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汀州与大埔地区官学教育概况

汀州与大埔地区官学教育概况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布在汀州及大埔地区的官学,属于地方官学,主要有两个层级,即州(府)学和县学。下面,从官学的数量、创立时期、学生数量等方面来考察历史上这一地区官学教育的发展状况。这是汀州地区的第一所官学。

汀州与大埔地区官学教育概况

中国历史上的官学,是由朝廷直接举办和管理以及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分布在汀州及大埔地区的官学,属于地方官学,主要有两个层级,即州(府)学和县学。官学教育是科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官学的数量、创立时期、学生数量等方面来考察历史上这一地区官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官学及其创立时期

1.州(府)学

汀州在北宋咸平二年(999)建文宣王庙,天圣中期(约1027),创州(府)学于此文庙。这是汀州地区的第一所官学。南宋《临汀志》中有记载说,学校曾“改卜凡四,修建凡再。然规模尤隘,盖局于地势而不得为也。〔1〕

绍兴三年(1133),知府郑公强以“州学不当置城外”为由,在城内拨地建校。校园内“大成殿岿然中峙,绕以两廊,分设六斋,正录直学以下各有位。殿之后,建讲堂曰‘明伦’。堂之后,建藏书阁曰‘稽古’。又其后绝高处建阁,高宸奎,规模加壮。”〔2〕郑公强亲自著文纪念新校舍的落成,赋诗云:“卜筑石山作郡庠,卧龙腾翥拜龙骧”。〔3〕

嘉熙二年(1238),知府戴挺文反对州(府)学与文昌庙“混处”一地,而就“学左射圃地,爽恺广袤”,并“仿太学规模”,重新拨地建校。校园布局“前三斋曰‘潜心’、‘时习’、‘修身’;后三斋相比,曰‘克己’、‘中立’、‘老道’,并南向。斋各有楼,中创堂曰‘文会’。正录位左右之列,学门两旁,以位职事者”。〔4〕

开庆元年(1259),知府胡太初认为当时州(府)学的校舍“气象尤卑隘,屋且老”,拨款扩建翻修,“首事于大成殿,御书、稽古二阁,明伦、苏桂二堂,皆增高辟广,柱石梁栋极雄伟。重书‘稽阁’扁,易芳桂堂名曰‘致极’,取《中庸》‘致广大、极高明’之义。自为记。更祭器之库,大讲堂之鼓,正录任斋舍门庑,以次修葺。浚井开渠,三半池湮塞凿而深之,板桥屡坏造石桥以跨焉”。〔5〕

明清时期,汀州的州(府)学也历经多次不同程度的维修和扩建。明代成化八年(1472),“增拓学地,创‘志道’、‘依仁’、‘据德’、‘游艺’四斋”;成化十五年(1479),“置乐器教舞乐”;弘治元年(1488),“建书楼七间”;弘治七年(1494),“设膳堂及训导衙”;崇祯九年(1636),“移射圃于府东预备仓左”;清代迭经修葺,嘉庆九年(1798)由知府李明心倡议的那次重建规模尤大,据说前后历时十三年之久,耗资三万四千五百多两白银〔6〕

2.县学

宋仁宗时,朝廷更加注重官学教育,并开始大力兴办县级官学。庆历四年(1044)朝廷下令:“诸路州、府、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如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7〕至崇宁元年(1102),蔡京上书奏请兴学贡士,朝廷先后多次发布诏令,自此揭开崇宁兴学之幕。

宋代时,汀州设有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六县,六县的县学均创立于宋代,具体时间,据乾隆《汀州府志》记载,分别如下:宁化县学为建炎二年(1128);[1]清流县学为元符年间(1098—1100);[2]长汀县学为绍兴三年(1167);上杭县学为乾道三年(1167)以前;[3]武平县学为乾道年间(1165—1173)。[4]〔8〕与邻近的泉州地区相比较(见表7.2),宋代汀州官学教育的起步明显较晚。而归化、永定和大埔三县均设置于明代,三县的县学分别建校于成化七年(1471)、成化十五年(1479)和嘉靖六年(1527)(见表7.1)。(www.xing528.com)

表7.1 汀州及大埔地区官学建校时间

  资料来源:乾隆《汀州府志》、民国新修《大埔县志》。

表7.2 泉州官学建校时间

  资料来源:同治《泉州府志》。

(二)官学在校生规模

官学的在校生,称为“生员”。关于宋代时汀州的州(府)学和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六县县学的在校生人数,至今尚未见有史料明确记载。明清时代,汀州的州(府)学的廪膳生和增广生的定额各为40名,各县县学的廪膳生和增广生的定额各为20名。〔9〕所谓廪膳生,顾名思义,即由官府提供食宿的生员。另外,洪武二年(1369),朝廷下诏,免(廪膳生)家庭差徭二丁。增广生制度创设于洪武十八年(1385),是在廪膳生定额之外招收的食宿自费的生员。增广生与廪膳生的区别在于,是否享有官府提供的食宿。

随着希望进入官学读书的人员的增加,官学被允许在廪膳生和增广生之外,另招附学生,附学生一般没有名额限制。增广生、尤其是附学生的出现及其制度化,一方面说明民众中向学人员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说明民众中也存在不少有经济实力负担子弟入学读书的家族。宋代时,虽尚未正式形成增广生和附学生制度,但若阅读南宋人赵昇所著《朝野类要》,就能了解到在当时的官学中,只有部分生员享有官府提供食宿的待遇。也就是说,宋代的官学中,就已经有食宿自费的学员。

州(府)学和县学的考试有“岁考”和“科考”。岁考,一年一度;科考,二年一次。岁考成绩优秀者,附学生有机会补为增广生,增广生则有机会补为廪膳生;反之,成绩劣等者,则依次递降,失去原有的廪膳生或增广生的资格。而只有科考成绩优等者,才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