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的江湖

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的江湖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不幸的是,2011年秋拍中国艺术品市场遭遇滑铁卢,艺术品泡沫破裂。这种艺术品市场的热潮不是理性的市场上升规律,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人为推动着200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高烧不断。这给受全球经济影响的整个中国无疑起到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可见4万亿元投资对市场的需求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增强。这种势头,无疑使得国内各方投资机构和企业资本极大地关注着艺术品投资市场。

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的江湖

我们都知道,2011年上半年正是中国艺术品非常火爆的时期,在人们正为艺术品黄金时期狂欢之时泼冷水,确实需要勇气。很不幸的是,2011年秋拍中国艺术品市场遭遇滑铁卢,艺术品泡沫破裂。后来,在前面文章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后面的艺术品情形整理完善了此文。在2013年的今天来看这篇文章,心里有许多感慨,当然更感慨当初来势汹汹、被笔者劝退准备投资2011年春拍的几位朋友。

图(1)曾经疯狂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2011年国内春拍开始,笔者一直游荡在北京的各大拍卖场,多数是陪着想涉足这一领域的“富有阶层”朋友们看热闹。同样,和我们一样也有很多想涉足艺术品投资领域的人在看热闹,但有很多平时艺术品市场上并不熟悉的陌生面孔大量参与其中,而且是“来势汹汹,敢作敢为”。这与以往艺术品市场一向比较理智的情形形成巨大反差。笔者当时认为这是极其不正常的。但仔细想想,这与2008年11月9日国家定调扩大内需,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陆续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不无关系。这种艺术品市场的热潮不是理性的市场上升规律,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人为推动着200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高烧不断。

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越演越烈,日本、欧美一些国家都出现了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悲观的情绪在市场上蔓延,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中国经济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中央出台十项措施后,各地“一呼百应”。广东省步伐最快, “新十项工程”全面启动,珠三角轨道交通及武(汉)广(州)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09年,计划重点工程投入3000亿元,全社会投资可完成1.3万亿元左右,集中投入财政性资金近1000亿元,当时预计可拉动社会资金5000亿—10000亿元。2009年春节过后,国内钢价等大宗消费品出人意料地开始暴涨。从12月的PMI指数(制造经理人指数)来看,受基建投资拉动较大的钢铁行业已有走出阴霾的迹象。这给受全球经济影响的整个中国无疑起到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可见4万亿元投资对市场的需求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增强。

受此影响,比较活跃的国内艺术品市场到2010年逐步回升,保利、瀚海、嘉德等实力拍卖公司的春秋拍市场屡创佳绩。这种势头,无疑使得国内各方投资机构和企业资本极大地关注着艺术品投资市场。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也在逐年大批量登陆内地市场,为2011年的艺术品市场提供充足货源。2011年秋拍,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在拍场达到顶峰(这也可称为文化资本侵略)。

2011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尤其从北京的春拍拍场来看,确实太火爆了,火爆到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分不清拍场拍的是古玩还是地球稀罕物。拍卖师在台上激动到语无伦次,盯场的服务小姐忙晕到奄奄一息。这些个涌到拍场的陌生面孔,没有顾问,没有参谋,没有多余的陪衬。在他们看来,都敢举牌就是好东西,都敢较劲就是好玩意儿。举,闭着眼睛举牌,举到摄像头瞄准自己,举到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自己身上,举到在拍场众人和媒体前面大大爽一回。什么是花钱的快感?这便是富人的“落锤千金”。所拍的是真品还是赝品?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举牌到最后,谁就是大爷。真正理智审视艺术品艺术内涵买家的举牌,被这种疯狂所淹没。

