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跨文化交流壮大结果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跨文化交流壮大结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素来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著称于世,礼乐文化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是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四大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构成。传统儒家文明所推崇的人生纲常和伦理德性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中,音乐是最好的教化工具。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跨文化交流壮大结果

人类音乐活动,其本质是以音乐作为被传递信息的信息交流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认定,以音乐作为被传递信息的交流运动,是音乐存在的基础,由于人的音乐交流行为,音乐的社会存在才得以实现。由此可见,音乐交流运动是具有社会功能作用的。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诉求。保存世界各传统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在世界上任何传统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中,传统音乐文化都起着维持社会稳定、维系社会生活、繁荣社会文明、滋养传统情感、培养传统审美情操和理想的重要作用,它是该传统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认同的根基。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可以大大激发各传统的文化自信心、责任心与自豪感;增强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和传统一国家认同感;可以为积极保护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做出中国传统自身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水平,增强文化综合实力,扩大并增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广泛而深远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素来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著称于世,礼乐文化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是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四大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构成。传统儒家文明所推崇的人生纲常和伦理德性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明推崇仁、义、礼、智、信、孝、廉、悌、恕、忠、节、温、良、恭、谨、让。“四为”(即冯友兰所谓之“横渠四句”)、“五常”、“六经”和“六艺”等诗书经仪之礼乐伦常之道,成为中华文明教化、文化继承和发展以及艺术养成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兴于诗,立于礼”,而最终理想是要“成于乐”。儒、道、释三家的宗教思想、情怀和社会价值取向在中国伦理型文化中水乳交融,互为表里,它们都重视天道和人道,重视“天人合一”“和合天下”“和为贵”,都倡导礼乐并行,以期化成天下。认为“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以此为据,提倡“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之“三和”文化价值取向和文明行为举止,崇尚“四海之内皆兄弟”,倡导和谐并存,是当时语境下的“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人理想的社会态势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国家的典章制度称为礼制,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国家制度,叫“制礼作乐”。礼乐之行,则天下安宁祥和,国泰民安。礼乐不行,则社会不和谐,天下不安定,人民不幸福,便称之为“礼崩乐坏”。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之中坚和主导力量的士人修为的标准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三纲八目”,这些启真、储善、养性、构型之安身立命观念,最注重个体的自我德性伦常实践、品操修养的提高。儒家修身养性的系统化理论影响尤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修为标准。孟子推崇仁义并举,甚至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春秋时期叔孙豹之“三不朽”和北宋张载之“横渠四句”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士大夫阶层提出的修为要求和前进鞭策,在很大层面上,对于普通民众的道德教化和风俗纯化也具有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现当代全球文化语境之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之“三和”礼乐文化,对于世界各国传统也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博大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在儒家礼乐文化的熏染下,中国传统无数崇道尚德的仁人志士和亿万中华儿女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品操高尚、道性清远、修为高深的行为典范。这些涓涓细流之传统礼乐文化所汇成的美德操行之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变化,源源不断,流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江河血脉之中,成为传统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化沉淀为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它们在维系华夏各传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传统聚合力、增强传统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等方面,成为各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这使更多的人再一次感受到了源源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无穷生命力及其对世界文明所提供的滋养,及其已经、正在以及将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自周公制礼作乐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以来,它作为传统记忆的一部分,不断地写进国人的心灵,塑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质。近年来,上至国家文化战略,下至民间意识,均以发展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之要义。(www.xing528.com)

音乐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中,音乐是最好的教化工具。传统的儒家认为,物感心动,乐由心生。人生的幸福快乐一定要有音乐,所谓“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是心声的自然流露,与人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礼乐教化的目的是让人的心性达到平和、温婉。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好者,己所乐者而施与人”。凡是凝聚了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够表达我国人民群众真性情,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优秀音乐作品,都应当积极地、努力地向国际交流、推广。班固汉书·礼乐志》云:“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中国民族传统礼乐不仅关乎民生日用,而且关乎伦理道德,不可须臾或离身,或离心。亦可远播海外,传诸久远,受用无穷。

全球语境下的当今世界,正呈现出政治、经济日益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不同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广泛尊重。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积极加强对话,促进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加强文化资源共享,以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些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稳定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共识。在这种新的世界发展格局和态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与趋势就是对不同国家、地域、传统和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是人类不同文化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传统本质和特征的文化现象,更是最能直接反映各个不同传统文化特点,并且可以直接被感受、被体验,从而进行文化的无声浸润和文明的“无缝对接”,是能够最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世界文化现象。由于音乐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等特征,而作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作”(苏珊·朗格语),作为人类情感的普遍存在形式,是直觉的艺术,是表现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审美主体在场“一触即觉,不加思量计较”的即时当下的体验和感受之“现成”之美,是人类灵魂的共同语言。由此使得世界各传统多样音乐文化之间没有任何藩篱之隔,“随风潜入夜”而能“润物细无声”。

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其传统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传统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任何音乐文化都是属于特定传统的、特定地域的,由特定文化孕育生成的。传统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母语”。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庞朴曾如是言:当“一个传统什么时候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用传统的标准衡量一切,那么这个传统就成熟了”。

对于我们而言,尊重音乐文化多样性,最为重要的便是应该学会尊重中国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培育、建设、发展好本传统的各项音乐文化艺术事业。故而,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方式、途径和方法加强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珍惜、热爱、弘扬和交流。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不同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广泛尊重。因此,我们还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纵览南北,吸纳东西,兼容中外,贯通古今学习、体验、感受、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传统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受众和普通民众都能树立平等的多元音乐文化观,珍视人类音乐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和音乐文化的科学研究等理论语境中,更应当在广度、远度和深度等多维度、多层次地渗透于生产、生活等社会文化艺术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产劳动、诗意栖居、审美性生活、生命意义的共同目标和终极追求。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不断地与它之外的事物进行交流,不同的文化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有互融或互补,相互影响,并产生一定的新关系,体现为交流的形态。音乐之所以能够传之于人,承之于后世,也离不开活态的交流。音乐交流是以人的参与为条件的,它以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为途径,最终完成音乐文化的交流目的。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它也必然是在音乐存在的经济状况、文化环境、审美习惯、教育体制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与配合下实现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既包括在中华民族大地上的本土传承交流,也有流传四海的国际性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