愿决策期,家长和考生的分工有以下技巧。

(1)考生要熟悉本省(区、市)志愿填报系统,并做好上机操作的各项准备,避免填写志愿表时出现提交错误或提交失败的风险。

(2)家长要成为最终志愿方案的引导者、沟通者和决策参与者,积极就考生志愿与老师或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沟通。

(3)考生是志愿填报的主体,也是志愿填报的最终接受人。因此,考生要在高考结束后,就志愿意向等信息与家长进行沟通,并掌握比较优势判断能力。比较优势判断,是未来人生发展路上的一项重要决策能力。考生一定要全程参与方案预备和志愿决策。高考成绩优异或不理想,都不影响在对应分数、位次下参与制订最优志愿填报方案。即使考生有明确的复读想法,也应该全程参与志愿填报决策,争取最优填报结果,为将来在更好的高考分数和位次基础上进行志愿填报打好经验基础。

考生在志愿填报行动周期的四个阶段,最重要的成长就是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认识到自己认知的有限性。英国思想家培根曾对人形成科学认识的四个障碍进行过描述: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对已有知识的自负。这四点,是考生在志愿填报决策过程中和家长容易出现冲突的根本原因。考生可能因为曾经看到的某篇文章,而否定一个大学、专业或行业;可能因为过往的选择或行为方式而形成思维定式;可能被其他同学的看法、娱乐节目的观点、网上的流行言论等左右自己的判断;可能因为高中学习过程中从图书或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部分信息而坚定地认为某些看法客观、正确。而且在考生的年龄阶段,尤其容易按以上四点带来的认知坚定不移地执行。

所以,志愿填报既是家庭未来规划的关键起点,也是考生进行自我独立思考的开始。家长在这一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之所以非常重要,首先在于科学决策的持续正向影响能让考生找到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充分深入的沟通和引导,能够帮助考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并掌握开放的知识接纳能力。

一个发展起点,一个启蒙开始,是考生成年后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养成的关键时间点。因此,高度重视、换位理解、耐心沟通、有效指引,对志愿填报决策期来说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