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先贤:宁波传统村落的金冠村

古代先贤:宁波传统村落的金冠村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两谱卷首宗规载,一本堂朱氏历代均有在经济上资助宗室成员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使朱氏子孙能解除后顾之忧,“力图上进”。为此,朱氏历代中进士者12 人,中举人者35 人。十四世朱之屏,“涉笔丹青,寓意于花萼、楼、滚尘图,兼精子昂(赵孟)笔法”。据家谱记载,其后裔有端一、端二、端三三房。

古代先贤:宁波传统村落的金冠村

据两谱卷首宗规载,一本堂朱氏历代均有在经济上资助宗室成员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使朱氏子孙能解除后顾之忧,“力图上进”。为此,朱氏历代中进士者12 人,中举人者35 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共有225 人(其中4 人为征辟),通过封荫做官的有100 余人,在文治武功、科学上也不乏人才。

列入《余姚朱氏民国宗谱·传略》的有111 篇,共108 人,并有12 人载入《余姚县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朱廷碧、朱柳庄、朱龙岩、朱之瑜、朱兰、朱元树等。

在111 篇家传中,有两篇由黄宗羲所撰写,非常珍贵。所写两人是朱氏第十六世孙朱征庵和朱湛侯,都是勤学上进、文质彬彬,又急公好义之人。

经学方面,朱氏一族颇具成就。如十一世朱诚,十五世朱锦,十六世朱尧淳、朱约淳,十七世朱懋功,廿一世朱铭、朱金卿,廿二世朱九畴,廿三世朱□然、朱煦、朱大勋等,学识均精深渊博。他们“邃于经史兼及诸子”,分别著有《读易管窥》《行牍房稿》《四书大观》《尚书正解》《庄列辑注》《急就章补注》《晚香堂集》《使西辕记》《字学集要》《今古纤筹》《君臣当机录》《四书礼经密旨》《四六类函》《千岁考》《余杭偶吟草》等。特别是朱尧淳,“常语之以良知之旨即能反己自证”,黄宗羲称他为“有吉人良士之实”。施邦曜也非常看重其学行,赠以《名教乐地说》。朱九畴更是“日与侪辈研究经史及性理之学,孜孜不倦”。朱大勋“性耿介,读书稽古,尤精金石碑版之学”。

在诗文书画方面,一本堂朱氏更是人才辈出。如官至海宁学正的廿一世朱文治,“著诗二十一卷、文一卷、词一卷”,有《绕竹山房诗钞》刊行。八世朱冏,不但能诗,而且善文,“名盛时,府县交荐,不就征,唯诗文自娱,有《茹美集》梓行于世”,史称朱冏“清风高节比之仲连、子陵;颂其著书立言比之扬雄刘向品格文采大概可见矣。其词绝佳,有晋唐风味”。廿二世朱寿彝,“笔耕三十年……文诗极合时趋,尤工书法”,“由公逆溯之游庠者九代,乡里侈为美谈”,著有《双藤精舍诗稿》。十四世朱之屏,“涉笔丹青,寓意于花萼、楼、滚尘图,兼精子昂(赵孟頫)笔法”。十六世朱泰淳,“尺牍有苏黄风,书法宗二王,晚入苏米,淳逸可爱,园、亭、山、舍意到”。其他还有七世朱德辰,十九世朱浚、朱承勋,皆精于诗文、书法。诗见《姚江诗存》《两浙轩录》。

一本堂朱氏中的十五世朱志仁、十九世朱浚、廿一世朱锴、朱淞澐、八世朱宗鼐、廿二世朱升年等,皆精于医术,乡民赠以“著手成春”匾额。其中朱锴“遐迩来求医者日不暇给,遇戚族邻友及所识穷乏者,概不计赀,活人无算,可谓良医矣”。朱浚“因取神农黄帝书及春秋秦汉以来,下至金宋诸医家习之……疾病颠连者必归先生,先生亦乐应之,每遇奇疾,他医所未喻者,与善药,辄连已”。朱志仁“尤精于外科……求医踵接……有出征受伤兵士就医,敷药裹创,悉心调护,必愈”。

一本堂朱氏不但能文,而且善武。十四世朱启彪、十三世朱澄、廿二世朱镛、廿三世朱朗然等,屡立战功。特别是朱澄,自幼学剑,文武全才,“由京籍而登甲科,腹笥翰墨,迥出恒常,当时称为儒将……建奇勋,位列三司,名传中外,殁于官,送柩者万人”。

