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金冠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金冠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冠村村民纯真朴实,民俗丰富多彩,有不少地方特色,千百年来延续至今。年三十夜(除夕)敬拜天地菩萨及祖宗。女婿要在端午节前几天送好“节头”(礼品)。立夏还有吃茶叶蛋、尝三鲜、称体重的习俗。中元节(七月半)习俗每逢农历七月半,每家每户都要举办一次祭祀活动。

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金冠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金冠村村民纯真朴实,民俗丰富多彩,有不少地方特色,千百年来延续至今。

1.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人们心情舒畅,走亲访友,置酒办宴,忙得不亦乐乎。

走亲访友有基本的顺序。先拜望外祖父母、舅舅、舅妈,若带了小孩,长辈还得分送红包,称“拜岁钱”;然后再去岳父母家;朋友、同学、知交放在第三位。

置酒办宴一般都兴亲友之间统一安排,轮流宴请,这样的活动一般需七八天。

春节第一天还有很多讲究。如初一早餐必定吃红豆年糕,寓意开门红、年年高;一整天吃饭不喝汤,据说正月初一汤拌饭,以后出门必带伞;打扫卫生,早上得把垃圾往屋里扫,垃圾和废水待初一傍晚才能清理,避免把好运气和家里的财气扫出去。

20 世纪60 年代前,农村还兴向烈军属拜年。每年正月初一,党团员、村干部、民兵、青年由村支书带队,先去烈士家,后去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家拜年,敲锣打鼓,甚为热闹。

春节祭祀每家必举办,一般分两步进行。

年三十夜(除夕)敬拜天地菩萨祖宗。先后两桌,第一桌请菩萨,三茶六酒(请菩萨时还要摆上肉、鸡、鱼,以及香烛、经卷、佛事、太保等纸钱敬之)。第二桌请祖宗,九盅酒,加米饭,有丰盛的菜肴十二盆,俗称十二围千。第二天即初一上午,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程序再进行一次,俗称“正月饭”。这样就完成了春节祭祀。这种习惯不论家庭贫富,人员多少,每户必做,延续至今。

清明祭扫习俗

清明祭扫分室内室外先后举行,室外即去祖宗坟头扫墓上坟,基本不用菜肴,仅用香烛、鞭炮。上坟时必须先向土地菩萨敬拜,烧土地经,因为上坟必定要加泥除草,不敬土地菩萨就会不太平。室内办清明饭,因为上坟时已通知祖宗回家吃饭,所以清明饭比较讲究,还得供上艾青馒头、艾青饺之类的应节食品。

新媳妇清明祭祖。以前,嫁到金岙做新媳妇的,过第一个清明节都须参加祭祖活动,清明前后的两三天内,新媳妇在其丈夫和其他家人的陪同下,去“对面山”金岙金氏祖坟地祭拜金氏先祖,供上荤素菜肴,点燃香火纸烛,夫妇叩拜,以示后代的孝道。此风俗一直延续到20 世纪50 年代初。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极少,绝大部分不做供品祭拜,但家家户户必须做好五件事。

①每家的大门上(基本上是屋内所有门框上)都得插上桃树枝(带叶),作为辟邪之物,并插上菖蒲和艾青枝(一种野生植物,有艾香),能驱蚊蝇。

②煮茶叶蛋和包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③小孩要穿虎头鞋,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手臂套五彩线,意为祛邪避毒。

④中饭比较讲究,要求吃“五黄六白”,五黄为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黄豆(或咸蛋黄)。六白为白菜茭白豆腐、豆芽菜、白切肉、白条鱼。

⑤傍晚洒扫庭院,把垃圾和豆荚、柴草堆在一起烧掉,叫作“闷烟堆”,并在屋角旮旯,喷洒雄黄酒,减少蚊蛇出没。

另外,家有已出嫁或未婚但婚姻关系已确定的女儿,端午节也是个重要的节点。女婿要在端午节前几天送好“节头”(礼品)。礼品主要是烟酒鱼肉、营养品、精细糕点等,最少4 种,多则12 种。而女方家也要把部分礼品退还,俗称“还篮”。

