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霞客五台山游记:探索南、西、中、北台等山峰

徐霞客五台山游记:探索南、西、中、北台等山峰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台山又省称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五台山可游之处甚多,而文中则主要记录了作者游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中台(翠岩峰)、北台(叶斗峰)等山峰的经历,而独不见东台。癸酉年七月二十八日从首都出发去游览五台山。初五日进南关,出东关。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它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村一带,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

徐霞客五台山游记:探索南、西、中、北台等山峰

【导读】

五台山又省称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台,故称五台。东台称望海峰,南台为锦绣峰,西台为挂月峰,北台称叶斗峰,中台即翠岩峰。五座山峰环抱,绕周达五百多里。该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内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艺术价值甚高。五台山可游之处甚多,而文中则主要记录了作者游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中台(翠岩峰)、北台(叶斗峰)等山峰的经历,而独不见东台。记中对几座山峰的不同之处皆有描绘,且对各峰走势、林木、水溪也有记录。因为此山的特殊文化意蕴,游记寺庙建筑的关注尤其突出,特别对万佛阁的描绘更是细致。写景状物极尽妍态,读之令人称快叹奇。

癸酉1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2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3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4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5。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注释】

1癸酉:崇祯六年(1633)。

2都:指明代首都,即今北京。

3阜平:今阜平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有“冀晋咽喉”“畿西屏障”之美誉。

4嵱嵷(yǒnɡ sǒnɡ):高低众多貌。

5杀:减少,收束。

【译文】

癸酉年七月二十八日 从首都出发去游览五台山。到八月初四日,来到阜平县南城关。山脉从唐县延伸来,到唐河开始密集,到黄葵又渐渐敞开,山势不怎么穹隆高大了。从阜平县往西南走过石桥,西北众多的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耸起来。沿着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有条小溪从西边流来注入大溪,于是离开大溪,溯西边的小溪往北转,山谷渐渐聚拢。又走了七里,在太子铺吃饭。往北行十五里,忽然听到溪流声。回头看右边的山崖,数十仞高的石壁,中间的坳地像削瓜一样直直下去。崖上面也有一块坳地,是瀑布溢出来的地方,今年天旱没有水,但瀑布冲泻的痕迹仍留在削坳之间。离涧底二三尺,泉水从坳间的小孔中泛滥而出,往下汇成溪流。再往上走,越过鞍子岭。在岭上眺望四周,北面的山坞比较开阔,东北、西北两个方向高峰对峙,山峰都像直插云天的仙人巨掌,唯有正北方有一个缺口,山势稍微低一些。再远处还有山横亘在群峰之外,那就是龙泉关,距离这里还有四十里。岭下有股从西南流来的溪水,我开始顺着溪水往北走,不久溪水从东边峡谷中流走。我又翻过一座小岭,就有一条从西北流来的大溪,水势十分壮观,也是从东南方的峡谷中流去,想来应该是和西南流来的小溪汇合,然后流到阜平县北。我当初经过阜平县时,离开大溪往西走,以为西边的溪流是龙泉关流来的,没有想到溪水却是出自鞍子岭山坳的石壁之间,我翻过岭后又与大溪的上游相遇,大溪才是从龙泉关流出的。溪流上的石桥名叫万年桥,过了桥,溯溪流,遥望着西北的高峰奔赶。行十里,直达高峰下,峰被小山掩映,反而看不见那嶙峋的山势。转朝北走,刚才所看到东北边的高峰,越看越突出,朝着它赶过去越来越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态,像远远地追随人而来似的,二十里之间,都忙于观赏。这座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个老僧人在峰上建了房屋居住。不久来到东北边的高峰下,溪水往外溢出,和龙泉关流来的大溪汇合,当地人在溪上搭有石桥,但不是去龙泉关所要经过的地方。从石桥左边向北行八里,不时遇到崩塌的崖石矗立在溪边。又走二里,一座重镇的城墙位于关隘口,这就是龙泉关。

初五日 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十里,五台水自西北来会,合流注滹沱河1。乃循西北溪数里,为天池庄。北向坞中二十里,过白头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间道。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宿2

【注释】

1滹沱(hū tuó)河:古又作虖池或滹池,当地俗称糊涂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村一带,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

