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解读量子力学、哥德尔和体验主义

中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解读量子力学、哥德尔和体验主义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把目光转到杜威的体验主义上来的时候,会发现量子力学所描述的世界观与杜威的主张有内在的一致。但我们看到杜威的思想是由体验主义的实施验证了的,有众多案例,而量子力学所提供的佐证为体验主义精神提供了物理世界的基础或至少是对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互动,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之间互动,生命体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互动,体验主义关注融入环境的生命体以及被它改造的环境。

中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解读量子力学、哥德尔和体验主义

当我们把目光转到杜威的体验主义上来的时候,会发现量子力学所描述的世界观与杜威的主张有内在的一致。观测与被观测,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阴与阳,生与死,内与外,在经典的哲学体系里,我们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往往设定了二元论的背景。从柏拉图开始,许多不同类型的传统哲学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运用这一方法。我们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现了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在奥古斯丁那里发现了上帝之城与人类之城的二元论,在笛卡儿那里发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二元论,在康德那里则发现了现象和本体的二元论。二元论的一项总是指向永恒不变的存在,说它是真正知识的源泉和对象,只能通过哲学的系统原理所把握。而剩下的一项总是表示“相对实在的日常经验世界”,“不完美的、日益腐朽的世界”,而习惯上这恰恰是科学所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架构下,通过主体的思维来确定客体的界限及其相互关系,但客体存在本身的意义则常常被遗忘;主体的思维也规划了客体仅具有属于人或为人所用的意义和价值,人把世界价值化、工具化,同时也顺便把人本身价值化、工具化。所以这个架构中的人和自然相互对立,甚至人与自己创造的工具也对立起来。无论有意或者是无意,这样都引出了这样那样的灭世论或末世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定胜天”,世界陷入了没有灵性的黑暗之中,这样的论点对于神秘论特别有意义,它增加了神秘论存在的依据,而成为牟利者的工具。

体验主义的非定性思维消除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用实验的、测量的观点看世界,从根本上区别于“客观的真实”所决定的外在经验,这一点与量子的对客观的否定不谋而合。如果依从量子力学而改造我们对知识论认识论的理解,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具有不同本质的世界。其中体验的对象不再是在人之外、与人对立、为人所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是人本身的存在经验,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与人不可分割的,这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我们把它叫作“体验”(Experience,早年关于这个词翻译为经验主义,现在看来不那么准确)。

从量子的经验和认知而言,传统认识论所描述的旁观者也是一种虚构。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认识论在孤立的“内部”认知者和被认知的“外部”世界之间确立的形而上学的二元论。认知者和被认知的对象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世界,认知者并不是一个旁观的实在的可怕的局外人,而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一种生物。因此,认知者不是被动的感觉接受者,他在本质上是一个有机体,通过与环境做交流而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放弃任何通过将知识与生物维持生命的行为相分离而产生的“独立自主知识”的认识论。进一步说,“客观”否认了作为认知过程中具体的、实在的“对象”的意义。如果我们接受杜威的“体验主义”的描述,这同样是受量子力学的思想的启示,我们就应该放弃客观世界的知识是稳定的这一假设。我们必须承认,没有脱离环境的“实在”,也没有脱离测量活动的认知,而环境是易变的、动态性的,与浸没在这一环境体验中的我们紧密的纠缠不可分离的。相应地,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将不变的实在视为认识对象的认识论,必须根据生命体与动态环境之间的互动来理解认识。

