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力的培养与提升-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

学习力的培养与提升-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学为本”,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的重视,通过尊重和支持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以学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学为本”理念的提出,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需求。学习力,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以学为本”特指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明确了学习的主体、学校活动的核心以及学习的基础。“以学习为本”表明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学习的核心地位。

学习力的培养与提升-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

“以学为本”,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的重视,通过尊重和支持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以学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较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言简意赅,喻辞生动。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学记》的着眼点是学习者的学习。《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书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重视知识领域的扩大,又要培养学习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可以说,《学记》到处闪现着“学本论”的思想,充满了“学为教的根本,学是教的前提,教必须立足于学”的理念。

“以学为本”理念的提出,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需求。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具备探索和求知的本能,具有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我的需求。人只有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个体的成长不能没有学习,离开了学习就只有遗传物质的复写而没有社会个体的成长。人在学习中获得成长,成长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人人都应该在成长中享受学习,在享受学习中获得成长。不仅人之本性蕴含了学习,社会的发展也强化了对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历史潮流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涤荡了整个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够立足于社会。学习力,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以学为本”着眼于人的成长,扎根于人之本性,顺应于社会发展,指向于学生的未来,强调了学习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学习在教学系统中的基础地位,突出了学习力的培养这一核心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具体来说,“以学为本”特指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明确了学习的主体、学校活动的核心以及学习的基础。

(一)以学生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在于解决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环境与学生的关系,明确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系统中存在着多个矛盾统一体,学生是解决这些矛盾和促进实践发展的主要方面。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实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实现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幸福的发展。(www.xing528.com)

(二)以学习为本,明确了学习的核心地位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习是这一对辩证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以学习为本”表明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学习的核心地位。学校必须以学习为根本任务。学校的其他任务必须围绕着学习展开。学生的中心任务就是学习,而不是其他。在课程实施中,要避免“以教代学”“有教无学”“以教定学”“以演害学”等无视、忽视、轻视、损害学习的情况发生。学校以学习为基本要务,学生以学习为最大天职,发展以学习为必备利器。学习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核心。

(三)以学情为本,强调了学情的基础地位

“以学情为本”要求学习活动要尊重事实,遵循规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削足适履。要在了解学生情况、学习条件的基础上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要因材施教,在个体层面上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有所把握,个性化教学,差异性发展。注重通过科学的手段,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情了解的准确性、真实性、连续性。不仅关注学生目前的情况,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规划,促进学生稳健地可持续地发展。

“以学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延续和继承,是教学理念的积淀和凝练,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之一。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人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对未来发展的正确研判和英明决断,是对人性的尊重和绽放。“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正在教育教学的伟大实践中绽放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