2宿:原脱“宿”字,据《四库》本补。

【译文】

初五日 往南进入龙泉关,走出东关。往北行十里,道路渐渐向上延伸,山峰渐渐奇异起来,泉水声渐渐变小。不久石头路陡峻悬绝,两岸的山崖都是巍峨的山峰和陡峭的石壁,重重叠叠奇景聚集,山中的树木岩石争奇斗艳,交错如锦绣,让人再也感不到登山的烦恼了。在这样的美景中走了五里,崖石狭窄处还设有两道石关。又这样往上走了五里,登上长城所在山岭的绝顶。回头眺望远处的山峰,极高的也低伏在脚下,两旁近处的山峰簇拥而来,只有南部山中有一线缝隙,从缝隙中放眼望去可达百里。山岭上面,巍峨的城楼耸立着,这就是龙泉上关。关内有一棵古松,树干高耸,枝叶茂盛,是高触云霄、秀美出众的树种。龙泉上关的西面,就是山西五台县境内。下岭的路非常平缓,坡度不到上岭时的十分之一。走十三里,名旧路岭,已经到平地上了。有条溪水从西南方流来,流到这里顺着山往西北流去,我也顺着这条溪流前行。走十里,五台水从西北流来汇合,合流之后注入滹沱河。于是往西北沿着水走了几里,到天池庄。往北在山坞中前行二十里,经过白头庵村,距离南台只有二十里了,环视山谷四周,仿佛仍然看不出是五台山的样子。又往西北走二里,道路左侧为白云寺。从寺前往南转,往上攀登四里,转向上登三里,来到千佛洞,这是登五台山的小路。又转向西行,走三里后才到达,停宿。

初六日 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循山半西南行,四里,逾岭,始望南台在前。再上为灯寺1,由此路渐峻。十里,登南台绝顶,有文殊2舍利塔。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3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从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骑。循西岭西北行十五里,为金阁岭。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凉石。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从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抵马跑泉。泉在路隅山窝间,石隙仅容半蹄,水从中溢出,窝亦平敞可寺,而马跑寺反在泉侧一里外。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4

【注释】

1灯寺:即金灯寺,在南台东北麓。

2文殊:即文殊菩萨,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3盂县:属太原府,今山西盂县,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

4狮子窠(kē):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十公里的山麓,即文殊寺,俗称狮子窝。(www.xing528.com)

【译文】

初六日 狂风怒号,滴水成冰。风停日出,太阳像火球一样从青翠的山林中喷薄而出。沿着山腰往西南行,前行四里,翻越山岭,开始看到南台就在前面。再上去是灯寺,从这里开始,山路渐渐陡峻起来。走十里,登上南台绝顶,顶上有文殊菩萨的舍利塔。北面其他各台环抱耸列,只有东南方、西南方有少许空隙处。正南面,古南台就位于下面,远处盂县的群山如屏障般峙立,并且东端还和龙泉关高峻的峰峦山势相接。顺着南台右侧的道路下去,地势很平坦,可以骑马。沿着西岭往西北行十五里,名金阁岭。又沿着山的左侧往西北下,行五里,来到清凉石。庙宇深幽,环境秀丽,高低错落,美如图画。有一块灵芝形的石头,纵横各有九步,上面可以站四百个人,上面平整但下面收缩,和下面石头相连的部分不多。从西北边穿越栈道沿着石阶往上走,前行十二里,到达马跑泉。马跑泉在路边的山窝中间,石缝只能容下半只马蹄,泉水从石缝中溢出,山窝则平坦宽敞,可以修建寺庙,但马跑寺反而建在泉旁边一里之外。又平缓地下了八里,在狮子窠住宿。

初七日 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1迥绝。复度其右涧之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2甚。又十里,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其西面,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俯而挈3也。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入叩佛龛4,即从台北下,三里,为八功德水。寺北面,左为维摩5阁,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为万佛阁,佛俱金碧旃檀6,罗列辉映,不啻7万尊。前有阁二重,俱三层,其周庐环阁亦三层,中架复道,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从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中台。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行四里,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注释】

1靓(jìnɡ):通“静”。

2欹(qī):倾斜不平。

3挈(qiè):提。

4佛龛(kān):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5维摩:即维摩诘,系梵文音译的略称,意为“净名”或“无垢称”。佛经中说他是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长于辩才。