立夏吃健脚笋习俗

金冠村有一句谚语,“立夏笋头齐”,意思是一到立夏时节,山上的各种竹笋都长出来了。金冠村村民素来有吃健脚笋的习惯。开始时,这种活动很讲究,立夏那天,必须选新鲜的野山笋两支,整支煮熟,不用刀切直接食用。现在有的年轻人认为这样吃口味太单调,且味道并不鲜美,就改为用笋做成各种佳肴。

立夏吃健脚笋的习俗至今还保留,其寓意是吃了健脚笋,脚健骨壮,以后有更多体力参加劳动生产。

立夏还有吃茶叶蛋、尝三鲜樱桃青梅、健脚笋)、称体重(谓立夏称体重,人不会疰夏)的习俗。立夏还忌小孩出门槛,意为立夏后天气炎热,出门槛易被蛇咬。

立夏前,娘家要为出嫁的女儿送“望夏”物品,有伞、扇、夏衣、蚊帐、床席、枕席等。

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每逢农历七月半(也可提前两三天),每家每户都要举办一次祭祀活动。这次活动分上午和傍晚两次进行。上午在家里中堂敬祖宗,供上菜肴十二道和酒饭,点上香烛,告诉所有已亡的亲人前来赴宴,临走烧上佛经。晚上一次在傍晚五点左右,在室外露天摆上供桌,祭拜的对象有两类:一是“地主太太”,即本人现住宅的这块宅地基的原主人,另一类是已亡的但身后无子嗣的游魂野鬼,无名无姓的外地鬼魂。有的人家到黄昏时用米筛摆上供品到村口或桥头供祀,称作“七月半羹饭”,目的是祈求太平。此时若正逢有人路过,过路人必须取少量祭品食之,可免今后晦气上身。

2.民间信仰

灶 神

按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为灶神上天向玉帝汇报之日,当天的祭祀称为“送灶神”。在厨房灶墙上的灶神神像前摆上糖茶两盅,多种素菜合成一盆,另必备甜汤团一盆供祭祀。汤团又甜又糯,意为请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平安。祭祀完毕烧上太保若干,然后烧掉灶神像,以示送走灶神。当年十二月廿九日或三十日(除夕)为灶神回来之日,祭祀称“迎灶神”,用同样的礼节、供品,并贴上新的灶神像。

车 神

过去农村中大户人家有风车、水车、双轮车等大型器具,每年都要请车神菩萨,认为有神灵保护才能使用安全。此习俗在20 世纪50 年代农村合作化运动后消逝。

改革开放后,金冠村不少农户添置了摩托车、轿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为祈求车辆出行安全,每年春节过后的七天内,车主会进行一次车神祭祀活动,地点一般在车棚或自家门前停车处。祭祀仪式是在车辆前供上茶酒菜肴(两荤三素一饭),车主特别是驾驶员必须到场亲自叩拜祈祷,以求车神保佑车辆平安,最后烧上纸钱、车船经卷以谢神。

床 神

床神俗称床公床婆,一般均为小孩满月、新屋搬迁、婚房安床等重大喜日时,在床上供上茶酒各两盅、菜肴若干,点上香烛,相关人士跪拜,然后烧上经卷。意为保佑家庭平安、睡眠安稳。

财 神

每年的正月初五是请财神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想生活得好一点,盼望能把财神请进门来,都争先恐后,认为越早越好,所以有的人家一到正月初四半夜即初五子时,就开始请财神。届时大开正门,供桌上放上丰盛菜肴,主人手持香烛,到大门外向天叩拜,然后进屋插香点烛,大放鞭炮,以示对财神的敬仰和期盼。

求雨求太平

1949 年以前,村民为求风调雨顺和村庄平安,每年举办一次十八件头求雨求太平活动。

村里选派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男丁数十人(周边村民可自愿参加),前面彩旗锣鼓唢呐开道,后由四男丁抬上原左溪庙内老相公菩萨(又叫宋老相公)塑像,其后又有十八名男丁手擎十八件头,其余男丁执彩旗随后,从金岙出发,浩浩荡荡,途经冠佩、茭湖、南黄、上王。每到一地,鞭炮齐鸣。后从上王按原路返回,来回三十余里,时间整整一天,风雨无阻。

