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讨论课的组织形式:形式与内容融合

讨论课的组织形式:形式与内容融合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讨论课形式,笔者与授课教师达成一致意见,确立讨论课的最终形式: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提问、发言人回应、辩论、教师及助教点评。在整体环节的设立上,充分地考虑到形式与实际内容的同一。比如,《共产党宣言》导读的主题设计由授课教师和笔者根据授课进度和学生反馈情况整体安排,设立三次讨论的主要文本和主题。第二次讨论课集中讨论《共产党宣言》。

讨论课的组织形式:形式与内容融合

1.讨论课的整体设计

高质量的课程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和精心的细节设计。本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讨论课形式,笔者与授课教师达成一致意见,确立讨论课的最终形式: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提问、发言人回应、辩论、教师及助教点评。这一流程设计的意图是:一是针对课程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消化程度;二是使学生学会讨论,“讨”要有研究,在形成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兴趣后,集中阅读、研究文本、给出论据,“论”要在论证后与其他同学对话,在对话交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探讨问题的内涵;三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文本,对于悬隔遥远的经典原著来说,须在一种互动式的、将理论置于现实生活中的对话,才能获得双重真切的体会;四是致力培养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流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人意见的倾听和对话的能力。在整体环节的设立上,充分地考虑到形式与实际内容的同一。

课程评价不仅有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形成激励机制,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本课程对考核方式进行了精心设计,包括主题发言与讨论稿两部分。主题发言采取自主报名方式,需根据讨论主题准备5分钟发言讲稿;讨论稿则是学生任选三次讨论课中的一次,针对核心问题,提交不少于4000字的讨论稿。

2.通过开展调研了解学生需求

教学是双向的过程,施教者有希冀,受教者亦有期待,做好讨论课调研是充分了解学生想法的有效途径。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其中,调查问卷涉及若干学生关切的问题,如讨论课的频次、时间、地点、内容;而访谈则采用文理医分层抽样法,并进行学期初和学期中两次访谈,以了解学生对讨论课的期待和接受程度。根据反馈结果,我们对讨论课进行了及时调整。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确定讨论时间。学生比较关注能否按时出席讨论课,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出勤率和学生参与度问题,所以我们制定了确定讨论时间需要考虑的几个原则:大多数人参与原则,即保证每次讨论大多数人都能到;全员最大化参与原则,少数缺席的人适度调整时间,尽力保证每个人至少能出席两次。根据调研结果,半数以上同学每周三晚上相对空闲,因此我们把两次讨论课时间安排在了每周三晚上。另外,由于讨论课涉及不同校区学生的协调问题,我们和任课教师协商,把第三次讨论课安排在周日上午,以保证同学们都能出席讨论课。二是如何使课程信息更能有效传达,并能更有效组织讨论。根据同学需求我们建立了专属课程的微信群,并及时更新教学信息,针对一些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

3.选题设计

讨论主题的选定直接决定了讨论课的实际效果,具体要考虑三方面要求。一是开放式,主题的设立要具有探讨空间,不宜过深、过广,也不宜过浅、过窄;二是兼顾学术与生活的关联,《中庸》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对于《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文本,本身就根植于时代,讨论更应结合现实语境与经典对话;三是具有引导性,注意主题的范围要把握发散性和聚合性间的平衡,同时注重价值观的引导。

比如,《共产党宣言》导读的主题设计由授课教师和笔者根据授课进度和学生反馈情况整体安排,设立三次讨论的主要文本和主题。第一次讨论课集中讨论《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的重要文本,包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第一章)。第二次讨论课集中讨论《共产党宣言》。第三次讨论课集中讨论《共产党宣言》之后历史上对这篇经典文本的评述性文章,即对当代的意义,文本集中在艾伦·伍德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纪念”于美国社会主义刊物《逆流而上》刊发的文章和韦伯1918年所作的演讲《论社会主义》。

4.讨论预热和确定主题发言人

不少讨论课效率低,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并未做充分的准备。针对此种情况,任课教师和笔者采取了“三步走”的方法。

一是助教根据讨论主题,上传相关参考阅读资料,根除学生查资料的“惰性”,如第三次讨论课的两篇文章十分难找,助教通过多渠道搜集到了电子资源,以减轻学生压力,使其专心阅读。

二是抛砖引玉,在微信群营造讨论氛围。由于课程阅读的文本范围较广,问题点很难聚焦,没有接受过哲学学术训练的同学很难找到讨论的切入点,助教便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经过来讲述《共产党宣言》中的实际内涵,为学生打开思考的方向。

三是确定主题发言人。该环节的设立区别于以往的讨论课,采用的是学术会议式主题发言。传统的主题发言往往是在课上先由小组讨论而产生汇报人,这种形式使得汇报人的内容深度不够,学生获得的学术体验感和学术提升空间不大。而提前多周的准备,使得学生能认真理解、消化、吸收运用所学知识,并准备回应所有可能遇到的诘难。在前期调研中,助教提前统计了学生的发言意向,而后明确了每次的主题发言人,并限定每人5分钟。第一次设置了8位,第二次10位。但两次下来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讨论时间相对较少。经与任课教师协商,第三次设置6位发言人。实践结果表明,以2课时为例,若主题发言时间为5分钟,则适宜5—6位主题发言人。

5.讨论课流程设计

为了提升讨论课质量,我们精心设计了包括主题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点评、形成讨论稿在内的一系列流程,具体如下所示。

(1)主题发言

要求:学生根据所定主题、依托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理思路,作5分钟主题发言。

注意:需严格控制发言时间。如到时未结束,要求学生用30秒总结核心观点;若到时仍未完成,则直接打断,由助教代为总结。(www.xing528.com)

主要目标:让学生形成“思考点”,学会用简明、精准的语言陈述观点。

(2)小组讨论

要求:全班根据人数、学科平均分成4—5个小组(每组以10人左右为宜)。每组围绕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阐发式讨论[3],讨论以20分钟适宜。

注意:要求每位学生都发言,并控制发言时间,助教参与到引导发言中。

主要目标:学会团队合作,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观点。

(3)辩论环节:小组代表提问、发言人回应及自由辩论

要求: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汇总小组意见,向发言人提问。发言人根据质疑,进行回应。几轮之后,进入小组成员与发言人自由辩论,时间以10分钟适宜。

注意:严格控制学生观点表达幅度,减少描述性和背景陈述性语言,鼓励单刀直入。

主要目标:学会精准聆听他人观点、有效提炼他人要点、快速形成个人观点。

(4)教师及助教点评

要求:授课教师和助教对每一轮的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和辩论环节进行精准点评。做到及时反馈、多提问题、适当鼓励。

注意:提倡“点痛点”的点评,比如学生的主题发言逻辑不清晰,点评就要告诉学生怎样做到更清晰;忌“主题发言得很好”这样的泛泛点评。

主要目标:通过精准点评让学生认识到参加讨论课的意义,真正在心灵上获得能力[4]和知识的“提升感”。

(5)形成讨论稿

要求:学生任选一次讨论课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讨论稿。

注意:助教要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写作指导,并将讨论课的主要目标融入在对学生的提点中。

主要目标:让学生重新以书面形式体验讨论的全过程,希望学生能熟练掌握如何发现问题、如何依托文本解决问题、如何准确地用书面语言表达问题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