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园林史:西汉皇家园林的研究成果

中外园林史:西汉皇家园林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方面当然也会受到这种影响,再加上当时的繁荣经济、强大国力以及汉武帝本人的好大喜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西汉的皇家园林除了少数在长安城内,其余的大量遍布近郊、远郊、关中以及关陇各地,其中的大多数建成于汉武帝在位的时期。它们都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格局,代表着西汉皇家园林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中外园林史:西汉皇家园林的研究成果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秦的旧都咸阳已被项羽焚毁,乃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岸另营新都长安。先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后又在其东侧建“未央宫”,此两宫均位于龙首原上。到汉惠帝时才修筑城墙,继而又建成“桂宫”“北宫”“明光宫”。汉长安城内宫苑分布图(见图2-4)。

图2-4 汉长安城内宫苑分布图

西汉初年,战乱甫定,朝廷遵循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即位的次年便下诏苑内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其余的仍保留为御苑禁地。汉文帝经常到苑内射猎,汉景帝曾与梁孝王“出则同车,游猎上林中”。

武帝在位的时候(公元前141年—前87年),削平同姓诸王,地主小农经济空前发展,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空前巩固。“成人伦、助教化”的先秦儒学与五行、谶纬之说相融合而成的汉代儒学,居于思想界的正统地位,但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仍然流行,从而形成儒、道互补的情况。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相对平衡维系着封建大帝国的强盛和稳定。泱泱大国的气派、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了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产生了瑰丽的汉赋、羽化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等。园林方面当然也会受到这种影响,再加上当时的繁荣经济、强大国力以及汉武帝本人的好大喜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

西汉的皇家园林除了少数在长安城内,其余的大量遍布近郊、远郊、关中以及关陇各地,其中的大多数建成于汉武帝在位的时期。这些众多宫苑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苑、甘泉宫、未央宫、建章宫、兔园(梁园)五处。它们都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格局,代表着西汉皇家园林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1.上林苑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建。上林苑的占地面积,文献记载不一:方三百里、三百四十里,周墙四百余里,周袤三百里。按汉代一里相当于0.414 千米计,则苑墙的长度为130 千米至160 千米,共设苑门十二座。它的范围,按现在的地理区划,南达终南山、北沿九峻山和渭河北岸,地跨西安市和减宁、周至、户县、蓝田四县的县境,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上林苑的外围是终南山北坡和九崤山南坡,关中的八条大河“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即所谓“长安八水”,贯穿苑内辽阔的平原、丘陵之上,自然景观极其恢宏、壮丽。此外还有天然湖泊十处,人工开凿的湖泊也不少,一般都利用挖湖的土方在其旁或其中堆筑高台。这些人工湖泊除了供游赏之外还兼作其他的用途,比较大的有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和太液池四处。

昆明池位于长安城的西南面,从现存的遗址来看,面积一百余公顷。据文献记载,昆明池具有多种的功能: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此外,还有“蓄水座”的作用。在水上安置巨塑的动物石雕,则是仿效秦兰池宫的做法。池的东、西岸边立有牛郎、织女石像,乃是天上的银河天汉的象征。这两件西汉石雕作品至今尚完整保存着,当地人称为“石爷、石婆”。由于开凿了昆明池和有关河道的整治,附近的自然风景亦相应地得以开发。当年环池一带绿树成荫,建置许多观、台建筑,即所谓“列观环之”,如今,在池旁及附近的南丰镐村、孟家察、石里口村、客省庄等地,均发现不少西汉建筑遗存,即当年的观、台遗址。

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林麓泽薮连亘”,天然植被极为丰富。此外,另有人工栽植大量的树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松、柏、桐、梓、杨、柳、榆、槐、檀、楸、柞、竹等用材林,桃、李、杏、枣、栗、梨、柑橘等果木林,以及桑、漆等经济林,这些林木同时也发挥其观赏的作用而成为观赏树木。上林苑除了有大量郁郁苍苍的天然植被,又有人工培植的树木、花草以及水生植物。其中不少是由南方移栽的品种,如菖蒲、山姜、甘蔗、留求子、龙眼、荔枝等,足见当年关中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为了保证个别南方植物在苑内成活,还配备温室栽培的设施。有些品种,如槐、守宫槐、柳等一直繁衍至今,仍为关中著名的乡土树种。汉武帝时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许多西域的植物品种亦得以引进苑内栽植,如葡萄、安石榴等。

