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探讨价值取向的内涵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探讨价值取向的内涵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文献围绕教学改革及其价值取向做过导向性的分析,但对教学改革价值本体论的研究较少。关于价值本质的研究,主要包括价值主观主义、价值客观主义和价值关系说三种观点。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目前,还没有对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界定。分析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其具有三个鲜明特征。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影响人们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探讨价值取向的内涵

很多文献围绕教学改革及其价值取向做过导向性的分析,但对教学改革价值本体论的研究较少。从研究的逻辑上来看,只有弄清价值与价值取向,揭示教学改革价值取向嬗变的基本特征及其问题,分析教学改革价值取向内蕴,才能深入研讨确立教学改革取向时的合理选择,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实践。

(1)何谓价值

哲学上,价值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相并列,是哲学三大基础理论分支之一。价值论研究的对象是价值,是“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客体、对象的存在及其状态与主体本性、需要和能力之间的关系[2]。关于价值本质的研究,主要包括价值主观主义、价值客观主义和价值关系说三种观点。

价值主观主义把价值看作纯主观的东西加以认知和看待,价值通常代表人的兴趣、意向、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主观感受。价值客观主义把价值看作精神实体或现实社会的终极本质。主、客观两种价值主义看似针锋相对,但其思维方式却有相同的本质,都是将价值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是外在于人的。价值关系说认为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3]

马克思指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4],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的属性;价值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5]。可以认为,价值是存在于主体人与客体有用物之关系中,当客体的某些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具有需要的主体利用客体的某些属性时,客体与主体就构成了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来说就有了某种价值。因此,对价值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谁(客体)对于谁(主体),通过什么途径,满足哪一方面的需要。

(2)何谓价值取向

关于价值取向的界定,主要有倾向说、标准说和行为说等三种观点。倾向说认为,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6]。标准说认为,价值取向是指某一个人所信奉的,而且对其行为有影响的价值标准[7]。行为说认为,价值取向是在价值选择过程中决定采取的方向[8]。因此,价值取向可以理解为,在互动实践中,谁(主体)对谁(客体)持有的价值标准、追求的价值倾向、做出的价值选择,具有存在的广泛性和影响的重要性。价值取向虽然是主体对行为方向的选择与把握,但并不是主体可以无视其他而“一意孤行”,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作用。

(3)教学改革价值取向

目前,还没有对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界定。本书在总结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价值取向是根据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对教学改革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或意向。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学校面对多种改革方案(包括理念、目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时,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从自身的需要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种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对教学改革的需要。(www.xing528.com)

教学改革价值取向是主体(学校或教师)进行的价值选择行为,是其对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取舍。虽然是对诸多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但因主体(学校或教师)不一定是在理性状态下做出选择行为,可能是根据社会时尚、流行趋势以及前人或他人已有的观念、行为进行价值取舍,导致选择目的的“为我性”、态度有很强的主观性、方式有较强的经验色彩,因而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倾向、经验性倾向和某种程度的随意性,也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分析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其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目标理想性,即希望教学改革能满足自身的某些价值需求,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状态,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对结果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二是主体差异性,即在不同学校或教师之间就教学改革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性。三是社会制约性,即虽然教学改革价值取向是主体(学校或教师)的自主选择,但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不是主体纯粹主观臆想的产物。

(4)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影响人们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看,取决于客观事物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条件是否具备;从主观看,取决于主体对客体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状况,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正确性与程度。由此,本书认为,教学改革价值取向受发展背景、现实需求、认知思维等影响。

一是受社会发展、教育变革和学校文化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学校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和基础保障。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教学改革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还将受到多元主义价值观、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发展潮流的影响。同时,改革主体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心理倾向性等文化传统会在教学改革价值取向时得到表达和强化,尤其是传统的教育观、价值观会使教师形成心理定式和功能固着,从而抵触新理念、新思维的教学改革,这种心理潜流往往会产生很大力量,迫使教学改革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二是受社会变革对教学不同要求的影响。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旧的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新的教学改革需要不断产生,呈现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需要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强度与范围。然而,受主体(学校或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意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不可能都被及时、全面、准确地意识到和把握好,必然会带来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三是受主体对教学改革认识和把握的影响。主体(学校或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对其本质属性及教学理念、教学要素、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重要内容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这种认识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改革功能的理解,进而促成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并生成新的价值取向,因此成为影响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