面对此情此景,朋友几次想去前台办理竞拍手续都被笔者挡住。看来同行朋友确实预测得不错,今年春拍是可以拿出来大赚一回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就没有这样好的机会。因为大量的社会富有阶层或者机构的游资就在拍场门口排着队憋着,不火爆都很难。通胀,也许眨眼就没了,一下变成了通缩。手中的人民币,昨天还如金子一般,被逼着升值,很快就没人要了。如果股市继续狂跌接近至2000点。3万亿美元的储备,灰飞烟灭,谁在乎?假如日本大批美债(20年左右)到期,加上日本抛售美债,回流日本参与地震灾后重建导致日元升值,那么,日本人能抛了跑,我们却跑不了。我们的1万6千亿美元债权只有挨刀。谁还有能力在乎?看到索罗斯大量卖出黄金,囤积美元;看到随着IMF主席卡恩被捕,欧元债务危机升级;看到中国政府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这一个一个独立的事件,却不经意间发现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货币战争,也许已经悬在头上。所以这些并不懂艺术品的投机客们认为,与投资艺术品相比,把钱放在银行更能有赌赢的胜算,但毕竟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与冷却与中国经济的火爆和冷却速度不是同比,万一碰到真货精品,不但能保值,还能大赚一把。这次众多的陌生大资金拍客,估计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来的。

据观察,大多数人根本不懂艺术品,只了解投资艺术品大概念。至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肮脏、拍场内幕、拍品的真赝鉴定、拍场真品率、艺术品品级等很多都是空白。在中国要知道,所有拍卖公司在国家法律的漏洞(《拍卖法》规定:拍卖不保真),哪个傻子拍卖企业还能坚持诚信?在当今国家权威鉴定机构几乎废掉的时代,艺术品真假谁能说了算?所以,现在的大拍场能控制在15%—30%的赝品率已经算是良心企业了。何况现在如此之高。有些拍卖企业联合民间资深行家和藏家,决心要发动全场保真革命,虽然是良好的开端,但在这样的环境里,终究只是美好愿望而已。

货币战争来临,顶着热钱的热客们投资艺术品,在现在确实好像是“英明之举”。但他们必须要冷静,这行水很深,比经济领域浅不了多少,投资真正的艺术品精品需要真正的行家来掌舵,艺术品收藏投资需要专业,更需要经济头脑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今天下午有外国使节来访,那么你就应该想到部分路段可能会交通限行,因此就不能正常时间到家,那么就要先给老婆打一个电话报告一下。外国使节来访和给老婆打电话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就这么联系起来了。这是反映一个人的前瞻性理性判断能力。艺术品投资也是,即便在保证不拍到赝品的情况下,也要考虑拍品的升值和保值空间到底有多大。它也许根本不是明天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藏品,或许要长期持有一段时期才能获利。这些艺术品能热起来的市场因素到底是什么?是艺术品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本身呢?还是由其他因素来决定你的投资回报?这些都是建立在你熟悉和深悟这个领域之后,从长远眼光来考量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投机的心理从事艺术品投资如同股市投机短板的散客一样,终究不会获取更大的收获。

比如这次道光官窑瓷器大涨,前段时间还很低迷,4年前广州市文物总店的一件道光官窑价格还只是在3万元到5万元之间,到现在已飙升到二三十万元了,涨幅高达6倍。一件估价10多万港元的道光官窑碗,在今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最后以150多万港元成交。行里也就几十万元的道光官窑精品,谁知道这次竟然拍到几百万元?远远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

其实,敏感的行家前段时间就已经闻到这股味道,甚至在半年前就廉价收购,或者去小拍场低价捡道光了。明摆着,炒玩乾隆,必然就会炒道光,乾隆是盛世,道光是败世。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主战爱国派被查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虽然道光官窑品质在内忧外患之下无暇顾及,与其他三代无法比拟,但这些都不会影响到它在艺术品市场的巨大升值潜力。因为它的文化、历史买点实在是太深刻了,也就是很有“噱头”。这就是我们目前一直盛行的艺术品市场“卖点”,与艺术品本身艺术价值并不能对等。

这只是小巫而已,看看大巫:今年保利推出的“元四家”之一王蒙的《稚川移居图》。这幅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元代名画拍前预估价高达2亿元,一举成为“中国拍卖史上估价最高的拍品”。而《砥柱铭》拍前估价不过8000万元。由此看来, 《稚川移居图》极有可能缔造令人咋舌的世界拍卖纪录。元代文人绘画的艺术魅力,元代文人的神秘,元代散野文人书画的人格独立,将会是中国艺术品(书画)市场又一个炒作的“噱头”。真可谓,经济越热越热炒,经济越冷约旁观。谁能真正地把这些当作国宝艺术品呢?这些“天价”艺术品充其量只是换取某种资本和面子工程的工具,或者只是立马套现的撬杠而已。事后,一些天价艺术品丑闻的曝光,正好印证了许多人当初的质疑。

