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四运动至北伐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五四运动至北伐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1919年我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迅速传入中国,中国民主革命斗争进入新阶段,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篇章。五四时期的新音乐文化的初建,标志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五四运动之后,他又及时地提出“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而更重要的是,赵元任的音乐创作鲜明地体现了“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

五四运动至北伐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1919年我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迅速传入中国,中国民主革命斗争进入新阶段,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历史也揭开了新篇章。本时期的新音乐文化,在学堂乐歌运动的基础上继续受到西洋音乐文化的启发,并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向前发展。五四时期的新音乐文化的初建,标志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

(一)新音乐社团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初创

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式音乐社团、上海中华美育会、北京国乐改进社等乐团。这些新型音乐社团受到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影响和感召,在共同的美育宗旨下,新音乐的开拓者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希望以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在“学堂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亦于此时迅速展开。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专的设置较有代表性,它们是中国人自办的,体制与规模也较完备。尤其是上海国立音专,以其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而成为近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一个标志,它反映出中国音乐教育开始走向专业化,开始有目的地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从而使新音乐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王光祈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者,他是我国最早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方法,对民族音乐历史材料,特别是对我国历代乐律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广泛对照比较东西方音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的音乐学家。

王光祈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东西乐制之研究》《欧洲音乐进化论》等著述中。他十分重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从而肯定了音乐来源于人类生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认真探索的理论家。他的音乐理论从民主爱国主义思想出发,基本上沿袭了中国古代优秀音乐美学思想传统,并运用了一些科学方法,有些理论时至今日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最早将“美育主义”作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明确提出体、智、德、美四育并举思想的是蔡元培。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美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并亲自授课,把美育思想贯彻到大学教育中。五四运动之后,他又及时地提出“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1922年,他撰写《美育实施的方法》,充分利用其社会地位和影响,使其美育理论、计划和方案得以实现。《以美育代宗教说》是蔡元培论述美育思想极其重要的一篇文章,在传播西方美学思想上具有启蒙价值。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史上在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人。(www.xing528.com)

(三)新兴音乐文化的发展

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条件,音乐家们在接受新思潮、新理论的基础上探求新的创作体裁与方法,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歌曲、器乐曲和论著。

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始者萧友梅是近代第一个全面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事业家。作为作曲家,萧友梅为普通音乐教育创作的艺术歌曲是其歌曲创作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其声乐作品完全改变了学堂乐歌式的“选曲填词”方式,具有开创意义。其器乐方面的开拓之作也不少:《D大调弦乐四重奏》、管弦乐曲《哀悼引》分别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和第一部管弦乐曲;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和大提琴曲《秋思》等是我国近代最初的一批室内乐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赵元任是19世纪20年代最早投入新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威望的语言学家,作曲、唱歌是赵元任的业余爱好。他将语言学的研究心得及时灵活地用于音乐创作。他的业余音乐水平高于当时一般的专业音乐家,尤其是合唱曲的写作。他的合唱曲《海韵》(徐志摩词)即使以现代标准来衡量,仍然是一首合唱精品。而更重要的是,赵元任的音乐创作鲜明地体现了“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赵元任创作了1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歌曲占绝大多数。其代表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等。赵元任创作歌曲最重要的特点是他对“中国派”音乐语言的探索和实践。他从五声音阶的乐调、“中国派”的和声及中国化的“调性感情”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着手,以西洋作曲技法的多声与多调性思维探索中国歌曲的创作。赵元任是以西洋理论探索中国歌曲创作的第一人,这在当时是必须有相当胆识的。他以熟练细腻的作曲技巧,塑造和表达特定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情。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借鉴中西古典叙事歌曲,将独唱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和混声合唱曲《海韵》的多段歌调,处理成有丰富“调性感情”的多段连缀结构的通谱歌曲,很好地解决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形象表达与基本主题形象之间的对比和统一。

同时期的刘天华,生于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是国乐一代宗师,是一位“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他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使二胡从音乐到演奏上都增强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此刘天华被视为“近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他共创作《苦闷之讴》(1926年)、《悲歌》(1927年)、《闲居吟》(1928年)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年)等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3首,民族器乐合奏曲2首。刘天华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教学,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为民族器乐特别是二胡登上音乐独奏舞台争得了一席地位,成为可以和萧友梅齐名的中国现代专业高等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