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字形教育的深层意义及动态分析

人字形教育的深层意义及动态分析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的精神教育链的运行机制来看,把“人格”链的环节绝对化,却忽略了其他链环节的作用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诸如“人道化”的环节,一旦教育失去了“人道化”的基础,要达成完满的人格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浸透了功利主义,教育文化已丧失了人道主义精神,致使儿童人格发展产生扭曲与变态。

人字形教育的深层意义及动态分析

中国文字的特点有形与意两个方面,有趣的是“人”字从“形”的方面说是最简单的结构,而从“意”的方面来说却是最深刻而又最不容易把握的,几乎成了斯蒂克芬之谜。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文化角度说,人在留下子真善美业绩的同时也留下了假丑恶的劣绩。难怪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就有把人看成“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之说。

应该说人类总是追求光明与幸福的,教育文化学、人类学把人称之为“文化的物种”,是“智慧的动物”,相信人是可以教育的,教育使人日益成其为人。《西方哲理漫话》提供了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有何不同?答:正如活着的不同于死的。人生时不具有的东西,长大以后所需要的东西,全部由教育赐予。”这样,人成了教育的对象,而教师的职能则应当是传承、创新文化,播种人类智慧。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领悟到教师“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智慧的化身。小学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蒙童的智慧,让他们一天比一天聪明,一年比一年开窍!”“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从开启智慧的角度来说,把学生越教越聪明的教师是个好教师。”[1]

现在让我们试从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来解读人的发展与教育的真谛。众所周知,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把教育的发展主题从应付外界的物质生活转向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从原初的“知识本位”(20~30年代)、“能力本位”(60年代后期)提升到“人本位”的教育。当代由于国际合作与理解教育迅速发展,正在突破“人类中心论”,从而把人道主义原则延伸到自然界。为了人类更加长远的利益,强调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生态伦理突出了,人类也自然更加关注自身精神世界的发展,教育对这一发展趋势理应做出反应。为此,我在这里以“人”字的解读,提出“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这一命题。它可以大致表述为以走进“人”心为前提,以“人格”教育为起点,以“人道化”教育为基础,进行“人生”价值教育,以唤醒“人”的生命觉醒,最终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这一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可以简约表述为:“人心—人格—人道—人生—人的价值”链,学做真人是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常有人把“人格”的塑造看作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标。然而,在现实中实际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的精神教育链的运行机制来看,把“人格”链的环节绝对化,却忽略了其他链环节的作用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因为人的精神发展链是整体性的,它又是在教育实践中动态生成的;链的诸环节相互制约、互促互生,孤立地强调或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作用都是不适当的。诸如“人道化”的环节,一旦教育失去了“人道化”的基础,要达成完满的人格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人道是为人的,每个学生都是人,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应该是人道主义对象,这里的关键是我们教师的观念问题。[2]人道主义的概念原本涉及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诸方面,至今种种关于人的本质、使命、价值以及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都是题中之意。[3]长期以来,人道主义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科学与实践的重要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当真正实践崇高的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儿童的平等教育权,以“仁爱”之心关爱青少年儿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应当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思想实践中受到鼓舞,他是一位很有人道主义意识的心理学家。布卢姆首先确认失败不是教育的必然结果,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掌握任何学习内容。第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由个人的学习速度造成的,而与期望个人能获得的学业水平无关。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体现布卢姆的科学论断并不乏实例。然而我们的学校基础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却也出现了一股非教育的、反人道化教育的逆流。请看下列事实:(www.xing528.com)

房山区8岁的二年级小学生王闯,因为没有完成课堂作业,竟被亲生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导致肾功能衰竭:成都双流县罗家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李兵,因不满学校加收作业辅导费,打了投诉电话,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连扇十几个耳光,打得孩子鼻血长流;等等。[4]

这样的事例还可举出不少,这表明: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教育本应是人类智慧种子的一片光明沃土,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还有其阴暗的一面,它构成了人们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在那里,富有灵性的智慧种子正走向贫弱的、濒临摧残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教育”?2001年6月31日的《光明日报》“杏坛刍议”中一篇以“如此教育不得了”为主题的短文对此进行了剖析。作者以自己孩子读书亲身经历的体验说:“中国的教育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份儿上,表面上看该用板子狠抽‘应试教育’的屁股,实质上则是方方面面的功利观念在教育环节的延伸或落脚。家长想借其孩子寄托自身未来,教师则欲凭借其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而具体到学生,就只能做‘功利教育’百依百顺的道具。”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回归到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条上来。由于浸透了功利主义,教育文化已丧失了人道主义精神,致使儿童人格发展产生扭曲与变态。在这里,人的精神发展“链”断裂了,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儿童犯罪低龄化,以及心理危机低龄化,并出现了自杀低龄化的惊人事实。少年儿童的脆弱心理抵挡不住来自四面八方(诸如街道、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中)暴力文化的袭击,其中有社会经济的、环境的、肉体的、心理的等等。面对如此这般的环境与教育,孩子们对生命的价值与人生意义产生了迷惘,对人的价值提出了疑问以致走向了人生的绝路。而我们的教育又没有能给他们回答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