科学的发展,是人类在处理生活条件与行动条件更加有效的工具方面扩大财富的一部历史。当一个人忽略了这些对象和人生体验之间的关联时,科学认知的结果就是一幅关于一些与人类利益无关的甚至有害的事物组成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孤立的,更趋于对立。当被看成固定的和孤立的东西时,它甚至会变成一个压抑心灵和麻痹思想的根源。这是体验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认识,事实上,我们诟病科学的无益却正享受着它带来的更多好处,“原子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战”之后我们知道了它的威慑力,知道了一旦核大战爆发,地球上已有的原子弹可以把地球毁灭很多次。但人类的智慧和游走在边缘上修修补补的能力让我们知道怎样与危机共处,原子弹发明之后的几十年,有核国家都小心翼翼地揣摩对方的意见,实际上形成一种政治科技博弈,事实上整个地球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和平时期。无大仗发生,所有战争和不满大家都压抑着而不越过底线。难道这不是一种我们和我们制造的“也许会”毁灭人类的武器之间微妙的平衡吗?那我们干吗要担心未来人会跟机器人之间出现你死我活的奴役与被奴役关系呢?就我们已经了解的科学认知的习惯和属性,既然这幅关于科学世界的图像和关于物理对象特性的哲学与每一个工程设计、每一个公共政策的设计都是相关的,我们就该时常检查一下它所依据的基础,并且找出产生这些结论的方式和原因。我们不须说得更明白或者调用比喻了。比喻是不严谨的。但我们看到杜威的思想是由体验主义的实施验证了的,有众多案例,而量子力学所提供的佐证为体验主义精神提供了物理世界的基础或至少是对照。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互动,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之间互动,生命体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互动,体验主义关注融入环境的生命体以及被它改造的环境。生命生存的条件不仅是可被记录下来的东西,而且是体验行为中使用的材料,生命对环境的适应及向着新方向来控制环境的努力都孕育在各种各样的关联之中。这样,一个体验式的世界观应该是:

(1)环境不是一种严格地外在于我们的实体,我们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环境之中;

(2)环境并不是静态的,它是过程性的、易变的、动态的。“环境”这一术语并不表示某种永恒的、独立的实体,它是对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着的要素的描述,这些要素构成了我们生活于某一时间和地点的基本条件。

但在我们已经习惯的经典世界观里,我们通常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是在特定的背景中产生的。我们常常忽略世界与我们自身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我们倾向于认为,在我们的“内在”和“外在”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分裂,而行为充其量构成了这些彼此分离的领域之间的一个界面。但是从体验主义的细节来看,我们的生存不仅仅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我们即生活在这些条件之中。从经验及有机体与周边动态环境的互动开始形成的文化以及道德理论,最终趋势是我们放弃确立至善、终极的道德目标,而将考察在现有情境中生命体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实现。道德的标准必须变为实验性的,它必须将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价值的问题,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演进而变化,在这一点上,它与文化强调的传承性稍有不同。道德探究的目的不是某种外在的善的法则,成长自身是唯一的道德目的。成长是一个进步的概念,它不是结局意义上的目的,它是对我们的习惯进行不断完善、培养和提升的过程。人们不应该再根据对与经验无关的价值标准的服从,或者根据对传统习俗的遵从来理解道德。

我们来讨论一个具体的关于道德描述的经典案例。一位火车的扳道工负责切换铁轨。一辆火车高速奔来,显然已经无法停下来。一条铁轨上有五个工人在干活,另外一条铁轨上有一个工人在干活,他们显然已经听不见扳道工的喊声而离开铁轨。这时候:

道德一,把轨道切到一个人的那条轨上,因为五个人的生命会比一个人的更重要;(www.xing528.com)

道德二,信息缺失,补充的信息是那个独自干活的工人是扳道工的小儿子。这时候是信息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让道德的标准有所斟酌。

如果我们停留在这样的假设下,道德就成了冷漠的惩罚,它甚至僵化,而让我们不得不做出道德或者感情的艰难选择。而事实上,基于类似的原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最让人震撼的一幕是在红卫兵的武斗中程蝶衣对菊仙的“大义”揭发。但如果用体验主义的思维,记得那里永远有哥德尔的不完备,我们永远可以找来更多的办法来避免这种道德惩罚的出现。既然我们已经假设了有这样的困难场景,就应该多一条规则,任何情况下禁止两条铁路同时有工人在维修,避免把扳道工放置到道德困难抉择中。

我们要适应不断因环境演变而变化的道德标准,书写成文的法律总会落后而僵化,由经典信息定义的哥德尔的不完备,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僵化的原因。因此,就需要法律之外的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弥补规定事情之外的模糊地带,事实上,模糊地带绝不是细枝末节,而往往是主体,是法律的基础。这些内容,无法以法律的形式约定,而它的原则由宗教和信仰所描述、记录和传播。宗教和信仰不仅仅限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推演,它在回答我们之前说过的三个问题,并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统一,得到它对人教化的自洽。