所谓十八件头,为金岙村特有,由村民集资筹办,有人头、人面模型,各种古代兵器的仿制品,用白铁皮制成,红漆木棍支撑。游行时由十八位男丁擎在手上,气势非凡。

此民俗活动随着破封建活动而终止。

请田公田婆

为求有好收成,农民就去请田公田婆保佑,因此有了这个习俗。

请田公田婆一般在芒种前后,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晚上,吃好晚饭,主人就手托红盘,去自己的田头(或是租种的田头)。红盘上一般有三炷香、一对小红烛、三牲(即一只鹅,一块两斤的猪肉,一条半斤左右重的鲜活鲤鱼)、一盆素菜(内盛五种蔬菜豆制品)、两碗饭(盛得越满越好)、两盅老酒。家里穷买不起三牲的,就用一只鸭蛋、一小块肉、一条小鱼来代替。

来到田头,在东南角地上放平红盘,点上三炷清香、两支小红烛,主人对田块下跪,口中默念:田公田婆,请倷(你们)多多保佑,现在阿拉(我)敬奉倷,请倷来吃来拿,保佑阿拉脚轻手健,全家老少平平安安,无病无痛,田稻丰收等等好话。

祭拜后,将鱼放生,香烛任其燃尽,其余供品仍带回家。

小孩满月

此习俗由来已久,至今尚存。

小孩满月那天:

①向邻舍、亲友分麦果、烧饼。烧饼是甜的,从街上买来。麦果须自做,春天用艾青,平时用石灰浸过的麻叶和米粉搓成,中夹赤豆馅子,一般由外婆家送来,不够的话,男方再做点。

②上午七八点钟请菩萨,有天地菩萨、寿星菩萨、太平菩萨,在堂前摆放一张八仙桌,桌缝要横的,与香烛摆放的方向一致。桌上放三茶六酒、两碗饭、三牲(三牲由外婆家送来,一般为雄鸡、猪肉、鲤鱼)、五素菜(蔬菜、豆制品等),点上两支烛和三炷香。由外公或外婆抱着孩子拜几下,并祈祷菩萨保佑孩子聪明健康、长命百岁。随后焚烧些经卷(寿生经等),再拜几下,仪式结束。

③请过菩萨后,撤下菜肴,剃头师傅(过去由堕民嫂充当)上场。小孩由外公抱着到堂前剃头,式样有和尚头(剃光的)、桃子头(右半边留一点)、长寿头(头顶中央囟门留一点)、木梳头(两边都留一点)、鸭屁股(脑后留一点)。

④剃好头后,由外公或外婆撑着伞,抱着孩子到外面兜一圈,要过一座桥,表示小孩已走过三关码头,今后胆子大。

⑤从外面回来后,把小孩放入畚斗内,放入灶角落,表示财气会进来。这时,多数孩子会睡熟,等睡醒后由大人抱着向灶君菩萨拜几下,祈祷几句。

⑥中午办剃头酒,俗称“吃糖饭”。根据家庭条件,有素糖饭和荤糖饭两种。不管荤、素,桌子中间一定要放碗糖拌饭,故叫“吃糖饭”。(www.xing528.com)

入宅安宅

民间对宅第的吉凶很讲究,住宅吉祥,可得百事顺畅。若宅运亨通,又能行善积德,贫可致富,贱能变贵;若宅运凶险,又行为不轨,悖天逆人,则富可转贫,贵亦招灾。这是必然相连之理。不知此俗始于何时,至今仍在流传。

