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结果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结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7的数据显示,2008—2011年中央属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收入的环比增长率出现较大波动,这与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有较大关系。这一期间中央属高职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依然保持在27.4%,这与中央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有较大关系。而民办院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收入、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用于教育的经费等其他高职教育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大。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结果

一、中央与地方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比较

(一)中央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情况

中央属高职院校是由国务院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的高职院校。中央属高职院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主要来自预算教育经费,政府征收的教育税费基本上不会划拨到这类院校。据统计,2013年中央属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经费收入来源中,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总额为35954.4万元,全部用于中央属普通高等本科学校。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完整性,本书采集了2007年以来中央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中央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及结构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2007—2013年期间中央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年中央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为129219万元,2013年中央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为289613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4.4%。国家财政性经费与事业收入是中央属高职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其他各种来源教育经费相对较低。2013年财政性经费所占比例为44.9%;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2013年中央属高等职业学校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9.8%。具体数据及其对比图见表3-6和图3-4。

表3-6 中央属与地方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收入结构比较表 (单位:%)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3)》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其中#表示经费收入中的主要项目。

2.中央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增长率分析

2008—2011年教育经费总收入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45.0%、5.2%、25.5%、8.9%,年均增长率为20.2%,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51%、12.4%、38.8%、11.9%,年均增长率为27.4%;事业收入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4.9%、26%、15.3%、4.3%,年均增长率为17.3%,其中学杂费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5%、22.1%、14.7%、﹣5.4%,年均增长率为13.5%,具体见表3-7。

图3-4 中央属与地方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收入结构图

表3-7 中央属与地方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环比增长情况 (单位:%)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3)》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其中#表示经费收入中的主要项目。

表3-7的数据显示,2008—2011年中央属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收入的环比增长率出现较大波动,这与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有较大关系。2009年,中央属高职院校财政经费增长率下降为12.4%,其他来源的经费出现65.9%的负增长,事业收入却保持了26%的增长率,事业收入和学杂费占总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这一期间的最高值,可见事业收入特别是学杂费的高速增长在经济危机较严重的时期维持了中央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增长。这一期间中央属高职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依然保持在27.4%,这与中央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有较大关系。中央属高职院校财政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所占比重较高,远超过事业收入所占比重,可见财政性经费已成为中央属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

(二)地方属高职院校经费收入情况

地方属高职院校隶属于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由中央、地方两级财政部门划拨,教育税费由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构成。

1.地方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情况分析

表3-7显示,2007—2011年地方属高职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高职院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4%、48.8%、50.3%、53.4%、54%, 2013年这一比例高达57%。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地方高职院校经费最主要的来源,其中教育税费占财政性经费的比例达6.5%。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2007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9.3%,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37%。其中,学杂费所占比例的降低幅度几乎与事业收入同步,到2013年学杂费占总收入的比例已降至32.1%。而民办院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收入、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用于教育的经费等其他高职教育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大。

2.地方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增长率分析

统计资料显示,2007—2013年地方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总收入从2007年5058929万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4234334万元[1]。2008—2011年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0.7%、14.7%、15.4%、39.9%,年增长率为24.7%,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43.7%、18.3%、22.6%、41.4%,年均增长率为31%;事业收入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0.4%、4.3%、3.0%、41.7%,年均增长率为18.7%;其中学杂费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4.3%、9.9%、9.2%、39.7%,年均增长率为20.1%,具体数据见表3-7。我们发现,无论从环比增长情况还是年均增长率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学杂费增长率均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成为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增长的主要渠道。

(三)中央属、地方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差异分析

政府是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但政府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在中央、地方高职院校中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地方属高职院校经费总收入逐年递增,2007—2010年中央属高职院校经费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地方属高职院校。但表3-7的数据显示2011年地方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长率为39.9%,远高于中央属高职院校8.9%的增长速度,地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增长率为41.4%,远高于中央属高职院校11.9%的增长率。

从各项经费来源的结构来看,地方院校获得的财政支持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逐年增长,2013年这一比例高达57%,远高于中央属高职院校44.9%的比例。但与中央属院校相比,近些年地方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扩张的速度较快,其教育经费的增长不能充分弥补其在校生急剧增多所需的培养成本。表3-8所示的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生均指标的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不相适应,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表3-8 2005—2011年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

二、高职与本科院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

(一)高职教育与本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比较

2005年以来,虽然我国高职教育投入经费逐年增加,但其总量与本科教育经费相差甚远。从表3-9可以看出,2005—2010年,每年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非常可观,但绝大多数经费投向了本科教育。例如,2005年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总投入为10908369万元,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1.14%。其中1186233万元投入到高职教育院校,整个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中仅10.9%的经费投入到高职教育,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30%。七年来,虽然这一比例逐年上升,但投入比例依然有限。2011年投入到高职教育院校的财政经费只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总量的16.8%,仅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3.63%;2011年投入本科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为24 101768万元,占当年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总量的83.2%,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高达18.02%;2013年,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总投入为47968763万元,其中投入到高职高专院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236695万元,占17.2%。

