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意与化境:现代意义与深层开掘

禅意与化境:现代意义与深层开掘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禅意的现代意义与禅思的深层开掘朋友,如果你是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或者是一个艺术爱好者的话,你是否设想过试将禅意放入世界文化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范畴中,然后再对未来艺术作一番大致的描述或预测?这就是萧条淡泊的意境所要求得的意之开掘,灵之无常。严格地说,禅机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妙悟之启端,而且也是把握人生、揭示未知世界的一种方法论。

禅意与化境:现代意义与深层开掘

禅意的现代意义与禅思的深层开掘

朋友,如果你是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或者是一个艺术爱好者的话,你是否设想过试将禅意放入世界文化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范畴中,然后再对未来艺术作一番大致的描述或预测?

从热闹纷繁的市井街头,到萧条冷漠的荒山古刹;从寥廓浩淼的江水,到渐渐远去的孤帆;从野雁惊起的湖面,到炊烟袅袅的村落;从假山拳石后的亭台楼榭,到庭院深处的染霜的秋菊。无论是一支洞箫、一只古筝奏出的悠扬空远的音乐,还是画面上数节劲竹、几片兰叶构成的耐人寻味的诗意,或是如跌跌撞撞的醉汉似的狂草、像仙人拂袖而去般的飞白,为何在东方、在印度、在中国、在日本、在朝鲜,乃至于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各国的传统艺术中,禅意总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瞬间的顿悟”是一种东方人与生俱来的迷信,还是某种尚未被人所认识、所掌握,更未得以开发的智力的动因?

今天,东方人耳闻目睹着西方现代派、先锋派艺术的五彩缤纷、光怪陆离,感到新奇、兴奋,一些人甚至被震惊得目瞪口呆,无所适从。现代艺术在表现着意识流无意识黑色幽默恋母情结、情欲、梦幻、感觉、断裂的世界、荒诞的人间、自我异化、自我分析、色彩的精神、乐曲的质感、金字塔效应等方面运用的是结构主义、符号主义、表现主义现象学、新阐释学,等等。许多人对之不可名状,不知所云。然而,现代派也好,先锋派艺术也罢,当代艺术家所要追踪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所要讲的都是同一句含有永恒真理性的话:抽象的意味——意味着抽象。

这个道理、这句话中凝结着内容与形式的妥协,爱与恨的终结,生与死和谐,幻想与命运的抗争,谎言与真诚的重叠,过去与未来的趋同,创造与毁灭的抵牾。而事实上,所有这些世界难题,在禅机中都早已出现过、思考过、回答过(包括拒绝回答过)。

禅意,往往凭借思的“悟”和“趣”,在解答着一切,解答着关于复杂的人,关于同人一样复杂的自然,关于由复杂的人所构建的复杂的社会,关于物与物,生命与生命,生命与非生命,人类与大自然间的联系……

林语堂说过,“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但中国古代的文人却认为:“诗读来像一次禅机。”白云禅师曾作偈道:“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适从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有趣的是,对于此,不只东方人,西方人也能认同,尤其是熟悉东方文化的西方人。

那么,人生=艺术=禅机?(www.xing528.com)

这是一种定律、一个公式吗?不,在佛学素养极高的哲人眼里,它们既可同一,又各个有别,不能恒等。凡由公式框定人生、指明艺术的,总是不对。一切公式都是有限的,有限的怎能规定无限呢?唯其将“公式”看作无“公式”,视定律为非定律,才能洞悉天机,意随物存,变幻无穷,化有涯而为无涯。这就是萧条淡泊的意境所要求得的意之开掘,灵之无常。由此可见,所谓梦的解析、直觉研究、异化的人生、自我价值的确立,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萨特存在主义,等等,与禅意相比仍是浅层的、表面的。因为他们终究还要依赖于某种形式,规定出一种“公式”。而深层的回答竟是不重形式的,可以“唯我独尊”的。

这是佛学中人的看法?然而,系统论控制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派不也承认,且特别强调整体的完整性,强调整体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吗?

文学是人学”,这似乎又是一个定律,一个既成事实般的“公式”。如果我们说“文学不是人学”,许多人都难以接受,至少有人会问:“那么文学是什么?”因为我们能接受的,正是我们所习惯的,能理解的,或总是已经为相当一部分人理解了的。但是,“文学”这一概念,实在是文学家站在自己的立场对整个艺术的浓缩,抑或可以说,在文学家眼里文学是艺术的代名。而“人学”,则又是人们站在人文科学的立场对宇宙模式所作的全息缩影。将二者同时放大,“文学是人学”,实际上便可写成“艺术学是宇宙科学”。如果我们能从这样的含义上来理解无定律、无公式,不是一下子就能有所开悟,有所突破,扩展了思路和视野,旧观念就成了新观念了吗?所谓“突破”、“创新”原来也就如此而已。而这又正是走向未来的艺术的使命,正是未来艺术在它枝叶覆盖下的神奇的“莲花”所示之“三昧”。

