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教育对智力的发展途径

武术教育对智力的发展途径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武术教育对智力的发展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武术教育发展智力的途径大致归结为两个方面。为了提高思维力,一般会采用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引导进行思维活动,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再给予一些思维方法指导,会有助于思维力的提高。武术教学中存在许多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力。

武术教育对智力的发展途径

(一)武术教育对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包括对事物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及创造力6方面心理因素。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早期经验、教育和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等。所谓发展智力就是有计划地、系统地、科学地给人的大脑以各种刺激,训练提高各部位的功能,并逐步使其臻于完善。大脑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的接收选择、分析判断、储存传递等,这种整体的功能活动就是智力的表现,人的智力发展的实质就是脑功能的完善和增强,它的根源就是有指导的智力刺激。武术运动是一个对各种制胜因素都要求较高的项目,要求技术、战术、体能、智力、心理等因素全面发展。智力也是影响武术实战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武术的教学和训练中都比较重视智力的发展。另外,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提高智力,所以通过武术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对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及创造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武术教育发展智力的途径大致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提高某项技术技能的过程中顺带发展了某项智力,如要学会技术就得先观察,教师也会教会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同时观察还得认真,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观察力和注意力。又如,在提高实战能力的实战对抗中,要求练习者观察仔细,注意力高度集中,经常性地进行这种练习对提高观察力、注意力等都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武术教育会专门发展学生的某种智力,如为了提高战术能力会要求练习者掌握战术知识,经常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这对提高练习者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武术教育与注意力的提高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有四个维度,即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广度、注意力的分配性、注意力的转移性。良好的注意力对武术比赛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武术套路演练还是武术散打对抗,都需要运动员把精力集中在比赛中。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注意力重点集中在技术演练上,由于要在高节奏、高强度地运动中把一连串动作按照固定的程式“复制”出来,而且还要注意许多细节,如眼神、气势等,这就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注意力;武术散打实战中也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注意力于比赛的动态变化,时刻根据对手的变化做出应对,丝毫都不能放松。所以,武术这种演练或对抗的过程就有利于练习者注意力的提高。由于注意力在比赛中很重要,所以武术教育训练中很注重注意力的训练,采用许多方法以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有些项目对提高注意力很有帮助,如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心静意注,思想上摒除其他杂念干扰,处于无思无意状态,用意念来引导动作,经常练习,久而久之能提高注意力。

(三)武术教育与记忆力的提高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忆力有不同的种类。如前所述,智力发展的实质就是有指导的智力刺激,也就是要发展智力的哪一方面功能,就得进行相应的训练。武术教学训练中是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记忆的,然后在比赛中重现出来。武术套路就是将一大组的技术动作按照程式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先得把这些动作非常牢固地记忆下来,而且还得记忆大量其他细节信息,如眼神、身体姿势、脚步落地的角度等,所以这种信息的记忆量大且精细;武术散打记忆的技术动作相对较少,但是需要记忆很多战术以及比赛经验等,记忆量也是很大的。

通过分析可知,武术教育中是伴随很多记忆活动的,这些不断的记忆活动有利于记忆力提高。另外,武术教育中还有一些专门的记忆力训练法,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四)武术教育与观察力的提高

观察力是指人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也就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外界事物信息的能力。由于大量信息的获得是通过视觉的,所以观察力对于人而言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讲解法和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很重要的两个教学方法,武术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教学信息的手段主要是示范法,所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大量的观察活动的。为了更好地传递教学信息,教师也会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要领,所以武术教学过程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力的。另外,武术对抗中对抗的双方时刻得观察对手的状态,可能会从观察到的一个很小的细节中捕捉到战机,这个过程也能提高观察力。

(五)武术教育与思维力的发展

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能力。思维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思维力的提高是通过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各种思维能力而逐渐提高的。为了提高思维力,一般会采用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引导进行思维活动,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再给予一些思维方法指导,会有助于思维力的提高。武术教学中存在许多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力。战术训练是提高武术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战术能力需要积累战术知识、培养战术意识。军事学、谋略学是战术知识的重要来源,掌握军事学、谋略学知识可以增加逻辑思维的理论知识,战术意识是一种思维过程,培养战术意识的过程就是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

