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成本的控制概述及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成本的控制概述及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高等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内容大体分为以下三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必须为保障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因此,高等教育成本控制,要从实现经济效益出发,最终实现高校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使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高等教育成本控制责任制,关键在于各岗位成本目标的制定。

高等教育成本的控制概述及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一)高等教育成本控制的基本界定

1.高等教育成本控制的含义

“控制”一词,一般被人理解为掌握和限制。在管理学中,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认为,控制是对绩效进行衡量与矫正,以确保企业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订的计划能够得以完成。在经济学中,我国学者陈元燮认为,控制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有组织的行动,或者说,是指一个系统通过某种信息的传递、变换或处理,发出指令,调节另一个系统的行为,使其稳定地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罗绍德把成本控制描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产品成本的一切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分析、调节和监督,及时发现实际成本、费用与目标的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产品实际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被限制在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的一种管理行为。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可以理解为:高校管理者通过预算等手段对教育成本进行规划、调节,并使其实际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以保证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学生的切身经济利益的过程。如果教育成本控制得好,就可以使高校的每一分钱都物尽其用,使高校的资金运转井然有序、事半功倍。但如果对成本不加以控制,对预算不加分析,对浪费熟视无睹,对超支不加以干涉,势必造成资金的无序使用,使得成本效益低下,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内容大体分为以下三部分。

(1)事前成本控制。事前成本控制也称成本计划控制,即科学地制定目标成本计划,力求对运行结果通过预算手段实行目标管理。成本计划的基础是成本预测,即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实际条件及有关历史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各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以此为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成本计划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优化配置。

(2)事中成本控制。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在成本管理中还要重视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让成本管理渗透到每一个运行过程,即要做好事中成本控制。常用的方法:一是计划分解,也就是将成本控制的标准分解到各部门、岗位和各个阶段、环节,让部门领导和教职工都明确意义,并使成本管理与切身利益挂钩;二是事中分析,如日报、旬报及月报成本分析等;三是日常检查;四是日常信息沟通。

(3)事后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控制即通过成本会计核算财务报表及其他渠道形成的信息,运用成本分析法,定期(一般是会计年度终了后)或定项(一般是项目验收交付后)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考核,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和提出控制措施。控制措施,主要是针对执行结果与计划的偏差提出的。根据偏差的大小和控制能力,控制措施常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预定目标来控制偏差;另一种是通过适当改变投入的标准、质量和数量,以及人、财、物、信息和系统结构等来提高系统控制力,使其尽快满足目标成本要求。

3.高等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

(1)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是高等教育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必须为保障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如果高校只是单纯地控制成本,无视成本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其结果可能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没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办学成本控制,将会抑制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造成本末倒置的局面。高校要和谐发展,应当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其教学活动和教学辅助活动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展开;而高等教育成本控制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活动之一,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优先考虑人才培养质量原则。

(2)全面成本管理。要提高教育成本效益,减少成本浪费,就必须动员校内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对教育全过程实行成本管理,减少各环节的成本浪费,全面提高成本使用效益。成本管理既涉及各部门,又涉及个人,提高每一个单位成本的利用效率要靠全员来实现。另外,为提高教育成本管理效益,学校需建立分级归口管理成本体系,每个项目应有专人负责,并按业务分类归口到有关职能部门,建立教育成本管理体系,推行教育成本管理责任制,从纵向和横向把好成本管理关,提高成本利用率。

(3)效益最优。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很多人认为:高校所追求的效益应该仅仅是社会效益,如果高校只追求经济效益就会背离其性质,也会造成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造成高校的功利化倾向。而事实并非如此,高校也需要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要求高校要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希望高校以既定的投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国家对高校的投资显得力不从心,高校的资金运转也显得捉襟见肘,为此有些高校不惜举债经营,加重了学校的财务风险。如果高校继续故步自封,那么高校的社会效益也将成为空谈。因此,高等教育成本控制,要从实现经济效益出发,最终实现高校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使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4)例外管理。例外管理是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管理控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高等教育成本控制要引入例外管理方法,使成本控制详略得当、有所侧重,应抓住高等教育成本中的“例外”问题首先解决,如果事无巨细、按部就班,势必造成管理的低效率。高等教育成本控制中的“例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成本的实际花费与预算相差较大的事项;二是高校需要临时高数额支出的项目,如某些教学仪器的购买;三是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关的一些事项,如教师的引进成本、新的学科方向的筹建成本;四是对于高校来说性质比较严重的事项,如对于高校的高学费问题的应对、对于高校高额贷款的处理等。

