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教师幸福之路:拓展课程力,提升教学成就

乡村教师幸福之路:拓展课程力,提升教学成就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力发展是一种主动发展,一种牵引式的面向未来的思维。为了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吴政佑老师决定不再沉迷,决定向高效课堂挑战。课程力的提升因追逐课程产品而得以提升,它来自高效课堂,因为在教学的同时相伴课程生成的行动。多数教师对课程力修炼的忽略,导致终身毫无建树。为此,我们高呼,必须全面提高自我的课程力。这全因课程力大小是一位教师立足于课堂是否有成就的佐证。

乡村教师幸福之路:拓展课程力,提升教学成就

课程力发展是一个唤醒的过程,课程力是教师实力的见证,但我们必须明确课程力是职后修行所为,需要主体精神回归,不消极、不被动地应对教育改革,才会因此而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从而主动承担变革的责任,积极地参与变革,领导变革。

课程力发展是一种主动发展,一种牵引式的面向未来的思维。立足课堂,课程力更多的体现于过程价值,其间没有课程力的支撑,就没有课程产品,就没有教学高峰,如此的课堂只能是一潭沉沉死水,没有丝毫的灵动与生机,处处散发着让人窒息的气息。相反,如一位教师拥有较强的课程力,有丰富的课程产品生产过程经验,课堂定然有自己的活水源头,才会泛起层层生命的涟漪,从而催生生命的活力,用无数的课程产品证明师者的课堂价值。

大量事实证明,在乡村教书最好的方式,便是着力于课程力的打造,让自我拥有课程产品才会真正彰显自我品格品性,才会让自我素养价值彰显。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案例虽然不是太多,但总是有的。如荣登“重庆好人”榜,获“马云乡村老师奖”的吴政佑,扎根偏远山区二十年,证明其课程产品的是他自创五环教学法。

为了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吴政佑老师决定不再沉迷,决定向高效课堂挑战。当初,他白天食不知味,夜晚辗转难眠,查阅大量中外教育教研资料,潜心研究各大教育名家的教学方法,两个多月苦心钻研,终于创新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步教学法(教师领讲、学生仿讲、学生自主出题训练)的雏形,并将所教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试验。为了更好地适应课改潮流和教改要求,他又将三步教学法完善成五步连环贯通教学法(学生课前自读自思、自主完成题目;教师课堂导讲;学生自讲、互讲、小组内讲;当堂检测;学生自主出题练习),并随机择班从一年级开始试验,至今已十余年,在试验的二十余学期中获得十八个全镇第一。至今,他所任实验班学生接受县级测评,德智体美劳及班级活动展示等综合素质均为优。

拥有课程产品实现职场跨越式发展的教师很少,当然也包括无数的教研员。一个人投身于教育,若没有专属于自我的课程产品,凭什么证明自我的优异呢?

教师课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人能走多远,直接影响他获得多少价值认定。课程力的提升因追逐课程产品而得以提升,它来自高效课堂,因为在教学的同时相伴课程生成的行动。现实是,有多少教师在课程力提升方面有课程产品的追求呢?有多少教师在课堂中锤炼自我的课程力呢?多数教师对课程力修炼的忽略,导致终身毫无建树。

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有自己的追求,有一种改变的原始冲动,有改造自然的强大的生产力。正是因为有生产力,才让人脱离了低级行列,成为万物之灵。人人都有无限发展潜力,都渴求向上,渴求拥有无限职场价值,但很多人因行为目的不恰当,导致一生碌碌无为。教师都期盼有所成就,但真明白拥有强大的课程力,就拥有铸就富有无限价值的课程(产品)的能力的人并不多。永远行走在路上的师者,不能缺乏课程力的修炼,不能缺乏课程产品的生产环节,就像武者不能缺乏意志和行动,否则难以给出证明自身价值。为此,我们高呼,必须全面提高自我的课程力。(www.xing528.com)

提升课程力与课堂教学协同,在让学生获取优异的成绩的同时,让自我的课程产品生成,这样才可称事半功倍。相对课程产品的生成而言,其产品也像其他实体物品一样琳琅满目,不可能任何产品我们都拥有其产权,在追逐的过程中应结合自我潜质做出取舍,让自我朝向某几个点进发,让其发展成为精品,那样才可铸就其产品地位。虽然在一个区域内,课程产品往往会以丰满著称,并且呈系列状态分布,但是真细化到某一产品的生产,会发现个人最大的价值在于能生产其中某一产品或零件,拥有其独立知识产权。就像简称“5G”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因其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拥有对应的通信技术标准而领先世界一样。在一个区域内教育的整体提升,也需要教师整体课程力都得以提升。作为其中的一员协同发展的同时,我们让自我在某一点上有卓越的课程产品和知识产权,才可能找到自我独立的位置。在协同提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有课程产品生产的实际行动,还应与区域内的同行合作,才会让我们的优势得到彰显。

课堂是教师耕耘的田园,课程产品是教师专业素养努力提升的见证。谁不想让自己的田园满是翠绿与硕果?谁不希望自己的田园充满芬芳和清香?当田园的枝头挂满了累累果实时,那会是一幅怎样喜人的风景啊!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往往让我们感到现实的苦涩,感到耕耘的辛苦和收获的失落。自己的辛勤为什么没有相应的收获?自己的辛苦为什么没有预想的结果?笔者在著作《为自己的教师》一书中,对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发展,研才是为教师的发展。无数中国教师只‘教’不‘研’,除了见证学生的发展,又怎能见证到自我的课程力的发展呢?”

课堂是彰显教师职业生命力的地方,教师置身于课堂如果没有课程力学习的呈现,定然就不会有课程得以生成的可能,缺乏课程产品自然不会再有为师的底气。教师围绕课程生成产品才是最真实、最朴实、最扎实的,也才最有说服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教不能带给教师的课程力的发展,学才能促进教师课程力的发展”。有人说教师的成败源于课堂的成败,但我感觉这话不严谨,应补充为教师的成败源于课堂中课程产品生产的成败。这全因课程力大小是一位教师立足于课堂是否有成就的佐证。

希望易逝,唯有呵护课程力才能让希望延续,才能让教师更具活力。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一堂好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王老师所说的好课三境界,实是教师在专业修炼的过程中,对课程(产品)生产方法及生产方式习得过程的描绘,对课程力提升与发展的追求。

提升课程力,需要由“生活意志”提升到“生命意志”。一个教师在课堂中如果没有课程力提升,注定他为师价值会因为课堂价值打折而下降。我们必须明确,获得课程产品证明课程力需要专业化修炼。课程力的提升以人的提升为佐证,“人不是教育教学的产品,课程才是教育教学的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