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理论:培养学生人格有益

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理论:培养学生人格有益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独特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人格。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当前学校的重要课题之一。就美术教育而言,教育者可以通过对多元文化情境的构建和阐释发掘优秀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用于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幅作品原本是由射击手公会成员共同出资委托伦勃朗进行创作的一副集体肖像画。在这之前,加莱市已经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

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理论:培养学生人格有益

今天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强调的是德育、美育,是人格上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独特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人格。希望学生能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期,人们对于人才除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还多了更多的心理上的要求。这就要求现代教育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自立自强、合群合作、勇于超越的人。因为一个人的性格不仅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当前学校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艺术则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一个有效途径。艺术作品中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感情和生活体验,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力量,能使人类最直接地感受美、体验美,得到精神上的共鸣。艺术能让一个人的精神得以升华,能让人尽情放飞自我和想象,在身体受到束缚时精神上能积极面对人生中种种不如意。面对工业文明对人的物化、商品化以及引起的人文精神的失落,艺术能起着引导人们的思想,安抚人们的精神的作用。

美术教育而言,教育者可以通过对多元文化情境的构建和阐释发掘优秀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用于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伦勃朗的《夜巡》为例,《夜巡》这幅作品在画面上采取的是类舞台演出的构图形式,巡逻的队伍走在街上。画面的中心人物是两位身穿不同颜色军服的人。他二人一人身穿黑色军服、一人身穿浅黄色军服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颜色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看起来像是在正在商议问题,为下一步的行动做打算。其他成员则跟在他们身后,姿态各异,有的手持长枪正在警戒,有的面露恐慌,有的则在相互讨论,整体上营造出了一种队伍出发前的紧张氛围。除了这些队员之外,在人群中还有一个用色十分明亮的小女孩,她看起来十分害怕,像是在寻求帮助。整个画面中,除了最前面的两人和夹杂在中间的那个小女孩的形象很清楚之外,其他人有的在阴影中,有的在亮部,有的只有半边脸,有的整个人都是模糊不清的。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画面具有很强的空间感,这正是伦勃朗正在探索中的“黑影强光”。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光影斑驳的变化使得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感。这幅画虽然叫做《夜巡》,但实际上画家描绘的其实是白天的自然场景。这幅创作于17世纪的作品到了19世纪,由于油画颜料失色,表面的光油呈现黑褐色,因此被误认为描绘的是晚上的场景,所以取名叫做《夜巡》。这幅作品并不是伦勃朗最好的作品,但是意义却十分重大。这幅作品原本是由射击手公会成员共同出资委托伦勃朗进行创作的一副集体肖像画。由于每个人出的价钱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在这幅作品中能以同等的形象展现出来。然而伦勃朗并没有按照雇主们的要求这么干,将每个人仅仅是排列起来置于画作当中,他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对每个人的位置都进行了不一样的安排。这引起了射击手公会团体的不满,他们拒绝付费,希望伦勃朗重新作画。伦勃朗在这幅画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他认为这幅画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因此拒绝重画。射击手公会对此十分恼怒,拒绝接收这幅画作,并且为了拿回订金,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射击手公会借此机会四处撒播谣言,指责他是个不称职的、贪图金钱的肖像画家,败坏伦勃朗的名声。

从这件事之后,委托伦勃朗的绘画订件急剧下降,画家不再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经济压力剧增,最后甚至需要举债度日。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打倒画家,虽然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但是伦勃朗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之路。因为没钱请模特,伦勃朗就对着镜子画自己。他沉迷于光与影在画面中产生的生动效果,对哲学人性也有了更多的反思。在后期的创作中,除了光影的变化外,伦勃朗还注重刻画人的精神,在画面中增加了对人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探索。在介绍伦勃朗时,教师除了画作之外,可以多讲一些作家的生平。伦勃朗他的成就来源于他对艺术的执着,怎样的痛苦和贫穷都不改其志向。这种精神正和我们自古以来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是一致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有太多的诱惑,又太容易迷失自我。人们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这种精神和成就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地区和时间,是成功者所共有的。授课时应以此来引导教育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要敢于坚持正确的事,而这正是现代青少年们所缺少的。

又如罗丹雕塑作品《加莱义民》,这座雕塑创作于1884~1885年。它的风格非常独特,同当时的法国大多数的纪念像都不一样。当时的法国加莱市政府委托罗丹制作一尊皮埃尔的纪念像,皮埃尔是当地的人民英雄。1347年,当时正处于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即将攻陷加莱市。在这之前,加莱市已经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爱德华三世提出非常具有羞辱性的条件:他可以放过加莱市的人民,但是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位贵族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交给英方。皮埃尔作为全城最富有的人首先站了出来,带领六位贵族准备牺牲自己换取全城人的性命。这一举动感动了当时很多人,连英方贵族都为他们说情,希望爱德华三世能宽恕他们,爱德华三世都冷漠地拒绝了,直到最后,已经怀孕的皇后屈膝向他请求,他才同意放过这六个人的性命。罗丹在了解了这段历史后,反对仅仅将皮埃尔作为英雄单独进行创作,他创作了一组群体雕像,并且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www.xing528.com)

《加莱义民》这座群体雕像可以分为两组,罗丹采用单个的视角来观察每一个人。前边两个一组,后边四个一组,他们站在一起,身形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位于中间靠右的,还带有头发,眼睛向下凝视的是皮埃尔。他看起来步伐沉重,没有看向四周,同其他人相比,他看起来非常坚毅,不带有丝毫的犹豫和畏惧,但同时又显示出他内心的悲愤与牺牲的决心,他的这种坚毅鼓舞着周围其他几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命运的不公,但是自己又对此无能无力。右边第三个义民则对即将面临的死亡感到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是在逃离现实,驱散这个可怕的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义民则能看出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怒,他的手并不是为了祷告才举向天,而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怒火,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但是不同于皮埃尔的坚毅,半开着的口仿佛是要宣泄情绪似的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似乎是因为被突然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影响,冲动之下站了出来,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产生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神情充满了无奈与悲观。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则是两手抱头,因为即将到来的死亡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这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人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愿意为了全市人民的安危做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在面对这个雕像时,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座纪念像的基座这么矮?以往的纪念像的基座都是非常高的。在这里就可以跟学生讲一下罗丹对于英雄人物的看法。从雕像中对人物的塑造我们就能看出,罗丹认为英雄也只是普通人,他们面对死亡也会感到恐惧和害怕。他们并不是高高在上完美无瑕的,但他们之所以能被称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能克服这种恐惧,在关键时刻愿意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了表达这种观点,罗丹放弃了高基座,选择了低的基座,将英雄人物置于普通人之间,减少观众与纪念像之间的等级感、距离感。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宽,民主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学生们对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早就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了崇拜之情。因为在他们获取到的信息里,很容易就能发现传统英雄人物不完美的一面。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们表达英雄亦凡人的观点就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并且还能激发他们的英雄情怀,想要成为伟大的人并不需要具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只要拥有伟大的人格和品行就可以,由此使学生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同时,罗丹的这座雕塑中还含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其中。英雄人物在地位上并不见得就比普通大众要高贵。英雄人物因其伟大的精神而伟大,而不是因为地位。这就符合现代社会年轻人的认知,人生来而平等的观点被灌输于每个年轻人的价值观中。学生们渴望能够得到大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他们不甘于平凡,想表达自我,希望能向外界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这种自我意识和进取意识的提高,本身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作为老师更是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培养这种人文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