上林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天子秋冬射猎取之”,苑内的某些区域也相当于皇家狩猎区。一般的野兽放养在各处山林之中供射猎之用,但猛兽必须圈养起来以防伤人,故苑中建有许多兽圈,如虎圈、狼圈、狮圈、象圈等。一些珍稀动物或家畜,为了饲养方便也建有专用兽圈的。这类兽圈一般都在宫、观的附近,以便于就近观赏。大型的兽圈还作为人与困兽搏斗的“斗兽场”。另外苑内的飞禽也非常多,汉武帝通西域,开拓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随着与西方各国交往、贸易之频繁,西域和东南亚的各种珍禽奇兽都作为贡品而云集上林苑内,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因此,上林苑既有大量的一般动物,又有不少珍禽奇兽,上林苑相当于一座大型动物园

上林苑内有许多台,仍然沿袭先秦以来在宫苑内筑高台的传统。有的是利用挖池的土方堆筑而成,如眺瞻台、望鹄台、桂台、商台、避风台等,一般作为登高观景之用。有的专门为了通神明、察符瑞、候灾变而建造的,如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横置九天道士百人”。有的则是用木材堆垒而成,如建章宫北之凉风台,灵台又名清台,东汉时尚存,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文观测台。

汉代观、馆二名往往互相通用,是对体量比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通称。《三辅黄图》记载了上林苑内二十一观的名字:昆明观、蚕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观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和用途的建筑物,从它们的命名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平乐观为角羝表演场,走马观为表演马术的场所,观象观相当于天文台,蚕观是养蚕、观蚕的地方,等等。

上林苑内自然资源丰富,为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增加皇室收入,上林苑内设作坊多处,调集工匠制造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器物,如铜器、草席等,设果园、蔬圃、养鱼场、牲畜圈、马厩,供应宫廷和皇室的需要。汉代人席地而坐,房屋的地面上都要铺席子,宫廷的房屋成千上万,所需草席均由上林苑供应。上林苑的矿藏,如鼎湖宫附近的铜矿,供铸造钱币之用。此外还可能制造金属器皿以及建筑物的金属部件等供应宫廷。设在苑内的大型马厩共有六处,谓之“六厩”,分布在上林苑的西、北部,养马以供应宫廷之需要。上林苑内的大量膏腴之地以及圈占的农民庄田,后来又陆续租赁给贫民、官佃奴耕种,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从以上列举的工、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情况来看,它们占用的土地不少,“生产基地”的比重很大,则上林苑又类似一座庞大的“皇家庄园”。

综上所述,仅就这些有限的文字材料的分析,我们也能够从中得到三点认识:第一,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除了大量的宫苑建筑之外,还有皇帝的狩猎区、放牧大量御马的牧场、庞大的工、农、林、渔业生产基地等。第二,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间距也很大,一般需乘马车和骑马方能当日往返。这种疏朗的、随意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截然不同。第三,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古典园林生成期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此外,苑内还有帝王的陵墓,如白鹿原上的汉文帝灞陵、汉宣帝杜陵等。

西汉后期,由于园林的范围太大,难以严格管理,逐渐有百姓不顾禁令入苑任意垦田开荒。到西汉末年,苑内大部分可耕土地已恢复膏腴良田,上林苑作为皇家园林,除了保留部分古迹之外,已经名存实亡了。

2.甘泉宫

甘泉宫在长安西北约150 千米的云阳甘泉山(今陕西省淳化县境内),始建于秦代,与林光宫相邻。汉武帝扩建后的甘泉宫建筑群位于甘泉山南麓的云阳县城内,即今之凉武帝村一带。甘泉宫之北,利用甘泉山南坡及主峰的天然山岳风景开辟为苑林区,即甘泉苑。甘泉山层峦叠翠,溪河贯穿山间,四季景色各异。汉武帝先后来过数十次,一般每年五月到此避暑,八月乃归。在这段时间内,甘泉宫便成了皇帝处理政务、接见臣僚和外国使节的地方,为此而建设百官邸舍和接待外宾的馆驿。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事活动等多种的功能,类似后世的离宫御苑。(www.xing528.com)