(六)武术教育对忠诚品德的培养

忠诚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所谓忠诚就是绝对的忠心,就是竭尽其心而无保留,对所效忠的对象真心诚意、尽心尽力、绝无二心。忠诚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调整的范围和作用对象具有一定的差别。从广义上讲,可以忠于他人、忠于主人、忠于君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社稷等。就处理个人与个人关系来说,就是对别人忠心,也就是真正设身处地、全心全意地为别人着想,包括关心、爱护、同情、尊重、信任等,以及不计后果地为别人付出,甚至付出生命。就处理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的关系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公忠”,要求个体把公共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先考虑公共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再考虑个人利益,也就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仁人志士所提倡和践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德行。

忠诚这一公共道德规范对于武德来说是一个外源性的道德,也是习武之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应该遵守的。但是忠诚之道德对于习武之人来说,是比普通人更应具备的一个道德素养,所以在武术教育中都非常重视这种道德的培养。忠诚对于习武之人来说,重要的原因还得从武术的本质特征来谈。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说白了就是暴力手段之一,这种暴力具有致残甚至夺命之功能,当然这种暴力功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高低之说。习武之人是这种暴力的持有者,武术的技击功能对于别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这种暴力持有者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就个人来说,当一个人雇用了一个不忠诚的习武之人提供保护时,到了危急时刻,他不会把保护雇主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而是优先考虑保护自己的生命。在某些时候甚至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出卖自己的雇主,置自己的雇主于死地。对于那些不具备忠诚品格的习武之人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国家来说,道理也是类似的,冷兵器时代很多习武之人有可能成为国家军队的将帅,或者说国家军队中很多军队将帅是有武功的,如果他们不忠诚,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在历来的武术教育中,人们都重视忠诚之道德的培养。

武术教育有利于忠诚品格的形成。第一,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会经常会强调习武之人必须忠诚的思想,让学生懂得忠诚的好处、不忠诚的弊端;第二,武术史料中有许多具有忠诚品质的榜样材料,如精忠报国岳飞等,会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第三,武术教育形成了重视忠诚道德教育的传统,积累了许多仁爱道德教育的经验,在接受武术教育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忠诚品格;第四,武术教育也是提倡忠诚品格,蔑视不忠诚行为的。

(七)武术教育对诚信品德的培养

所谓诚信,简单地说就是诚实守信,做人要诚实守信。就“诚”来说,就是真实无欺,不仅不欺骗别人、用最真诚的心对待别人,还不欺骗自己,也就是不自欺欺人,是自我内心的真实无妄。再就“信”来说,就是要求做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不违背自己的承诺,一旦许下诺言就必须尽力兑现自己的承诺。孔子也曾提出“民无信不立”的思想,即如果一个国家或政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那么距离下台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传统道德伦理中,也包括诚信之道德伦理,可见古人对诚信道德的重视程度。《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中所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也是提倡人们要讲究诚信。践行诚信的道德规范,就要求人们做人做事真实无欺,强调表里如一,反对虚伪,反对失信。(www.xing528.com)

武德中也要求习武之人遵守诚信道德,它对于武术来说也是外源性的道德规范。受到中国传统道德熏陶,诚信之道德对习武之人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武术教育中非常重视诚信道德的培养,把诚信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习武境界高低的标准之一。《咏春白鹤拳·拳谱》曰:“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武术中的有些门派把诚信作为择徒的道德要求之一。在精武会会章上刻有“精武之言行:坐言起行,证从事实;精武式之守信:一言诺,重于订诺。”从这里可以看出,习武之人很崇尚遵守诺言、讲究诚信之道德的。

(八)武术教育对正义的培养

所谓正义,就是客观、公正的道理。“义”字起源很早,它最初的含义同“仪”是一样的,指仪式、礼节等,后来慢慢地衍变为适宜、适度、适当等意思,也就是人的言谈举止需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据史料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义”作为非常重要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为古人所遵循,后来“义”还成了规范人伦关系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关于“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孔子对此有过阐述,他认为“义”是君子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原则。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一件事情,做与不做的标准就取决于是否合乎义。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义道德是武德的内容之一,就武术来说,也是外源性的道德规范,习武之人很崇尚这一道德品质。

武术教育有利于正义道德的形成。第一,武术教学的过程重视正义道德教育,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给武术习练者以明确的引导,同时对习练者在课堂中出现的不“正义”行为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正义观念。第二,武术教育拥有大量的“正义”榜样素材。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平时,武术教师自身都是一个“正义”的榜样,在正义道德方面要做好示范,这是职业的要求,不然很难在自己的学生中树立威信。另外,习武之人在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正义之士”,这也是武术教育进行“正义”之道德教育很好的榜样素材。第三,在武术文献、功夫片等传播媒介中,存在大量的关于习武人士正义道德的“情境”素材,可以为武术教育所用。第四,武术教育的环境也有利于正义道德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提倡习武是为了维持正义,习武之人如果违反了正义道德,一般就会受到更严厉的谴责。