一本堂朱氏为官清廉,惠政及民,还非常注重品行、节操。如国子生授顺天府经历十五世朱铣,“其官廨与逆孳魏良卿连,良卿数邀公饮,公谢不往”。魏忠贤生日,其死党府尹刘志选“造锦屏列其所,属姓名,公不肯与,曰:‘铣小官也,曾何足轻重有无而列其名为?’志选恶之。逆贤既诛,志选亦论死。顺天府官凡九人,其八人以逆党去,而公独留”。拜南台御史十世朱缙,“以刚直见推,阅禁兵识其材、力、勇、怯,赏罚明信,士卒属心。出为常德守,至则求其利害废置所宜,日月办治之,张弛称便。在郡六年,政平罚清。……卒于官,百姓立祠祀之”。再如云南大理知府十六世朱雅淳,“减盐额蠲渔课”,而其时“郡胥收粮其斗斛羡余较诸郡尤甚”,朱雅淳发现后,当即“除去,解户欢悦”。当他离任时,“其署中食米犹初至之羡余也”。在他任南康推官时,“用心平恕,平反数大狱,皆人所不敢者”。廿世朱云,从江西瑞州府铜鼓营同知任上离任时,瑞州府士民勒碑颂之,镌有“区区慈爱心,体恤良辛苦”之句。其他还有广西按察使十九世朱尔汉、福建海澄县典史十三世朱尚卿、云南大理府知府十五世朱镁、陕西秦安县令十六世朱约淳、直隶扬州府知府十四世朱宇道、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十五世朱锦、江西延平府通判十五世朱钺、山东济南府齐河县知县十四世朱有光等均有政绩。

在一本堂朱氏宗族中,品行端庄、学有所成的还有很多,比如廿三世朱朗然,“凡天算、舆地、兵法、方技诸术,悉穷其源,而洞其要由,擢江苏候补道,诰授通议大夫。从戎十年,所过城邑数十,秋毫无犯;同营官发贼窖金银累累,未曾一染指。著有《二景馆诗》《古文集》《游山日记》《从戎小志》《医说》《书画题识》各卷。自先秦逮晋唐名刻苋葺甚富,日课临摹至十余万字,四体书并擅精能工……达官贵人函弊乞,皆不应。山林处士之踵求者,虽劣纸,欣然易以佳者而命笔,其风节亦大略可见矣”。

廿二世朱洸,“潜心天文算学,攻苦十余年,穷极哥白尼、刻白尔(开普勒)诸家”。史称,朱洸与自然科学方面出类拔萃的“黄尉亭(黄炳垕)中书早共相切于举世不为之日”,并在有些方面“超迈黄中书”。

1.迁姚始祖朱廷碧

朱廷碧(1019—1077),字美甫,号万四,为朱氏迁姚始祖。《余姚县志》记载:“冠佩里在双雁乡南山,宋熙宁时期朱廷碧官居兵部尚书,致政(退休)来余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

朱廷碧为官清正,品行端正。定居冠佩后,颐养天年、注重家教、文韬武略,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据家谱记载,其后裔有端一、端二、端三三房。其中端一长居冠佩。后二房迁居姚城,并建余姚最大义庄——朱义庄。义庄主要是周济宗亲,建造学校、公田等宗族设施,是早期的慈善事业。

2.朱柳庄

朱柳庄是朱氏家族中最为“忠义”的典范。朱柳庄字君区,系大房七世孙,“少敏特,嗜读书,以英侠自许”。当时堂弟朱承戌抽到去云南金齿卫当兵,他怜惜堂弟的母亲已经年老,承戌又没有兄弟来照顾,就毅然代替承戌去当兵。只身一人,琴书自随,千里赴滇,此等义举,何等高尚!到了云南,看到“南蛮僻壤,人不知书”,就着力讲学教化,使之“人文蔚起”,由于当地官员(黔国公等)的器重,更有老百姓的需要,这一讲就是十几年,还创办会馆。值年高八十岁,想叶落归根,由他的第三个儿子朱宗勤,才十六岁,千里赴云南省亲,代父亲留在云南,柳庄公才回姚,走时,黔国公以诗相送,依依惜别。(www.xing528.com)

3.朱龙岩

朱龙岩是朱氏家族中最为“孝道”的榜样。据《余姚县志·列传》记载:朱宗鼐号龙岩,以孝著方,积雪,父思食笋,龙岩越四十余里,至冠佩山,刨冰雪得之,晚归,手足皲裂。后父患恶疾,龙岩遍求能者治之,不愈;祈之神,又不愈。乃割下自己大腿上肉,入药煎成汤喂父,父未及下咽,两目醒然,曰:吾适见老人馈吾药,果谁为者。疾遂愈。龙岩的事迹在社会上广泛传扬,在家族中更是成为“孝子”的榜样,此后,子孙中的朱孔礼、朱日旭、朱元镇、朱元钟、朱之锜等四十三人都先后效法,以割股疗父(母)疾。