3.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的西南角上,始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后陆续有所增建。它是长安最早建成的宫殿之一,也是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其性质相当于后来的“宫城”。其规模据现存遗址的实测,周长共8560 米,未央宫的总体布局,由外宫、后宫两部分组成。

外宫也就是外朝,它的主要建筑物为居中的、就龙首原高地而建成的前殿。前殿遗址的夯土台至今尚存,台南北长约200 米,东西宽约100 米,北部高10 米。站在台顶,可北望渭水,足见上代“高台榭”之风习在西汉时依然盛行。前殿为未央宫之大朝,其前有端门,东有宣明、广明二殿,西有昆德、玉堂二殿,均为政府衙署,再西的白虎殿为外番朝觐之所。外宫的前部偏西,开凿大水池“沧池”,在池中用挖土的土方堆筑渐台,由城外引来昆明池之水,穿西城墙而注入沧池,再经石渠导引,分别穿过后宫和外宫,汇入长安城内之王渠,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石渠是宫内的主要水道,沿渠建置“石渠阁”和“清凉殿”,前者为庋藏政府图籍的档案馆,后者供皇帝避暑之用。

沧池及其附近是未央宫内的园林区,凿池筑台的做法显然受到秦始皇在兰池宫开凿兰池、筑蓬莱山的影响。而它本身无疑又影响着后来的建章宫内园林区的“一池三山”的规划经营。

4.建章宫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上林苑内主要的十二宫之一,文献多为片段记载,能够大致推断出有关它的内容和布局的情况。建章宫的外围宫墙周长三十里,宫墙之内,又有内垣一重。南垣设正门“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铸凤凰。正门的西侧为“别风阙”,高五十丈;东侧为“井干楼”,高五十丈。井干楼以木料叠积为墙,形似井上的木栏杆,故此得名。圆阙南面正对闾阖门,北面二百步为二门“嶕峣阙”,此三者与宫内的主要建筑物“前殿”正好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前殿为建章宫之大朝正殿,建在高台之上,与东面的未央宫前殿遥遥相望。

此外,宫的西部还有圈养猛兽的“虎圈”,其西南为上林苑天然水池之一的“唐中池”。由此可见,宫内既有花木山池之景以供观赏,又有陈列珍奇器玩的珍宝馆、展示各种珍奇兽类的动物园以及音乐演奏厅,还有通神祭祀的神明台等。

建章宫(见图2-5)的西北部开凿大池,辟为以园林为主的一区。大池称为太液池,“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样迷信神仙方术,因而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太液池中堆筑三个岛屿,象征东海的方丈、瀛洲、蓬莱三座仙山。

图2-5 建章宫图

建章宫的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5.兔园(梁园)

汉初,曾一度分封宗室诸王就藩国、营都邑,其地位相当于周代的诸侯国。这些藩王都要在封土内经营宫室园苑,其中以梁国的梁孝王刘武所经营的最为宏大富丽,与皇帝的宫苑几无二致。

据文献记载,兔园位于睢阳城东郊的平台。就宫苑的总体而言,其占地之广,类似长安的上林苑,其规模宏大,而且已具备人工山水园的全部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园内有人工开凿的水池——雁池和清泠池,有人工堆筑的山和岛屿。园内有“奇果异树”等观赏植物,放养了许多野兽。兔园以其山池、花木、建筑之盛以及人文之荟萃而名重于当时。直到唐代,仍不时有文人为之作诗文咏赞、发思古之幽情。

皇家园林是西汉造园活动的主流,它继承秦代皇家园林的传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充实。因此,秦、西汉皇家园林可以相提并论。“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般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别。

宫是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的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建章宫便是一例。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建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由人工经营。

苑是建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地广,规模大。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这类皇家园林往往内涵广博、功能复杂,乃是名副其实的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西汉皇帝对离宫别苑的经营似乎把自己的力量显示到了狂热的程度,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轮美奂足令后人为之瞠目。表现出涵盖宇宙的魄力,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泱泱大国的气概。这与汉代艺术所追求的镂金错彩、夸张扬励之美颇相似,反映了西汉国力之强盛和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也同样受到儒家的美学观念的影响。儒家反对过分奢靡的风气,却很讲究通过人为的创造来表现外貌的富丽堂皇,这种雍容华贵之美,遂成为西汉宫廷造园的审美核心——皇家气派。它作为一个传统,在以后的历代宫廷造园的实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