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现状

生态文明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现状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与地球的有限承载能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和叠加,严重威胁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和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进一步推进全球、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现状

如前所述,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解说。他认为,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自然是人的自然。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马克思虽然更加关注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同时也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还高度肯定了自然条件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强调作为具体的生产力首先是建立在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基础上的,人们先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起先是自然形成的基础,然后是历史的前提——从事劳动的。同时,由于构成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在自然界生成的,因而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并且受自然制约的。因此,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可见,从根本上说,人类的一切物质实践与精神生产活动,都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两者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彼此适应、共同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也反复证明,只有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人类才有获得永续发展的可能。

21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大大向前推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人类与所栖身的地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问题使得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地球的可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与人口的增长、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之间形成一种紧张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这不仅已经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更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前,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与地球的有限承载能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和叠加,严重威胁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的关系,不仅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人类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社会的进步是否必然要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到底应当以怎样一种心态和方式去面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是在这样一种生存危机的逼迫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反思、变革与建构的浪潮。一种新的视野更宽、眼光更远、立足更稳的社会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国际共识,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并讨论的,这次会议是各国政府第一次就环境问题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各国都积极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界定它的含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使用的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的表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简洁清晰地揭示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被广泛接受和肯定。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在涉及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多个领域达成了基本共识,这些文件对敦促各国政府积极履行承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及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也说明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最紧迫的问题。这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将共识与承诺落实为可行的计划与切实的行动。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此次会议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正好时隔20年,因此也被称为“里约+20峰会”。会议将“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作为两大主题,将“评估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做出新的政治承诺”作为三大目标,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世界各国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和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进一步推进全球、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9月,联合国举行千年首脑会议,189个会员国与会并通过了《千年宣言》,为人类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是最全面、最权威、最明确的发展目标体系。它承载了人类对21世纪美好生活与发展的期盼,成为凝聚国际政治共识,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并指导各国国内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重要的参与国之一,中国政府一直坚定承诺,大力支持千年发展目标,并从自身国情出发,经过13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近半数的千年发展目标。(www.xing528.com)

2001年,联合国启动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从该项目评估报告公布的研究情况来看,全球60%的生态系统服务已经退化。按照报告给出的解释,所谓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同义词。60%的退化程度意味着当前全球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而同时,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因此,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人类社会将由于难以获得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支撑而面临崩溃,更谈不上发展。正是由于形势如此严峻,保护地球、坚持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的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不只是生态系统现状的呈现,它更多地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眼,考察两者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趋势,并由此提出了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对策,即去除贸易壁垒错误的贸易补偿、减少贫困、采用积极的适应性管理方法、增加对教育公共事业投资、增加对开发新技术的投资、实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补偿。从这些对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只有解决好人类社会活动本身,包括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改善。这意味着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依靠某一个单一领域的研究或实践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人类社会生活全局性的调整与改善。这一项目,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为我们揭示出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自工业文明以来的300多年间,人类立足于征服自然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其背后付出了同样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全球范围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弱化证明:地球已经无法进一步支撑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必须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这一新的文明形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类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它的提出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