4.探花朱兰

朱兰(1800—1873),字久香,号耐庵,为朱氏一本堂廿二世孙。朱兰是朱氏家族中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最成功的代表,道光九年(1829)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御史、广东乡试正考官、湖北学政、侍讲、太仆寺卿、提督安徽学政、詹事府詹事等职,咸丰元年(1851)升内阁大学士,值日文渊阁,任殿试阅卷大臣。

朱兰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为官清正廉明,办事干练,成为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三朝重臣。他长期负责文衡之职,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在科举是进身之阶的时代,他掌握的权力很大,想从他那里“开后门”的人很多,经常有人用重金来贿赂他,都被他严词拒绝。他从不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他忠于职守,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凡所甄拔均以具有真才实学、国家需要为准绳。由于他一身正气,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受到皇帝器重,也得到人们的赞赏。

朱兰十分重视教育,在任安徽学政时期,经历兵乱后的安徽,满目疮痍,人们连饭也吃不上,哪顾得上教育,各地藏书散失殆尽。朱兰即拿出自己的私俸银两,广购经籍,分发到各学校,还修建考棚、学舍,招募和劝导学生勤奋力学。在朱兰的努力下,安徽四十多个州县的学风再度兴盛。

朱兰在家乡居住期间,自奉极为节俭,但是遇到灾荒,需要救济时,他即毁家纾难,用俸银施贫救弱,对族人乡邻无不周济。还乐于参加家乡书院学校的典祀活动,襄助创建余姚县的考棚等,在家乡有不少善举,口碑极佳。晚年潜心研究学术,以诗文交友,在姚江边建造藏书楼“四明阁”。他还注重家乡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编撰有《余姚文薮》《姚江事迹》等,另有著作《补读室诗文钞》《师友言行录》五卷、《群籍摭闻》十二卷、《日记》十八卷、《孟晋录》四卷、《自订年谱》等。

5.朱元树

朱元树是封建社会朱氏家族最后一个做高官的人。朱元树(1880—1946),字致棻,号敏人,余姚朱氏一本堂二十三世孙。自小勤奋好学,光绪三十年(1904)中第二甲第一百零六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清朝政府选派到日本留学,两年后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回国后被清廷授翰林院编修加五级。民国时,先后担任江苏省武进常熟等地知县。辞官回乡后担任余姚救济院院长,致力于慈善事业。朱元树工书法,善诗文,与宋育德、蓝云屏、钱崇威同为清末名臣,并称为“四翰林”。

朱元树兴趣广泛,博览杂涉。青少年时除学习举业外,还熟读孔子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著作,研习历代碑帖书法,这为他以后作文吟诗、挥洒翰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朱元树喜欢收藏书籍字画,他把自己的藏书之所称为“嫏嬛福地”,并撰有儒学经书的注疏著作,可惜今已失传。进入仕途后,朱元树一方面发奋学习,一方面历练才干。在国家重要的育才、储才之所翰林院,他努力学习朝廷仪制和国家政务。在留学日本期间,他进一步学习日本和西方的法政思想,学习的学科包括经济学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破产法、外交史等,课后还要补习日文。后来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实录馆协修、编书处纂修等职。出任江苏省武进、常熟等地知县后,他把自己的学识应用于政务,清廉为官,公正执法,造福地方,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武进县离任时,他的一只官靴被当地士绅留下,悬挂在县府中的亭子内。在常熟任上,朱元树所审的一件案子被当地百姓传为美谈。据说有一天,该县有叔侄两人前来诉讼,侄子贫苦无靠,但申诉有理,叔叔有财有势,但理屈词穷。眼看官司要输,叔叔暗地里向知县送上白银一千两。朱元树厉言斥责,坚拒不受,秉公判处侄子胜诉。他离任时,百姓恋恋不舍,特意向他赠送了“为民执事”“为民公断”两块匾额,并悬挂在朱元树余姚的故宅翰林房大墙门内。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获悉族祖朱舜水的事迹后,两次专程到常陆太田市瑞龙山朱舜水墓地拜谒,经源袭侯同意,摄下了朱舜水墓和雕像的照片,又收集朱舜水在日本的事迹,并传回国内。他自述道:“光绪丙午,树留学日本,谒公墓瑞龙山,山为水户侯源氏所世守,非士族不得入。树以公裔得特遇,遂谒公墓,并瞻公生前雕像,欲摄影,因未与源氏商,守者尼之。次年,获请于源袭侯,于是再谒公墓、像,摄影以归。今国内所流传者,皆此像也。”现在国内所见朱舜水像,都是以他所摄的照片《十四世祖舜水公真像》为蓝本的。民国二年(1913),日本学者水野晓梅来到余姚考察朱舜水遗迹,朱元树一路陪同,并在朱舜水公祠前植樱合影。