①选择吉日,吉时入宅(事先要请算命先生根据家主生肖排算过)。

②搬家时,新宅要移出之物最好由他人经手,搬进新宅之物最好亲自动手。搬进新宅时全家不可空手进入宅内。

③家主手捧家神或祖先牌位先行(或持香火),后面紧接家人,每人都必须手持金银财物,如此依序入宅。

④入宅时间应在早上、中午或日落之前,避免晚间入宅。

⑤入宅时先安家神或祖先牌位,后安家具

⑥乔迁之后,无论居住短期或长久,为求平安、富贵,应举行一次家神拜祭,在家中燃放鞭炮一小串即可。

⑦如入宅当日无安床吉时,可先将床临时安放,等安床吉时再重新摆放。

⑧家中有孕妇时最好不要搬家,万一非搬不可,宜购一全新扫帚,由孕妇将全部家具掸扫一下再搬,才不犯胎神。

⑨帮忙搬家的人,最好没有属虎的,其余不论。

⑩搬家结束后,如果家主认为原先旧宅风水财运还不错,夫妻二人可在当天傍晚拿扫帚、畚斗去旧宅,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象征性地扫一些灰尘或垃圾,然后拿到新宅里,表示把风水、财运也搬来了。如果认为旧宅不吉利,这项仪式就省略了。

3.人生礼仪

婚 俗

婚姻礼俗大致有两个重大仪式。当男女双方确立关系以后,男家需办一次“相相(看)饭”宴席,男方所有亲属到场,女方一般由父母、兄弟等至亲赴宴。宴席后男方父母必须给女方见面礼(红包,钱多少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和金银饰品等礼物。两三天后,女方需办一次宴席,请准新郎(由1—2 人陪同)赴宴,农村叫作“接头埭(次)”。同样,女方父母应给女婿一定的礼物(如项链、戒指等)。这个仪式表示双方已经结姻。

从此时开始,准女婿在每年的端午、重阳、年底要为准岳父母送上节日礼物。结婚前,男方一般要送给女方彩礼,过去以谷计算,一般为300 斤左右,后改为现金,200 元到800 元不等。

第二个重大仪式为婚礼。过去结婚一般为四五天,第一天取嫁妆,女方挑来、抬来的所有陪嫁物品在男方正堂摆上两三个小时,让所有人都来参观。第二天为结婚正日,以往的习俗是女方办中午酒,中午酒后新郎把新娘接到男方,然后舅兄弟(女方的兄弟)也到达,男方办夜酒。第二天为新夫妇回门,女方接新夫妻回娘家,同样女方另有酒席款待。新婚第四天(或第五天),女方父母兄弟长辈再到男方家,称为“满月”,男方仍酒席招待。近年来,回门、满月等礼俗仍在延续,只不过结婚当天,男女双方的酒席大多在同一时间地点合办。

婚宴礼仪中,男方招待新娘的兄弟(含堂表兄弟)的酒席另有讲究,摆在另一间屋,不与新娘同一屋。若娶的是梁弄、上虞方向的姑娘,这方面礼节更显复杂,因为不仅女方兄弟前来,而且长辈、晚辈都得请到,男方酒席摆设必须做到每一代一个堂屋。假如女方有四代亲人同来,就得有四个厅堂分别摆上酒席。

古称“树大分杈,男大分家”,新郎若有兄弟,到一定时候兄弟必定分家立业,这时女方父母还必须为已分家的女儿女婿家送上一套厨房用具,如碗、碟、盆、盅、筷等。

姑娘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季前,女方父母为表关心女儿女婿,往往要送上一套新衣(衣、鞋、伞、扇等),俗称“送夏衣”。

祝 寿

金冠村的祝寿活动比较简单,俗称“办生日饭”。从孩子周岁开始,以后每十年办一次,以农历生日为准。一般一周岁、十岁、二十岁由父母为其办理,三十岁开始,年轻人已自立,父母就不再包办。五十岁称年已半百,六十岁称已过花甲,八十岁认为以后日子不多了,所以这三个生日是必办的。

生日那天,亲朋好友满堂,送上祝寿红包(礼金),主人办几桌丰盛酒席。老年人生日,厅堂还悬挂“寿”字匾或寿星图画。届时,晚辈向老人跪拜敬礼。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也会给全村群众放一场露天电影或请民间剧团演三五天社戏以示庆祝。若演戏,那么剧团演员代表和乐队在第一场戏开场前要敲锣打鼓前往寿星家表示祝贺。

