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冠村:传统村落调查结果

金冠村:传统村落调查结果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除夕和春节,村民上庙祭祀谢恩。兴隆庙为村内教育儿孙、孝敬长辈之地。兴隆庙戏台因年久失修,台顶藻井已倒塌,现改为平顶式。1974 年因校舍重建而整体拆除。冠佩朱氏宗祠朱氏宗祠又称朱氏家庙,建于晚清,坐落于外冠佩田畈中,坐南朝北,分正厅、院子、前厅。第二次为清明节,朱氏子孙在庙内祭祖,中午庙内就餐,自备菜蔬,米饭免费。

金冠村:传统村落调查结果

1.金冠牌坊一座

牌坊立于村口,33 省道旁边,为村标志性穿路牌坊,从33 省道通往冠佩的黄冠公路穿坊而过。牌坊为四柱石坊,重檐翘角,高9 米,宽11 米,雕有云纹花鸟图案,2013 年新建,青石料均来自山东,由浙江仙居名匠加工。整个工程建造费用为60 余万元。坊额上书“金冠胜境”四个大字。石柱正反面都书有楹联。

2.匾额三块

邓公庙横匾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朱元树所书“除虎安民”横匾。

黄明烈士故居横匾

宁波专署专员朱之光题写的“永垂不朽”横匾。

刘氏仿古建筑“山水人家”横匾

横匾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山水画实力派画家陈平先生所题,甚为气派。

3.一庵两庙

永福庵

永福庵始建于宋代,位于金岙自然村村口,坐西朝东,背靠群山,面临溪流,北依原金岙金氏宗祠“惇裕堂”。1949 年初,金氏宗祠改为金氏小学校舍,永福庵也随之拆除为学校操场。21 世纪初,为方便周边村民开展佛教文化活动,由村民金建灿先生为主组织重建。庵址选在金岙西山弄,三间木结构平房,占地约300 平方米,正门上方悬挂“永福庵”牌匾,内祀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普贤等九尊菩萨神像,神像为真人大小,均为木雕而成。

永福庵建成以后,善男信女众多,香火旺盛,有固定的几次庙会法事祭祀

邓公庙

位于外冠佩村村口,紧靠金玉亭,坐北朝南,占地582 平方米,原名为大王庙。清康熙十五年(1676),冠佩村山上有虎害,常出来伤人畜。有一邓姓货郎路过冠佩,借宿在此庙,闻知村民闻虎而胆战心惊,就设计击毙老虎。人们为纪念他,把大王庙改名“邓公庙”。每年除夕春节,村民上庙祭祀谢恩。

庙宇前殿为歇山顶,内设戏台,台基横跨在冠佩溪上,中间天井,大殿三开间,明间抬梁式,四柱落地,檐柱内侧刻有抱对:“有声有色悦人心,非真非假醒世眼。”庙门口是一副“浩然正气除暴安良,金冠玉佩当官为民”的对联。正中悬挂光绪二十七年举人朱元树所书“除虎安民”横匾,东次间悬匾详细记述了邓公庙的由来。大殿东西两侧为厢楼,下层为通道。东厢楼两间,三柱五檩,中缝抬梁。西厢楼为一间,穿斗式,四柱五檩,西厢楼和大殿西侧为侧屋,五开间,坐西朝东。

兴隆庙

位于里冠佩村村口,冠佩溪南侧,初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红墙黛瓦,悬山顶式清代建筑。庙朝东北,由山门、大殿、两侧看楼及戏台组成。山门、大殿各五开间,看楼各三开间,均为硬山造。大殿供有天医、关羽、观世音神像。戏台为歇山飞檐,石柱上有楹联,刻有“大丈夫修粉涂脸,贤弟子莫学油腔”对联一副。上下联两石柱上又分别刻有“光绪辛丑年冬,中浣教立”和“信女何门李氏,男孝芳喜助”字样。(www.xing528.com)

兴隆庙为村内教育儿孙、孝敬长辈之地。相传清光绪六年,村内有一贫妇名叫静安,为何卓庆府君之女,夫亡无子,携公婆寄居庙内,垦山种植,供养双亲。静安死后,村民在庙内立碑纪念她的孝道,庙内香火也因此兴盛起来,遂起名兴隆庙。

兴隆庙戏台因年久失修,台顶藻井已倒塌,现改为平顶式。整个兴隆庙的建筑布局和砖木结构基本保持历史原貌,格局完整,雕刻精美,是山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清代庙宇建筑。

4.宗 祠

金冠村原有家族宗祠三座,分别为金岙金氏宗祠惇裕堂、冠佩朱氏宗祠、冠佩何氏宗祠。

金岙金氏宗祠

姚江金氏宗祠,堂号为“惇裕堂”,位于余姚义井巷,始建于清嘉庆庚午年(1810),时金氏各房前往余姚同祭先祖。后金岙支系繁衍甚多,加上离县城路途较远,难以全部出席祭祀活动,因此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动工新建金岙宗祠。整个工程斥资一万余贯(每1000 个铜钱为一贯,每一贯可买大米250 斤,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00 万元左右),历时三年,于1813 年竣工。分祠承总祠之规模,次宗祀之祀期,仍取名为“惇裕堂”。

金岙宗祠坐西朝东五开间,抬梁式,木柱,中间设有戏台,戏台上侧及两侧放祖宗牌位,东为宗祠大门,出大门建有石制栏杆,南北两侧各有二十级石阶,通向行路,此处称为“马鞍埠头”。大殿与大门之间为天井,由1 米左右正方石板砌成。南北各设偏门,南偏门外即金岙旧时永福庵。总占地面积约600 余平方米。

宗祠为祭拜先祖而建,各房族每逢重大节日或某房有重大喜庆活动都在该祠中隆重祭祀,且每次清明扫墓以后再回到宗祠拜先祖。

1949 年初,宗祠改为金氏小学校舍。1974 年因校舍重建而整体拆除。

冠佩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又称朱氏家庙,建于晚清,坐落于外冠佩田畈中,坐南朝北,分正厅、院子、前厅。正厅三间,前厅中为大门,左右各为偏屋。院子采用石板铺设,全部建筑占地面积600 余平方米。

朱氏家庙内正厅两旁存放朱氏各房先祖牌位。

朱氏家庙的祭祀活动分两次。第一次是春节,每年正月初一,庙开正门,由族长端坐正厅中堂上方,朱氏子孙前往拜谒,拜祖宗,敬族长。后有执事房长分发给所有参拜人员每人12 只大饼。第二次为清明节,朱氏子孙在庙内祭祖,中午庙内就餐,自备菜蔬,米饭免费。

1949 年前曾在祠内办过小学堂,后为正式学校。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拆除。

冠佩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名何氏祖堂,在里冠佩、外冠佩中间的路口,原为木结构,前后各三间平房,系清代建筑。前有墙门和木栅栏护栏,占地面积400 平方米。堂内摆放何氏祖先牌位。因何氏家族繁衍较快,原堂内安放牌位的位置捉襟见肘,民国时村民集资在祖堂对面又建新祠,故有何氏老祠堂和何氏新祠堂之称。

何氏新老宗祠于20 世纪80 年代在村庄整治中被整体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