辞官回家后,朱元树从事社会和家族的公益事业。民国十八年(1929),余姚创设救济院,朱元树任院长。救济院设育婴、施医、贷款等部门,收养贫苦和被遗弃的婴孩,治疗贫民疾病,辅助卫生防疫,为贫民提供贷款,有保姆管理穷苦婴孩的生活,有慈母堂开展文化教育,每周一、三、五开展义诊,免费向社会施送暑药、施种牛痘。1928—1932 年,余姚县立学宫小学兴建,朱元树是校舍建筑委员会十九人之一。1934 年,余姚成立公款公产管理委员会,朱元树为委员。朱元树与当时思想进步、爱好文学书法的县长林泽(林泽兼任公款公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志趣相投,相处融洽,由此余姚的慈善事业得到了广泛开展,社会公产得到了卓有成效的管理。1941 年,余姚沦陷,作为曾经留学日本的知名人士,朱元树为防日本侵略者的纠缠,离开余姚寓居上海。1943 年,朱元树被国民党余姚流亡政府推举为“余姚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朱元树乐善好施,据说宅第翰林房内有一口大井,每遇大旱,他就向市民开放,街坊邻居前来提水者络绎不绝。朱元树对朱氏义庄的工作也积极参与,在养济贫困、赈灾救助等方面多有贡献,特别是义庄内的办学,他在延师教学等方面出力不少。

1931 年,朱元树主修《余姚朱氏宗谱》。他参照明万历朱宇道首修宗谱以来的六次修谱体例,把全书分为二十卷和卷首一卷。其中卷首为序、宗规、奏稿;卷一至十四为世系;卷十五至十八为仕宦科第名录、诰敕、家传、行状、墓志、碑记;卷十九、二十为祠产等,新增学系部分。遵照“不紊传信,不传疑,间有阙而不传者,夫亦日从所信耳”“定其所知,而不妄援于无据;详其所至,而不轻遗于既踵”“悖故必众议佥同而后行”的编纂原则,对朱氏家族迁居余姚后的八百年发展繁衍历史做了详而不繁、信而有征的介绍,正如其所谓的“事实渐考而渐确,体例愈久而愈精”“历年八百,传世二十七,合族数千人,世序尊卑厘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介绍该谱,称“其奏稿、祠产诸目,存有丰富的经济史资料”。

朱元树一生醉心书法艺术。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虚岁二十二岁的他就文名彰显,被委以题写先祖故地冠佩邓公庙匾额的重任。朱元树为人谦和淡泊,如有人求书,无论楹联还是碑志,无论知友还是转托,总是乐意相赠,而不愿收受钱财,于是求书者往往以送火腿相谢,所以故宅的梁上总是挂满了火腿。在寓居上海的抗战期间,朱元树与上海本土及寓居上海的书画家合作,创作了多幅书画作品,现在拍卖公司所拍卖的朱元树作品大多是此时创作。合作者中有龚心钊、蓝云屏、宋育德、张元济、钱崇威、高振霄、黄子羲、蔡铣、齐耀琳、曹典初、孙智敏、程宗伊、张启后、李芳园、王道、樊浩霖、叶曼叔、胡也佛等知名书画家,人数达数十人之多。朱元树书法综习百家,自汉隶、二王、唐楷以至宋明诸家,无不研摹,尤其以行书最为精良。现存作品书体丰富,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有的本身就是摹品,如《行草临孙过庭书谱》《隶书临汉碑成扇》等。而更多的是融会诸家诸体,自成面目。朱元树善用浓墨,注重书法的抒情性,往往因人就势,情色淋漓。其造诣最深的行书作品,则以平正为体,又加以侧倚,用笔一反“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传统,而学苏东坡崇尚萧散的肥腴之风,并融入元明书家的意态,往往下笔凝重,顿挫蓄势,撇捺弧曲,结体高阔,肥中间瘦,既淳古遒劲,又潇洒美妍。这些作品有的是常用联语,有的是集他人文词,但总是与受赠人的胸襟理想结合起来,如出自家机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