表3-9 2005—2013年高职教育与本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其中比率是根据表中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的差异

1.财政性教育经费与事业收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是我国高校的两项主要经费来源。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财政性经费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事业收入所占比重存在下降趋势。不同的是,本科院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0年其所占比重为54.21%,明显高于其事业收入所占比重38.62%;而高职院校的收入中,事业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0年其所占比重为47.5%,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虽然逐年增长,2010年这一比例达46.8%,仍然低于事业收入所占比重, 2013年高职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达到57%,超过事业收入所占比重。

在高等教育的事业收入中,学杂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杂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学生及家庭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情况及学费负担。从表3-10数据可知,本科与高职的学杂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差别较大。2010年,本科学杂费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为27.89%,而高职学杂费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为41.5%,这与高职院校获得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赠、其他收入等经费较少存在着必然联系。

2.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及其他收入

如表3-10所示,高职院校在捐赠及其他收入方面所占比重都大大低于本科,这说明我国捐赠主体更愿意投入精英教育。而在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方面,高职院校所占比重高于本科院校,这与国家鼓励发展民办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相一致。

表3-10 本科与高职教育各项经费收入所占比重对比表 (单位:%)

续表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三)高职与本科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如表3-11所示,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10908369万元增长为2010年的29018026万元,但财政投入在高等教育内部的分配严重失衡。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在校生数为849万,高职在校生数为713万人,政府将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中的89.1%的份额投向了本科院校,仅10.9%投向高职教育。虽然随着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两者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格局上发生了一定变化,高职教育财政性经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3年高职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为17.2%,但这种财政经费在高等教育内部分配的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

目前,从规模来看,高职教育已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见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规模与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对教育经费的要求。

表3-11 高职与本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 (单位: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或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在校生数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8492/,教育统计数据(2005—2013)。

(四)高职与本科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教育经费总投入差距较大,两者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两者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不仅总量差异巨大,而且在生均教育经费指标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1.高职与本科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较

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是指教育拨款的一部分,是直接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的经费,不含科研、基建等方面的拨款。分析与比较这一指标能更好地了解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日常运行的投入力度。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经费来源方面的差距也同样存在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具体见表3-12。

表3-12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其中所占比例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www.xing528.com)

2005年以来,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的45%左右,这与现行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所占比例极不匹配。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分配比例来看,政府将80%以上的教育事业费投入了本科教育,而投向高职教育的事业费拨款不足20%。

若加上科研经费、基建拨款以及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出让土地金提取用于教育的政府性基金等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两者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的差距更大。

2.高职与本科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2005—2013年,高职教育的生均经费支出均低于本科生均经费支出,九年来全国高职生均经费支出约占本科生均经费支出的50%。其中,中央部门办高职与本科院校生均经费有较大的差距且有扩大的倾向,2005年两类学校生均经费的比例为1∶2.2,2007年比例扩大到1∶3.3。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所缩小,2010年这一比例为1∶2.53。与中央属高校相比,地方部门办高职与本科生均经费支出差距相对较小,两类生均经费支出比例为1∶1.4—1∶1.6。2011—2013年期间,地方属高职与本科院校两者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有所扩大,具体数据见表3-13。

表3-13 高职与本科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单位: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

可见高职与本科生均经费支出差距仍然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各项经费的投入主体更倾向于为本科教育投入经费的现实。

表3-14列示了2011—2013年我国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预算内经费支出的生均指标。2011年本科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1269.97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10560.71元,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49.7%%;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1936.69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5406.05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仅45.3%,其中地方属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1908.69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5410.85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仅45.3%;2013年本科生均教育经费支出29533.45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18663.95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上升至63.2%,其中地方属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6832.88元,生均财政预算内支出9976.97元,比例上升至99.27%。

这些数据表明,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虽然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与本科仍有较大差距,但近几年政府投入高职院校各项经费的速度增长较快,有逐渐将两类学校之间距离缩小的趋势。

表3-14 本科与高职院校生均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比较表(单位: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其中所占比例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三、高职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必然导致各省区高职教育投入及办学成本上的差异,但这不应该成为省区生均教育经费存在巨大差异的理由。近年来,各省区高职教育经费的总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财政投入也逐渐增加,财政经费在各省区高职教育经费中所占份额逐步提高。由于各省区高职在校生数相差很大,本书主要从教育经费的生均指标、投入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各省区生均教育经费极不平衡

2013年我国各省区高职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6833元,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9977元,其中生均支出最高的北京市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51426元和40426元,而最低值分别为安徽的11569元和6043元。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最高、最低值之比分别为4.44∶1和6.69∶1,与2010年3.92∶1和10.43∶1的比例相比有了较大变化。2010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北京)与最低省份(湖南)的差距为3.92倍,生均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最高(北京)与最低省份(安徽)的差距超过10倍。据统计,2010年北京与湖南、安徽的人均GDP之比仅为3.37∶1和2.87∶1,2013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省份(北京)与最低省份(安徽)的人均GDP之比仅为3.14∶1,具体数据见表3-15、表3-16。可见,生均教育经费、生均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巨大差异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所致,也反映了各地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