6旃(zhān)檀:又名檀香、白檀,梵语音译词。

7不啻(chì):不只,不止,不仅。

【译文】

初七日 往西北行十里,过化度桥。一座山峰从中台延伸下来,山峰两边流着淙淙的泉水,景色幽静到了极点。又越过山峰右涧上的桥,沿着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十分倾斜不平。又走十里,登上西台绝顶。阳光辉映下的群峰,一一呈现出美好的姿态和奇异的风貌。西台西面,近处是闭魔岩,远处是雁门关,座座山峰都历历在目,仿佛俯身就可以触摸到。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上全是盘旋横亘的陡崖,层层叠叠地堆砌上去,成为这山中的奇特之处。进寺叩拜佛像后,就顺着西台北面往下走,前行三里,到八功德水。寺院的北面,左边是维摩阁,维摩阁下面耸立着两块石头,维摩阁就架在石头上,维摩阁的柱子长短不一,随石头高低而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竟完全不用柱子。寺院正中是万佛阁,佛像都是檀香木制成的,色彩金碧辉煌,层层排列而互相映衬,不止一万尊。万佛阁前有两排阁楼,都是三层高,庭院四周环绕的房屋楼阁也都是三层的,房屋阁楼之间建有架空的上下层通道,人在空中来来往往。在这艰难险阻的万山之中,要不是神力,又怎能将楼阁建在这里呢!顺着寺院往东北走,前行五里,来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达中台。遥望东台、南台,都在五六十里以外,但南台外围的龙泉关,反而像是离得更近,只有西台、北台,与中台互相连接着。这时风清日丽,两边的山像胡须和眉毛一样分开排列着。我先去中台南面,登上龙翻石。此地乱石有几万块,高高涌起,堆积成峰头,下面是很深的山坞,高悬在中央,独自耸立,传说是文殊菩萨放光显现身影的地方。从中台往北一直下行四里,阴森的崖壁上悬挂着几百丈冰,名“万年冰”。坞中也有人建房居住。天气刚刚冷下来还没几天,五台山中的冰雪竟已到处都是。听说是在七月二十七日下的雪,正是我从京城出发的日子。前行四里,往北登上澡浴池。又往北上十里,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他各台都陡峻,我趁着落日余晖,到寺外眺望四周。等进到寺中,太阳落山且狂风大作。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曰:“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1,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2,惟兹山之北护,峭削层叠,嵯峨3之势,独露一班。此北台历览之概也。此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其中。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余颔之。别而东,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华岩岭。由北坞下十里,始夷。一涧自北,一涧自西,两涧合而群峰凑,深壑中“一壶天”也。循涧东北行二十里,曰野子场。南自白头庵至此,数十里内生天花菜4,出此则绝种矣。由此,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

【注释】

1台湾:即今台怀镇,在五台县城东北处,为游览五台山的中心。

2蓓蕾:花蕾,含苞未放的花儿。此处形容山势不险要。

3嵯峨(cuó é):山势高峻貌。

4天花菜:菌类,又称台山香蘑,简称台蘑。

【译文】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我出来,逐一指着群山说:“北台的下面,东台的西面,中台的正中,南台的北面,有山坞名叫台湾,这是各台环绕排列的大致情况了。这里正东稍北,有座泛着青色特别尖锐的山,那就是恒山了。正西稍南,有一抹云雾相连的地方,那是雁门关了。正南的群山,南台的外面,只有龙泉关独自称雄。一直往北俯视内外两边,群山都如同花蕾一般并不险要,只有这座山从北面护卫着五台,峭拔陡峭,层层叠叠,高峻的山势,唯独在这里露出一斑。这是遍观北台的大概情况了。这里距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途中。如果探访北岳恒山,不如直接沿华岩岭往北下,可以省掉上下四十里的路程。”我点头同意。和石堂告别后往东走,陡直地下了八里,平缓地下了十二里,来到华岩岭。沿北坞往下走十里,才到平路。一道山涧自北边流来,一道山涧自西面流来,两道涧沟合拢后群峰凑集,形成高山深壑中的名胜“一壶天”。沿涧沟往东北行二十里,名野子场。从南边的白头庵一直到这里,数十里以内都长着天花菜,出了此地就绝迹了。从这里开始,两旁的山崖屏障般地排列,鼎足似的耸立,雄壮峻峭,千姿百态,在这样的景观中走了十里。石崖绝壁之中,有层层楼阁突起,那就是悬空寺了,石壁尤其奇异。这是北台外围守卫的山,不从这条路出来,几乎体会不到五台山走向的神奇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