杜威所倡导的体验主义,发生在量子力学建立前二三十年,而量子力学的发生、建立,很大程度上也是独立于体验主义进行的。杜威不断地在日常的技术实践和自然科学精致的、丰富的显现之间,从世俗事务到科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等方面提出理由,寻求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在讨论艺术产生和美学经验时,他用山峰作为比喻,山峰不能没有支撑就浮在空中,它们甚至也不是仅仅安放在大地,它就是大地。理论家在对美的艺术进行哲学研究时也要完成类似的任务,从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来看山峰,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一沙一世界,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我们都可以发掘出大量的,甚至趋于无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产生也是连续的、无法设置预先的界限的,不同的体验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制造出不同内容和深度的信息,而一个独立于体验的“客观”的定义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牛顿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微积分来诠释地球和月球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运行关系,甚至我们想象上帝应该是个数学家,大智慧地设计了这一切精美的符合数学原理的世界。在牛顿建立的哲学基础上,我们建立起来物理学的各个子领域,解释机械、电和热的问题,继而建立起来我们现在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世界观。当然古代数学家也认识到这其中是多少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山峰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把它们缩小一个尺度上看的时候,也不是三角形,还是不规则的。但这不重要,当我们忽略了不优美的细枝末节,世界太美好了。完美的认识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牛顿之后的三百年间,人类似乎忘却了那些不美好事物的存在,一个清晰的、可认识的世界蓝图在我们面前展开。

这样清晰而美好的思想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建立现代科学的基础。在牛顿力学所引导下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经典架构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现代学科。牛顿所开创一个时代里,自然科学的进步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使得讨论任何有关科学局限性的蛛丝马迹,都会被人嘲笑。对物理学本身,形成了一种习惯而逐渐成为信仰一样的默认力量,只要我们不断提高预测和控制能力,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了解自然,而这种思潮也拓展到所有其他的经典架构学科。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科学进步的产物,应用于社会过程中,人们也会以为这种能力不久就可以使我们随心所欲地了解和改造社会。我们对科学有着无限力量的信仰,认为科学的方法只是采用一些通用的、现成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技术,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和人本身的问题。打着更科学地指导一切人类活动的招牌,认为用人类的自觉控制取代各种自发过程是可取的,这种影响深远的主张被拓展到很多其他更为复杂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的某些分支,更不用说对所谓的历史哲学的影响更大。所以当量子力学开始撼动客观唯物的经典物质世界基础的时候,我们开始怀疑建筑在“经典世界”上的其他科学架构是否还依然稳固。

在经典的科学世界观里,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世界。客观要求存在第三方的观察者,世界不会因为观察者的观察而改变。“实在”,无论认为实在是确定的,还是实在是近距的,还是认为实在是独立于观测的,我们看到量子力学都对“实在”提出了挑战。量子力学也甚至挑战了因果论。在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一面,客观实在的唯物论基础上我们建立起已经习惯的科学方法论:分析与综合。研究复杂的问题,我们总可以把它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简单的个体,对每个局部了解,就对系统了解。虽然我们清晰地知道在割裂事物本身的联系的时候会忽略掉一些东西,但我们大多数时候认为这些割裂的关系不那么重要,我们总会找到最薄弱、最无关紧要的关联把系统切割开来,使它们最大限度保持原有的状态。这如同对某一生物不了解,我们把这个生物切成几块,对头了解,对足了解,对躯干了解,但这并不等于我对这个生物就了解了,我们想要研究的那生物因为这样的分割死掉了。量子化要求说明系统和系统之间的关联,一旦发生关联,这个系统本身就变得难以单独描述,一旦对它进行描述,也会改变它的状态。这也可以从玻尔爱因斯坦不可分性得到印证。那两个粒子被当成整体创造,不可以被分开独立研究。事实上我们看到从量子的角度来讲,这样做的不慎重甚至是荒谬的。

当我们体验到某物时,我们是在作用于它,我们是在利用它,随后我们要忍受或经历其结果。我们利用了某物,而后者反过来也利用了我们。从主动的一面说,体验是一种努力;从被动的一面说,它是一种经历。换句话说,体验就是同时进行的行为和经历的统一。体验的、量子力学的观点启示我们传统的分析方法里所默认的对认知对象部分的割裂是危险的,因为我们的体验也是与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的认知再往前走,我们现在关于量子的观点也有可能存在一样的问题,虽然我们也给了些结论,但是再过几十年,我们回头来看的时候,今日今时之言也会有我们这个时代和视野的局限,无论从时间或者空间来讲,我们都无法扮演一个孤立的观察者来审视我们生存的世界和周边的环境。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也是一个变化和关联的世界给我们的最终结论,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最好的真理,只是有更好的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