分 娩

分娩,添丁加女,一家欢天喜地。当婴儿呱呱落地,主人就会煮面条分别送给邻居,邻居会回赠一些食品,如鸡蛋、糕点等,表示感谢和祝贺。

婴儿刚一出生,其祖父(或祖母或父亲)会去溪中打水,用平常用的水桶到溪边把水打上来(不论水桶内水有多少,只能打一次),拿回家中。这样做的寓意是孩子长大以后水性会很好,钓鱼会满载而归。

婴儿三关

吃头口奶 婴儿出生,母乳喂养,而第一口奶水却有讲究。家人一般选村里体健而且福气又好的青年妇女(同样有吃奶孩子的),让自己的婴儿第一口奶吃她的,叫吃头口奶。事后产妇之家还需拿些食品之类以示感谢,条件好的还送红包。

走头桥 孩子满月那天,拜过天地、祖宗,由婴儿的祖母(或外祖母,或姑姑、姨妈)抱着去走头桥,过桥时,祖母口喊“走桥咯”,还得让孩子拜谢桥神菩萨。

斩绷脚索 孩子周岁左右,开始学走路,这时父母长辈必须用刀(一般用菜刀)在孩子双腿之间的地面上斩上一刀,表示阻碍孩子走路的“绷脚索”已斩断,孩子就会很快学会走路。

剃头、戒厌

新生儿满月之日需剃头(理发)、办满月酒(俗称剃头酒),亲朋好友祝贺,外祖父母还需为婴儿送上金器玉器等。

届时祭祀活动仪式分两个层次。先祭拜天地菩萨、寿星菩萨、太平菩萨、送子娘娘,后祭拜祖宗,两次供桌上菜肴丰盛,香烛、佛经、鞭炮,一应礼仪齐全。祭祀结束后由外公抱着婴儿叫剃头师傅剃头(有的只在头发上象征性地剪上几刀)。这个仪式结束后就抱着新生儿走头桥。

第二层次是戒厌。戒厌一般在新生儿出生的第七天进行,同样备上供品和菜肴(没有剃头那般丰盛和复杂)。现在大部分是与满月同时进行,有一句民谣:“剃头戒厌,一作二便。”

戒厌的目的是期盼孩子长大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专心致志,不会因厌倦而放弃。

丧 葬

丧葬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将死者遗体移到厅堂,确定应通知的亲属,然后派报信人前往。报信人需随身携带雨伞,到目的地以后告知对方。对方必须请报信人吃一些点心,哪怕一碗茶水也行。报信人踏出大门,对方就得摔破一个碗碟,并哭上几声,然后再赴丧事。第二天下午三四点,为遗体穿衣和入殓(装入棺材),晚上请5—7 位道士做法事,请五位叫“黄昆”,请七位叫“道场”。第三天清晨把棺材移至大路旁,供桌上摆上供品,摆好花圈,待预定的时辰一到,棺木起运,由子孙手捧亡者遗像和牌位,道士和乐队吹打,众亲友护送到坟墓安葬。然后依次做七个“七”(每七天为一个“七”),七七也称“断七”。其中五七是非常隆重的,亲属须在白天都到齐,晚上继续做法事,这次法事必须为道士七人。

殡葬改革以后,早年已修好坟墓的可把骨灰葬于墓内,而现在大部分人都选择将骨灰安放至公墓。不过在出殡火化时,仍遵守两条习俗:一是凡殡葬车通过桥梁时,亡者子孙先跪在桥头,车内陪同人员口喊“××(××指对亡者的称呼)过桥啰”。二是殡葬车行驶时,途中需抛一些纸折元宝,以示付过路费,还需抛掉一双布鞋(这个习俗的寓意是什么,现在已很难说得清楚)。