(九)武术教育与人的责任品格教育

责任是指主体自觉履行其社会角色所规定的分内事,以及因未完成分内事而应该承担的损失。它可以被解析为“履行责任”和“承担责任”两部分。责任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一项重要的道德素质,这种素质也是通过相应的责任教育来完成的。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责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责任意识、激发责任情感、提高责任能力和落实责任行为。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影响下,历代的习武人以“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及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鞭策自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当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时,习武人都会把保家卫国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如背刺“精忠报国”的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近代比武击败嚣张的英、俄大力士的霍元甲等,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及社会责任感的典范。

历代的武术教育也重视学生的责任教育,武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责任教育。首先,武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武术教育会有意识地给学生传授与责任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责任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对责任情境的判断能力和责任后果的预见能力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提高责任认识,深化责任理解,引发责任动机,强化责任动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其次,武术教育有助于激发责任情感,武术教育一直重视学生的仁爱、自尊等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同情心、良心、自尊心、羞耻感、义务感等品德,这些品德能有效地激发责任情感。最后,武术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落实责任行为。武术教育会通过一些强制手段要求学生对当前学习和生活中的相关事情负责,慢慢地引导他们自觉地负责任,促使他们最终形成负责任的习惯。

(十)武术教育对尊敬素养的培养

所谓尊敬就是尊崇敬重,尊重长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里谈论的尊敬就是其中“尊老”的内容,就是要对长辈在语言、礼节、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敬意。尊敬的对象主要有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前辈等。父母对子女有生育养育之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子女拉扯大,所以要尊敬父母,尽“孝道”;老师对学生有培育之恩,老师用辛勤的劳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把自己的智慧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所以应该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具有良好的尊敬素养的楷模值得我们去学习。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是武术的优良传统之一,具有优秀的尊敬品德是一个习武之人应有的素养之一,尊敬对于习武之人来说也是外源性的道德。俗话说“穷文富武”,这句话反映出习武需要很大的经济方面的付出,这就需要父母、家人的大力支持,所以习武之人更应感恩父母的伟大付出,更应尊敬父母;真功夫的习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既不能没有师父的辛勤培育,又需要师父的无私奉献,把那些所谓的“武术秘籍”“绝招”等功夫传授给学徒,这样可以减少摸索功夫巅峰的过程,对于这么无私的师父,必须报之以尊敬。

武术教育对尊敬品德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培养作用。首先,在武术的教学训练过程中,重视对尊敬品德的教育,把培养尊敬品德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去实现。其次,武术教育的环境有利于尊敬品德的形成。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武德礼仪常规在武术活动的相关场合执行,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整个武术教学、训练等场合都弥漫着重礼的氛围,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尊敬品德。再次,有大量相关的情境素材供武术教育培养习武之人尊敬品德之用。最后,武术文化重视尊敬品德培养的传统也有利于对习武人进行尊敬品德的塑造。

(十一)武术教育对礼仪素养的培养

中国是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东方国家。“礼”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而形成的供公众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仪”是指人的仪态、举止、仪式等。人类早就有了“礼”的观念,其最初的意义是祭神求福的仪式和行为。《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礼的内容丰富、含义多样、社会作用重要,它从最初的处理神人关系的规范仪式发展到后来的国家典章制度,再成为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和人伦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论语·泰伯》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在处理各种事情时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在传播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武术礼仪的规范。有武谚说:“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教育一贯重视武德培养,作为武德表现形式的武礼,也必须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得到重视和贯彻。不同的武术项目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了自己的礼节,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也有相应的礼节。这些武礼在教学、训练和比赛等场合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武术教育一直有重视武术礼节规范的传统,学生通过接受武术教育,可以了解一些礼仪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首先,通过武术教育,可以了解一些传统的礼仪知识。一般来说,武术礼节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礼仪。也就是说,武术礼节具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如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抱拳礼,它是由中国传统的“作揖礼”和“拱手礼”等礼节发展而来的,所以在抱拳礼中能看到“作揖礼”和“拱手礼”等传统礼节的影子。其次,通过武术教育,可以养成使用礼节的习惯。武术教育自始至终都有礼仪要求,通过不断强化使学生逐渐养成使用礼节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