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农业大学第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及研究生教育史

沈阳农业大学第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及研究生教育史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壤学学科成为沈农踏上最后一班车的国家重点学科。在对应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6个,中国农业大学有1个,华中农业大学有2个,浙江大学有3个,华南农业大学有4个,沈阳农业大学有3个,东北农业大学有3个,山东农业大学有2个,南京农业大学有1个等。土壤学科到第3次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之时,已经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沈阳农业大学第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及研究生教育史

2007年,辽宁省教育厅辽教办发[2007]103号文件转发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沈阳农业大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为: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202蔬菜学,090301土壤学。前两个学科为通过评估国家重点学科,土壤学科为新增列国家重点学科。这是我国第三次重点学科评估,也是最后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与增列。土壤学学科成为沈农踏上最后一班车的国家重点学科。

这一次评估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等9个学科被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占有。其中,中国农业大学拥有6个学科,南京农业大学有4个,浙江大学有3个,华中农业大学有1个,河南农大有1个,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各有2个。在对应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6个,中国农业大学有1个,华中农业大学有2个,浙江大学有3个,华南农业大学有4个,沈阳农业大学有3个,东北农业大学有3个,山东农业大学有2个,南京农业大学有1个等。

最后一次国家重点学科排队,沈农与曾经并肩的部属院校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拉开了差距,但是与进入“211”工程的东北农业大学平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沈农的学术地位已经止于下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土壤学,是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二级学科。沈农刚刚创立之初土壤系师资力量很是雄厚。陈恩凤、林振骥、姚归耕、王方维、唐耀先都是学校最早的研究生导师。陈恩凤1956年获评一级教授,从建校起就担任这个系的系主任,1978至1983年任沈阳学院院长。陈恩凤曾有机会成为沈农的第二位院士(第一位是邓叔群1948年获评),“当年陈恩凤列入学部委员候选人名单,通知也发到了沈阳农学院。而沈阳农学院没有及时填写报表和报送相关的材料,陈恩凤失去了当选学部委员的机会。沈阳农业大学首位院士当选的日期推迟了20年”[2]。陈恩凤和杨守仁是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981年,沈农的土壤学科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他和杨守仁教授是沈农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教授。1993年陈恩凤推选张玉龙任土壤农化系主任,使之成为沈农新一代土壤学科的传承者

张玉龙,辽宁建平人。1976年毕业于沈农土壤农化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1993年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4月,作为沈农第一批留学生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进修学习和做合作研究。1990年10月和1994年6月,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的带头人,主持了土壤改良与农业节水、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农业部国家计委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和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以及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项;出版和翻译学术专著有《保护地作物栽培节水灌溉》《北方旱区高效农业》《北方节水理论与技术研究》《环境工程概论》《地球环境论》《土壤微生物实验法》《农业经营诊断论》等,他发表的300余篇论文中,有30篇为三大检索收录;先后担任《土壤通报》《高等农业教育》《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主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土壤学科到第3次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之时,已经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这个团队中拥有教授18人,副教授12人,讲师22人。在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研究方向上,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是汪景宽、韩晓日、颜丽。汪景宽是陈恩凤的博士生,2002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在德国罗伊特大学做博士后,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7年至2013年任研究生部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首任院长。韩晓日也是陈恩凤教授的博士生,2005年至2013年任学院院长,2000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在韩国做博士后,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颜丽,2004年晋升教授,承担的课题有两项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土壤物理学术方向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是依艳丽、李军。当时的副院长依艳丽,是刘孝义教授的博士生,与张玉龙同年破格为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一等奖,现为国家二级教授,到2007年已经培养了20多名博士,30多名硕士。李军,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术方向学术骨干是王秋兵、魏忠义、贾树海。王秋兵,1993年至2005年任土地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院长。曾在英国特斯灵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土壤环境与生态学术方向学术带头人是梁成华、关连珠、孙军德。梁成华1999年晋升为教授,同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8至2005任副院长。关连珠,2001年晋升为教授,是陈恩凤的博士生。孙军德,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至2011年任副院长。土壤改良与农业节水学术方向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有张玉龙、黄毅。(www.xing528.com)

在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路上,这个学科已经是3次申报了,两次落选使这个学科知己知彼,看清了自己的短处。在几年时间内竭力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同时在第3次申报时,情势已经有了变化。此时,学科带头人任校长,学科骨干专家汪景宽任研究生部主任,重要的是他们跳出了本学科竞争的窠臼,把争取跻身国家队看作是沈农止步下滑的契机。从落选之时起,学校组成了由院士、著名专家组成的团队,由校长带队,到各校去拜访名家。到中国农大,时任校长陈章良会见了张玉龙,给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从一家院校到另外一家院校,共走了17所院校。这次求学之旅得到的宝贵启示经验洗却了舟马劳顿之疲,坚定了提升学科实力的信心。

张玉龙:“当时,我的思路就是,学校要像壁虎那样,把住、不后退,在坚持中找机会,哪怕一小步也要争”。

到2016年,汪景宽教授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带头人已经4年了。说起如今的学科建设,他对全国农业院校这个学科的进展了如指掌,他说,我们的学科在全国目前排在第七位,和那些“211”“985”院校已经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同类院校中,我们还有一定优势。我的任务是盯住西南、西北,把握住学科动向,争取每一个机会。

把握机会,不后退,使他成为学科建设中的又一只“壁虎”。

2007年,沈阳农业大学获得辽宁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研究生部汪景宽主任与农学院曹敏建院长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先进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