点油灯

点油灯习俗延续几百年,至今仍盛行。传说点过油灯的人,亡故后在阴间的居住场所仍灯火通明。

油灯分为活油灯、死油灯两类。为尚健在的老人(一般五十岁以后)点的灯称为活油灯,为已亡故的人(不论亡时年纪大小)点的油灯称为“死油灯”。

点油灯时有油灯架子、菜油和捻线(棉线),若为双亲点活油灯,必须同时点燃两副架子中的油灯(每一油灯架有49 只灯盏),再邀请十三位老太太诵念油灯经卷,所念经卷和灯笼都得保存,待亡故时烧掉。

点燃亡人油灯的程序和形式与上面一样,所不同的是为亡亲点的油灯必须是在晚上进行(需一整个晚上),点好后的经卷和油灯随即烧毁送赠亡灵。

六十六岁吃六十六块肉

所谓“六十六块”,即长辈(父母)到六十六岁时,其女儿(若单生儿子的,儿子代女)需煮熟六十六块猪肉赠给父亲(或母亲)品尝,一般在六十六岁的头一年(即65 岁)就送。

六十六块熟猪肉加一碗米饭,另必备两条龙头鲓(龙头鲓暗示龙头拐杖),女儿到了娘家以后还得从窗口递入。这是一种古代常用的表达孝道的方式,这个习俗至今还很盛行。

建 房

金冠村村民千百年来用卵石、块石、木料建造自己的家园,在建房过程中,长期以来遵循着几项必不可少的民间习俗。

①地宅选择。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方位、拣日子(开土、立柱、上梁、做大门,都要分别拣吉日吉时)。

②开土。在选定的动土日子,主人一般在清晨五点左右到宅基地里祭祀土地菩萨,虔诚地祷告:我要在这里建新屋了。摆上香烛、纸钱。祭祀时按风水先生或算命先生要求,相关生肖属相者避讳。祭祀完毕,在建房的动土范围内开掘一圈。户主在前面撒米(用青壳鸭蛋拌过的米,因青代表长青,“鸭”谐音“压”,表示地基能受压),另一帮工用锄头做开动状,并口里说:“开土!开土!”

③定磉。旧时房子有磉墩,在磉墩上立柱子,这道工序较细致,关系到房子的布局,因地基有长短阔窄不同,定磉就有七桁四磉或七桁五磉不同类型。

④立柱。由户主的长辈与其亲家长辈抱柱脚,柱脚底下填上银钿、铜板或铜钿,有的填上长子媳妇的上轿鞋(绣花鞋),立柱前先点三炷香,并用老酒浇一下磉墩。

⑤上梁。立柱、上梁要严格按选定的时间开工,如遇下雨须延期等特殊情况,也要象征性地上梁(如在墙上两头叠几块砖,把梁搁在砖上即可)。上梁后有的在堂前墙壁上挂麻袋,袋里有辟邪物品,有的挂蓑衣(象征龙袍)。这一天,栋梁两侧泥工在左,木匠在右,下有土工协助来上好栋梁。泥、木工说上一堆吉利的话,主人送上红包。然后泥、木工抛下大馒头,俗称上梁馒头。先抛给主人,然后抛给土工和周围亲友。上梁后,梁正中挂上彩绸横幅,上书“紫气东来”等吉利词语,旁边挂上香袋,内装银梯(约五厘米长)、银钉。银梯寓意为步步高升,银钉寓意人丁兴旺。墙上张贴对联。上梁这天亲家挑幢篮担,备摇钱树,树上贴“立柱正逢黄道日,上梁喜遇紫微星”对联。主人家晚上办上梁酒,热闹非凡。

⑥做大门。做大门也有日子(也要拣吉日吉时),要杀一只老公鸡,意为木匠做的大门转动起来要有声响,体现这个家庭的阳刚之气。

⑦乔迁(俗称进新屋)。时间也是由风水先生或算命先生早定下的。那一天,主人要安排祭祀用酒席一桌(新屋内)。先去原居住的老屋接回祖宗,点上香,告诉祖宗今日迁入新房,然后用木梯子,上面放上装有炭火的火盆,两人前后抬进新屋,在祭祀桌上让祖宗用餐。中午或晚上,主人在新居置办宴席,亲属、朋友前来庆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