数据表明,2013年,无论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还是生均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支出最高的省区与支出最低的省区之间的差距均有所减少,其中生均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大幅减少至6.69∶1。由此可见,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特别是不发达省区对高职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地区间的差距有了较大幅度的缩小。

表3-15 2010年各省区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情况表 (单位: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其中人均GDP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表3-16 2013年各省区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情况表 (单位: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3》,其中人均GDP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二)各省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比较

从2013年各省区高职经费来源占总投入的份额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合计数占总收入比例的平均值高达94%,而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等其他来源经费合计仅占6%。2013年我国27个省区对高职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超过其事业收入及其他来源教育经费。但通过表3-17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各省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

201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的平均值为57%,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最大值与最小值为西藏与福建,分别占91.5%和38.5%。全国有河北、上海、安徽、福建、浙江、广东、云南、广西等13个省区财政投入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广西5个省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低于50%。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多数省区高等职业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提升,导致高职教育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所占份额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表3-17 2013年各省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的比较 (单位:%)

续表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3》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三)高职教育经费与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投入应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符合谁受益谁支付的成本分担原则,也是协调教育经费地区差异矛盾的重要依据。各省区高职教育的学杂费是由各省依据教育成本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及居民支付能力而确定,因此学杂费水平一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是将一个国家或区域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或区域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而来。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因此,本节主要通过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均GDP的相关性指标来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与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情况。

通过对2013年数据的分析,全国有19个省区的人均GDP指标排序与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位次差距超过5名以上,其中有10个省区相差10名以上,出现较严重的错位现象。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吉林五个省2013年的人均GDP分别比全国平均数41908元超出63%、40%、38%、34%、13%,其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排位分别为第14、20、28、23、22位,其中福建、山东、吉林三个省区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比全国平均支出水平分别低了﹣29%、﹣10%、﹣4.6%,可见这些省区的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水平远远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浙江、湖北等多个省区,纵观表3-16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可见,不少省区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存在的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

(四)各省区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趋势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不同省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2013年各省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中的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学费等生均指标及其人均GDP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18所示。

1.各省区高职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1)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84,显著性(双侧)Sig.值为0.001,小于0.01,表明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在置信度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

(2)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425,表明两者呈中度相关;其判定系数Sig.值为0.017,远小于0.05,表明在置信度为0.05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生均学费等非财政性支出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698,其判定系数Sig.值为0.000,表明各省区生均学费等非财政性支出与人均GDP存在高度相关性,在置信度为0.01时显著相关,其相关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18 2013年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数据分析发现,各省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较强,其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相对较弱,但生均学杂费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较强。这一结论与本研究最初的假设一致,学费一般由各省区根据当地估算的生均教育成本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而综合确定,因此学费与人均GDP的相关性最强;各省区现行的教育经费预算主要是依据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及结余等情况制定,并非将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收入指标作为教育预算制定的依据,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相对较弱。

一般来说,各省区政府也会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及实际需要对教育经费投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也正是生均财政性经费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略高的重要原因。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既包括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小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也包括学杂费、社会捐赠、校办产业等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教育经费投入,所以生均教育经费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介于生均公共财政性预算经费与生均学费等非财政支出之间。

2.各省区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收入与人均GDP相关程度的变化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各省区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与人均GDP相关性的变化情况,本书对2008—2013年高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进行了对比,表3-19的数据显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值逐年增加,Sig.值逐年减少,说明两者的相关程度逐渐增强。2008—2013年Sig.值均远远大于0.05,表明两者相关性极弱,其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Sig.值降低到0.017,小于0.05,相关系数上升为0.425,表明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性上升到中度相关,且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一变化与近几年各级政府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整加大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存在密切关系。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我国高职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会呈现上升趋势,我国高职教育将获得更为充足的教育资源。

表3-19 高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收入的总额及生均指标均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财政经费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学杂费的增长速度。从经费的投入结构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是各省高职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高职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来源三者之间存在此增彼减的关系。无论从教育经费的生均指标还是经费投入结构来看,各省区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导致各省区受教育者所享受的生均教育资源差别较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我国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总体上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其中,生均学费与各省区人均GDP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为高度相关;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性相对较弱,这与前面提到的部分省区高职教育的财政预算投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有较大关系。

综上所述,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教育经费投入力度,2012年实现了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基本目标。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总量从2005年的3983490万元增长为14599083万元,年均增长30%,远高于同期GDP、财政收入和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7.7%上升为10%。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充到质量提升的综合改革阶段,在物价上涨、人力资源等成本大幅上升的环境下,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在不同层次、不同属性、不同省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

[1]此处数据是根据表2-4和表3-5中“高职教育财政性经费”和“中等职业教育”数据计算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