六(www.xing528.com)

从艺术品市场本质来讲,不但让许多行内人看不懂,更让行外人癫狂,癫狂到忘乎所以,癫狂到有坑就跳,管它坑里是炸弹还是屎尿,反正只要没有死,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爬起来还可以再炒,直到下一个傻子来到。难道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就只剩下炒来炒去吗?是的,许许多多的事实与社会上的大量炒作结合起来看,必然有其传导效应。

继2011年春拍之后,当很多人还在期望2011年秋拍继续火热时,殊不知中国2008年相继投下去的4万亿元人民币出现逆转。其负面效应逐渐反映到各个层面,加上通胀居高不下,消费市场购买力严重乏力。再加上欧美、日本经济继续恶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内出口受阻和人民币逼迫升值。国内企业压力大增,很多准备投资艺术品市场的企业转而面临企业自身生存问题。社会游资开始谨慎对待艺术品投资市场。2011年秋拍结束,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和国内实力拍卖企业的业绩大大缩水。很多重要拍品表面看起来一片繁荣景象,实则却大面积流拍。2010年秋拍和2011年春拍中,国内一些高价盲目投资艺术品领域的投资者们牢牢地被套住(买涨不买跌的短视艺术品投资理念)。整个艺术品市场笼罩在悲观的气氛之中。殊不知,国际艺术品投机商在2010年春秋两拍和2011年春拍中已经大赚走人。

2011年惨淡的秋拍之后,12月上旬,笔者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品高峰论坛”年会,平时很难聚集在一起的各个实力拍卖企业负责人,很难得地相聚北京昆仑饭店,认真商讨如何应对所面临的市场萎缩危机。香港拍卖企业负责人发言: “现在大环境不好,对艺术品市场是会有一些影响,但是这是一个调整期,整个中国市场越来越成熟,买家越来越理性,对艺术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调整期做一些教育,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培养新一代收藏家的群体,这对市场也是非常有利的。”

这次峰会上,尽管各个拍卖企业表现得信心十足,不过当时的一些迹象表明,艺术品市场毕竟受整个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毫无疑问地出现衰退。从他们的发言当中,也多多少少流露出对整个调整期的担心。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的统计,中国艺术品市场2011年全年成交总额934亿元,比2010年573亿元成交额高出63%。2011年秋拍总成交428亿元,与春拍基本持平,且2011年秋拍参拍公司、拍卖专场、上拍量等均创历史新高,拍卖规模的急剧扩张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之间的矛盾导致2011年秋拍出现历史上最低的成交率,仅为41%。四季度38.36%的上拍量增幅仅带来15.47%的成交量增长。这一轮上涨行情强弩之末的势头显而易见。

也有一部分业界人士解释:2011年秋拍业绩的下滑是“中国藏家的渐趋成熟,判断力和眼力在不断提升,对拍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买家开始关注‘真、精、稀’拍品所致”。笔者认为具有这种看法的人严重缺乏深刻认识:其一是对国际整体艺术品运行环境缺乏了解,其二是对中国艺术品热潮的深层原因缺乏了解。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中国艺术品市场向来缺乏真正的理性,也就是说真正懂艺术品价值、按照艺术品本身价值理性购买的人相当少,多是以跟风和投机的心理来推高整个艺术品市场泡沫。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艺术品热度一直伴随着经济大环境热度而潮起潮落,并非为了艺术品本身价值的未来而理性投资。这与欧美理性的艺术品市场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理性投资艺术品领域的买家,其实是并不受经济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相反,经济环境越不好,正是大量吃进的最佳时机,经济环境好了再投放出来,其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一个波动较小的水平线上,这才是比较良性的一个艺术品市场状态。从中国近10年来的艺术品市场的“冷”、 “暖”周期来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周期在2—3年之间上下浮动很大。比如:2003年“非典”过后随着国家各项措施的实施,随着国民经济环境变暖,2003年底和2004年艺术品市场迎来飞跃性上扬,此后到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会竟多达800个专场,艺术品拍卖出现许多新面孔,国外拍卖企业极大关注国内市场,一些小公司迅速崛起,期待在火热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当时市场上平均一天就有两三个专场,买家疲于奔命。当时拍卖公司的大量涌现,拍品却有限而导致价格上升,但成交率急剧下滑,艺术市场泡沫立刻显现。2006年进入调整期,2007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进入调整坚守期(按照欧美艺术品投资买家的理念,应该是吸纳精品最佳时期),2008年底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开始而进入为期一年的备战调整期,2009年初出现“井喷”,2010—2011年上半年连续急涨,然后2011年秋拍进入调整。刚刚过去的2011年秋拍,人们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担忧似乎得到了印证。因为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国内经济的严峻复杂,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表现较之春拍表现出一种“缩水”的态势。很多藏家和投资者或持币观望或谨慎出手,各大拍卖行较之2012年春都呈现出成交额与成交率双双回落的现象。很多藏家与投资者都表示出对艺术品市场未来预期的一种茫然。