(二)高等教育成本的考评及分析(www.xing528.com)

1.目标成本制度下的教育成本绩效考评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高校应当针对学校的特点,参考企业广泛实施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成本控制制度。做好定期的成本绩效考核与评估,是现代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及主要环节之一。

(1)岗位成本目标的制定。实施高等教育成本控制责任制,关键在于各岗位成本目标的制定。作为成本控制的努力方向和衡量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的依据,成本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常态性。所谓常态性,既包括只考虑正常条件制定成本目标,也包括目标一经制定就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制定高校的成本目标的一般程序如下。

1)测算全年可安排的教育经费来源即可支配经费财力。高校各项能够实现的、稳定的收入数据加总,测算本年度的学校总收入,扣除用于学校基建投资和其他与教育活动无关的研究、服务活动的开支,计算出下一年能够用于教育活动的经费总额。

2)测算全年目标成本总额。首先,高校按照确定的招生规模,计算出学校在校生总额。其次,在不计算专职研究人员、服务人员的条件下测算出生师比和教职工(不含离退休人员)报酬。最后,确定生均人员经费支出。同理,还可以测算出生均公务费支出、生均业务费支出、生均修缮费支出、生均折耗费支出等项目。

按照成本项目构成将以上项目加总后,即可测算生均教育成本和全校教育总成本。这里的全校教育总成本,如果超出全年可安排的教育活动经费总额,就依上述各生均经费指标下调。通过这样的方法,可测算出下年全校教育活动的目标成本总额,即下一年全校教育活动的成本上限。

3)层层分解全年目标成本总额。具体有以下三层:首先,由学校根据预算等文件将下一年全校教育活动的成本总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其次,再由职能部门根据年度任务分解到各学院和全部门;最后,由学院具体分解到具体岗位,各个岗位依据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并结合特定的误差修正值来确定具体的成本目标数额。

正如前述,由于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特性会导致制定目标成本比较困难,所以高校的成本总目标如何分解为各个岗位的成本目标,以及这种分解是否具有合理性都需要认真研究。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技术方法上只适合采用直接制定目标成本一种方法,而企业可采用直接制定和根据目标利润制定两种方法。第二,制定过程的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在参与的部门中,一般由财务部门牵头,教学、科研、人事等有关部门选派人员参与,而这些人员在业务上对教育成本比较熟悉。

(2)教育成本控制绩效的考核与评估。成本考核是指定期对成本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测评和总结,以督促各岗位做好成本控制,提高目标成本控制水平。目标成本的考核必须与责任制结合起来,对成本考核的结果还应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估,以得出基本评价。一般认为,进行各岗位的绩效考核并不难,难的是经考核所得的绩效如何评价。这首先是因为考核的目的只是侧重降低成本水平,而评价的目的更多地强调教育效益的提高。成本降低不一定就意味着效益的提高。另外,高校的教育成本控制绩效不如企业的易于处理,也导致其评价的困难。高校的产出主要是其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出指标中除了少量经济指标,大多数都是教育指标,如果照搬企业的做法,将教育指标倾向化,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误差。

可考虑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评估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绩效,因为模糊数学能够处理这种同时包含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评估数据,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模糊综合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估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按照专业性和群众性的要求,成立专家组作为成本评价专门工作机构;其次,请专家组对成本评估指标和权重提出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正式确定指标体系;最后,请专家组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责任制的具体实施进行认真的调研,结合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并根据结果对成本控制绩效做进一步的综合评估。计算时先对指标体系最低层次的项目进行模糊综合评估,然后层层上升,直到对一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估,计算出综合评估值为止。

2.高校办学效益分析

(1)高校办学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解释,高校的产生及功用是和外部性特征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利用正向的外部性特征,以连带性、非排斥性功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满足社会共同偏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克服负向的外部性,平衡社会的不同偏好,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高校作为一种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的机构,其存在会减少人数众多时获取个人关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偏好的信息所需的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可以这么理解,高校的产生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是为了降低整个社会的教育总成本。高校在处理与社会的外部关系时,目的是减少社会成本。高校真正意义上的讲求成本,必然要理顺教育行为中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业务成本与非业务成本、必要成本与连带成本之间的关系。如果使这些可操作性的机制形成制度性的规范,约束其行为,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浪费。

(2)高校办学效益分析的方法。办学效益指在保证办学目标方向的正确性,并在给社会带来有效成果的前提下,办学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可用公式表达为:办学效益=办学产出/办学投入。其中,办学投入即为办学成本,高校办学效益则可表达为:高校办学效益=高校办学产出/高校办学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