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经略史: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征服与开发

中国边疆经略史: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征服与开发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权又以刘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屯于交、益二州界,与蜀汉争夺南中[4]。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南中统治的措施:其一是改设郡县,任命官吏。与此同时,诸葛亮还任命各级忠于蜀的官吏,将原南中大姓豪族调离南中,到蜀汉朝廷做官等,从而在政治上加强了对南中的控制。然而,蜀汉平定南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蜀汉继东汉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国西南边疆的管辖,密切了该地各族人民与内地汉族之间的关系。

中国边疆经略史: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征服与开发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成都,自称益州牧,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称帝后,刘备也即帝位于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蜀汉建立后,其西南边疆称为“南中”,所谓“南中”,是指东汉时益州刺史所辖南部地区,包括越巂、永昌、牂柯、犍为属国(建安二十年改为朱提郡)、益州等郡,也就是今云南及四川西南、贵州西部地区。

东汉末年,南中诸郡为大姓、豪族所控制,如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的大姓雍闿,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东北)的吕凯,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的朱褒、孟琰,越巂郡(治今四川西昌)的高定元等。

刘备取成都后,对原属益州的南中,即着力经营,以朱提太守邓方为安远将军、 降都督,驻南昌(今四川镇雄)[1]。 降都督,是蜀汉治南中的最高行政官号,由于南中大姓不附,时蜀汉 降都督只能驻南昌(在朱提郡)。汉章武元年(221年),邓方卒,蜀汉以原建伶(今云南晋宁南)大姓李恢为 降都督,往驻平夷(今贵州毕节[2]。此外,还派太守正昂、张裔等深入南中。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卒,子刘禅立,南中大姓遂公开反蜀汉。其中益州郡大姓雍闿在孙吴交趾太守士燮的招引下,遣建宁大姓孟获等煽动南中叟人反蜀,附吴;吴遂遥署闿为永昌太守。闿杀蜀汉太守正昂,送太守张裔于吴[3]孙权又以刘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屯于交、益二州界,与蜀汉争夺南中[4]

在这种形势下,蜀丞相诸葛亮为了控制西南边疆,不失之于吴,并且安定后方,不得不采取措施。当时,蜀新失荆州,刘备死,幼子即位,不能贸然采取军事行动以安定南中。因此,诸葛亮仍以“和抚”政策为主,先采取政治攻势,遣使与吴通好,抚谕南中的雍闿、朱褒;同时积极“务农殖谷,闭关息民”[5],做好进军南中的准备。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当雍闿、高定元等击降蜀永昌郡时,诸葛亮遂率军分三路进军南中。一路由诸葛亮率领,从越巂入益州郡;一路由驻平夷的 降都督李恢率领,由平夷西南入益州郡;另一路由新任牂柯太守马忠率领,由牂柯(今贵州黄平南)西入益州郡。三路军顺利南下,所战皆捷。诸葛亮对为南中夷夏所服的大姓孟获(雍闿为高定元部曲所杀,孟获代闿为主),七纵七擒,使其心服,不再叛变[6],同年秋,诸葛亮最终平定了南中越巂、益州、牂柯、永昌四郡的变乱。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南中统治的措施:

其一是改设郡县,任命官吏。东汉末年以来南中郡县已名存实亡,诸葛亮将原益州郡改建宁郡,移治味县(今云南曲靖),以李恢为太守,领交州刺史以镇之;又分建宁、越巂部分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分建宁,牂柯部分置兴古郡,以马忠为太守[7]。与此同时,诸葛亮还任命各级忠于蜀的官吏,将原南中大姓豪族(如孟获等)调离南中,到蜀汉朝廷做官等,从而在政治上加强了对南中的控制。

其二是调发士卒,任用渠帅。平定南中后,诸葛亮调发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8],成为蜀军中一支劲旅;对南中少数民族渠帅则加以任用,不留兵驻守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夷汉安居[9];对昆明、叟等族豪酋,赠以“瑞锦铁券”(即契约文书[10],作为保护他们权力和偿还收买夷人为部曲的价格文书。这些措施,不仅削弱了南中大姓豪族的势力,补充了蜀的军事力量,而且调整了民族关系,缓和了民族矛盾。

其三是大兴屯田,发展生产。由于南中地处蜀汉南部边疆,是其北与曹魏争战的大后方,因此,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即于建宁郡设五部都尉,配以夷汉部曲,进行屯垦[11];又把少数民族渠帅领有的羸弱奴和依附民,分配给大姓做部曲,鼓励大姓出金帛收买、招徕部曲,于是夷人“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12]。云南郡出现了从事游牧的“上方夷”和从事农业的“下方夷”[13]。建宁太守李恢还迁濮民(即汉时哀牢夷)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14],并抽取叟、濮等族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等[15]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南中成为蜀汉兵源与赋税来源的基地之一,所谓“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是[16]。然而,蜀汉平定南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蜀汉继东汉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国西南边疆的管辖,密切了该地各族人民与内地汉族之间的关系。诸葛亮对南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开发了西南边疆,使该地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内地先进的封建部曲制得到法律上的保护,而迅速发展起来。因此,蜀汉之平定和开发南中,在中国边疆史上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也应看到蜀汉统治南中,并没有解决蜀汉统治阶级与南中各族人民之间的基本矛盾;随着蜀汉与曹魏不断争战,统治者加重了对南中各族人民的压榨,引起各族人民的愁怨[17]

[1] 《三国志·蜀书》,卷四五,《杨戏传》;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50页。

[2]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50页;《三国志·蜀书》,卷四三,《李恢传》。

[3] 《三国志·吴书》,卷五二,《步骘传》;卷四三,《吕凯传》。

[4] 《三国志·蜀书》,卷三一,《刘璋传》。(www.xing528.com)

[5] 《三国志·蜀书》,卷三三,《后主传》。

[6]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53页。

[7]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57页。

[8]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57页。

[9] 《三国志·蜀书》,卷三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10]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4页。

[11]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57页。

[12]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57页。

[13]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43页。

[14]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35页。

[15] 《三国志·蜀书》,卷四三,《李恢传》。

[16] 《三国志·蜀书》,卷三五,《诸葛亮传》。

[17] 《三国志·蜀书》,卷四二,《谯周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