欧美主流艺术品市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恰恰相反。按道理,欧美经济环境比中国经济环境的前景要差很多,起码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是全世界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欧美按照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规律,艺术品市场信心和投资热度肯定比中国还要差很多才对,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记得法国著名犹太家族穆格拉比每次面临金融危机都不以为然,他坚信: “不管世道怎么变化,艺术品都是最保值的。”虽然经历了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他们表示: “我们也会更像收藏家而不是经纪人。会买得更多,卖得更少。”老穆格拉比Jose和他的两个儿子Alberto和David,拥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值钱的当代艺术收藏之一,共计拥有作品3000件左右,同时保有的作品超过200件。这是多么具有艺术品投资远见的投行大家啊!中国的投行,除了香港和台湾一些艺术品投行具备国际视野,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投行要具备这种投资战略眼光,还不知道要磨炼多少年!原因是国内真正的艺术品投行还是空白,多是投机艺术品的外行。

我们再来看看面临严重金融危机的2012年的欧美艺术品市场是怎样一个状况: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专家们对于100万美元以上价格区间的艺术品的信心有所增加,从2012年1月的81%上升至2012年6月的97%。顶级价格区间艺术品的信心指数为99,明显高于所有其他价格区间的艺术品,这标志着一种对高端艺术品坚挺的市场共识,并将继续推动艺术市场在高端和低端之间的两极分化。

2012年5月2日,总部在英国的苏富比的一场被业内人士视为“10年来最重要的拍卖会”在纽约拉开帷幕。此次拍卖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爱德华·蒙克的《呐喊》。这幅世界艺术史上的公认杰作,最终被一位通过电话委托竞拍的匿名投标者以1.19亿美元拍得。 《呐喊》拍价超越两年前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拍得1.06亿美元),创下单幅画作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据美国《名利场》杂志2月2日报道,塞尚的画作《玩牌者》以超过2.5亿美元的价格私下成交,创造了单件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5月8日,佳士得纽约当代艺术春拍爆出4.65亿美元的总成交价,50件拍品的成交价均超过100万美元,其中5月9日上午及下午的拍卖实现了约7682万美元的总成交额,创下了7项世界拍卖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成交金额最高的一场二战后当代艺术拍卖。5月8日的晚间拍卖中,马克·罗斯科的作品《橙色,红色,黄色》以8690万美元成交,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成交价最高的一件二战后当代艺术拍品。5月9日,苏富比拍卖罗伊·里奇登斯坦名作《酣睡的女郎》,拍出了4488.2万美元,刷新了这幅创作于1960年的画作的拍卖纪录。

尾声

面对中西方的艺术品市场的本质区别,我们如何认识与分析世界艺术品市场呢?想想我们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的盲目跟风和对艺术品本身投资价值缺乏战略性思考,这让人不得不认为我们的艺术品投资机构或者收藏家们不但不懂艺术品价值,更不懂艺术品投资眼光,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看到长远利益谋划。世界艺术品市场无疑正处于深刻的分化中,关注经典与典范是艺术品市场的王道。其实与经济环境并无大碍,具备战略性的投资机构和实力收藏家,紧盯市场中出现的艺术精品,而不是经济环境的潮起潮落,从而把握艺术品本身艺术价值和收藏时机,才是真正推动我国艺术品健康成长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