正因为“荷叶团团团似镜”,因此,我们能从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从一朵花中发现一个天国。正因为我们知道超越了现存,也就破译了未来,所以才说时时悟着禅意,也就终能理解人生的化境。如果你相信,许多的单纯中定有许多深奥,那么你也该懂得,得到了净化的艺术定会与科学一步步靠拢,直至最后净化人类自身。犹如禅之“二泯”:“人牛不见杳天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严格地说,禅机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妙悟之启端,而且也是把握人生、揭示未知世界的一种方法论。这并非夸大其词,“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也并非传奇神话。要说明这一切,还须回到我们的本意上来,对“禅意与化境”作一番深层的理解。

荷花鸳鸯任伯年 40厘米×150厘米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佛教的说法,业力是人一生的投影,“无明”是最普遍的痛苦之因。唯得“一佛乘”者,才是不仅能自求解脱,而且亦能普渡众生的人。这样的人,客观上就已经成为“菩萨”,再升一级也就是法力超群的“佛”,佛的本意是觉悟。佛陀就是一个受过静修锻炼的具有特殊智力的人。虽已神化,但仍是一个神化了的人。且佛不是只此一个,禅宗佛经里总是强调:人人皆有佛性。就是最早的经典之一的《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中也有释迦牟尼佛与多宝塔佛“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并坐的故事。而深得禅意的黄檗大师则说得更妙:“万类中人人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个个皆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体现这“圆”?学佛之人,如得禅悟,必须离言解意,离指看月,这看来甚为神秘,实则含着深刻而普遍的辩证法。执于法,便失却法,一心念着佛的总是成不了佛,因此要淡功利,少计较,有悟心,懂体认,心中有佛又“忘”佛。而如果有了禅意,空明的觉悟中充满着禅机的话,则不只可以成佛,也可以超越佛。这是任何宗教都不曾有过的理论。在基督教里,只有上帝可以超越一切,人不能超越上帝,也难以超越一切,即便升天超越,也是在皈依了上帝后,凭着上帝的力量才有这超越的。而禅宗的高深理论却始终在说明着这样一个道理:凡人一脱俗,便超越了一切,包括超越了佛,甚至可“逢佛杀佛”,打破一切偶像,这也就是达到了人生的“化境”。也许正因为这样,英国学者埃利奥特才会认为,佛教的本质有时可以脱离神奇事迹,“甚至可以说是科学性的”,而且“神奇事迹是否可信,我认为只是一个有没有证据的问题”。[1]更何况禅意虽出自佛教,却又不是宗教。禅法本质上是在说如何去寻求一种能得到大智大慧的方法。禅机中的“参话头”,首先就要求“疑”,怀疑现存,否定现存,如此才能“破三关”,有所悟。这种“疑”,除了具有大乘佛教所示之破除名言概念的障碍外,还有一层要顺乎自然、恢复本来面目的意思,所以讲可言说的事物及其概念都是虚幻的,一旦“空”一切相,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当下直了。实际上顺乎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梵我合一”亦即“天人合一”,在高技术中也常常体现为一种规律。如,从同构置换的物理学角度看,心理结构的变化与大自然、社会环境结构的变化是可以互通的。人的情绪的起伏与其所处环境、特定社会关系有关,一旦环境、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变了,情绪也随之变化。这是一种心物的统一,也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之一。又恰恰是广义相对论四维空间中所强调的统一。如,光是以量子的形式或发射,或被吸收的,但是当光粒子在空间里传播时,却表现为电磁场的振动,因此人们总把电子看成光粒子,一束电子有时便成了一束光。然而,我们都非常清楚光不应当是电子。这很有点类似讲不清的禅宗中的“公案”,如,源津问天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又问:“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眠。”吃饭睡觉是“用功”?抑或是非“用功”呢?倘若是按禅意来注解这类现象的话,那就是“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其结果就是一种“空无”的境界:“无天亦无地,无古亦无今,无佛亦无众生,无烦恼亦无菩提,无生死亦无涅槃,此无亦无。”因此,“无”不仅是无“有”,而连“无”也无了。

牛顿力学相对传统物理学而言,是一种突破,一次冲击。如果将传统物理学看作当时的“业力”,那么,牛顿力学便是当时的“正道”。如果说传统物理学是为那时的人所普遍接受的“俗谛”,那么牛顿力学无疑是“真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又一次实现了飞跃,这时,牛顿力学又成了“业力”、“俗谛”,广义相对论是“正道”、是“真谛”。然而,广义相对论仍然是有局限的,当今世界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开发,新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超常规的特异现象,新发现的不可思议的事实,使得现代物理学又一次遇到了困惑。是否可以再次超越,解开诸如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终了、特异功能、心理深层密码、思维传感、人身自焚、魔鬼三角洲效应等的奥妙呢?应该可以,理当能够。科学探索无穷尽,人类的探索无穷尽。因此,我们需要再次跳出“俗谛”,寻求新的“真谛”。时代要求出现更高层次的牛顿、爱因斯坦,再次结束使人类感到痉挛的怅惘,抛开已经习惯的模式,在新的“化境”中得到升腾。要是不将“禅”看作是一种迷信,同样也不迷信现代科学中的一切既定原理,那么,赋予新观念的禅意之开发,也许就是当代科学的新的逻辑起点。这亦即是禅定时所一再要求的:“已离欲求,已离染法”,就像是一幅无色而又着色的画,一首经意又不经意的诗,一个离去又不曾离去的人,恍惚中,偷来了心里的火种,去点亮新世纪光明,去烧掉隔离艺术与科学的那堵古老的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