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黔东南C县的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实施效果研究

贵州黔东南C县的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实施效果研究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从旁观者心态到主人翁意识的转变。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主体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很好的保障。

贵州黔东南C县的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实施效果研究

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主要是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和利用学生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都能成为贡献者,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1.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1)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的内涵。

班级是由各具特色的学生组成,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风格、个性和特长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要想实现共同的班级目标,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管理依靠学生,管理为了学生。全员参与式班级自主管理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和利用学生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都能成为贡献者,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的特征。具体来说,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关注全体。“参与”应该是全方位的,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包括学业暂时落后的学生、被班级管理压抑的学生以及沉默寡言的大多数学生。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第二,注重差异。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和利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依靠力量;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班级事务的活动中去,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建设者与贡献者,进而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

第三,强调参与。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一位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正如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写的:“旁观者就像一个身在监狱,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对他来说窗外下不下雨都一样。而参与者就像一个计划要去郊游的人,下雨不停会挫败他的郊游。”[61]可见,旁观者与参与者关于同一件事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从旁观者心态到主人翁意识的转变。

(2)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的意义。

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道:“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我的班中,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62]由此可见,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还能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首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主体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很好的保障。班级管理的责任是发现和“孵化”学生个性的潜质。[63]由于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服务于班集体,并且在班级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班级是学生施展才华的重要场所,全员参与式班级自主管理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面对班级事务进行管理。这样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自主管理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肯定自己,这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又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最后,有助于教师的发展。由于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要关注学生的特殊需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特长,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文化,如此才能更好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强项,肯定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班级活动的贡献者。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指导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以及进行自我反思。

2.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的实现

全员参与式班级管理如此重要,那么在实际的教育中如何实现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www.xing528.com)

(1)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错误的观念在一些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我们应从多角度考虑学生,客观看待每一个学生。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同时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潜能的慧眼,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短处,更要关心他们的优点与特长,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必要的指导。在田野调研中,一位老师谈到她是这样选择班干部的:“一般情况下在第一二个星期我通常不会选(班干部),主要是观察,看谁有能力就考虑谁,其他因素不会考虑,比如我们班有个学生成绩虽然不好,通常考试二三十分,也很调皮,但我发现他喜欢劳动,所以我就选他当劳动委员啊!小学生嘛,自控能力比较差,但他当了班干(部)之后,他就会慢慢改变的,因为要起带头作用,所以如果老师好好引导,他会做得很好的。”可见这位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当然这样做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特别是班级中的“边缘人”,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稚化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的童年和学生进行对照,并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设法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和困难;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建立互信,这样才能为全员参与式班级自主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能需要适当地补弱,但主要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与天赋,更多地扬长,不能用‘全面发展’的尺子对着量。”[64]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65]因为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班级活动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与差异化。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机会与条件,尽最大可能让班上所有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班级活动,相应的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应时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营造多元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66]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个性差异,还应该从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去了解与认识学生。“儿童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而且,来上学的孩子必定来自某个地方。教师需要了解孩子带来了什么,他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如何。”[67]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被接纳和尊重的班级氛围,试图在来自不同阶层、地域、民族学生中间建立的是一种伙伴式关系,将学生间的差异看作重要的资源。[68]为了使班级文化更好地贴近学生,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和建构他们认可的班级文化,其具体做法有很多。例如,在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民族风俗,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在留守儿童较多的班级,开展爱心、感恩主题活动;在进城务工子弟较多的班级,应该将学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因素纳入班级活动之中。总之,努力创建多元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被尊重与认可的环境里更好地学习、生活与成长。

(4)实现学生参与的全体化。

班级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体班级成员的参与合作,班级管理其实是由许多琐碎的事情组成的,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使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学会理解与欣赏、组织与合作,从而更好地认识与发展自己。

首先,共建班级愿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规划的积极性。班级管理要以“育人”为目标而不是以“管人”为目的,班主任应改变“一人包办”的传统做法,从权威控制向民主引导,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本班的建班理念和班级发展目标,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这样通过学生参与制定出来的班规,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容易被学生接受,便于执行与遵守。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建设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开展班级活动,进而努力实现班级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班规也应在实践中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

其次,民主选举班委。班委是一个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根据班集体的需要,可以采取民主选举选出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等以及各科科代表,并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班级的一切日常事务,全由班委负责,班主任在其中的作用更多是一种指导与引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和评价。与此同时,班主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长,通过部分调整与逐步轮换,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最后,组建兴趣小组。在组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各小组成员的兴趣与特长,尊重和利用学生差异,尽量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为每个学生提供与其能力相一致的班级任务。同时要细化管理角色,丰富管理岗位,让尽量多的学生都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实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69]这样让学生在班级中有存在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田野调研中一名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倒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你到我班看见我们都是分小组的,因为受教室空间的局限,我们六七个学生一组,分小组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比如阅读课,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进来讨论问题,每个同学都要讲一条,那些不爱讲话的同学我就鼓励他们,我教室有加分板,小组里的学生回答问题成绩好的可能加一分两分,如果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回答我就给加更高的分数,五分六分或者七八分。只要他肯回答肯讲,都会给他机会,还有小组内的成员为了能加分,他们也会自愿把机会留给基础差的同学,这样几次锻炼下来,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慢慢走出自卑变得自信了,久而久之他就会主动学习了。”

总之,全员参与式班级自主管理是一种充分尊重人的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全员参与式班级自主管理还是一门科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付出与探索;全员参与式班级自主管理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