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结课技能概述|做有根的教育

教学结课技能概述|做有根的教育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创作如此,教学结课也应如此。为了使一堂课的效用达到最大,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教学结课技能。由此观之,结课技能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将初步获得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结课技能概述|做有根的教育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课作为课的结尾,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结课,可通过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梳理、概括、揭示规律、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及引导探索等形式,把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交给学生,使之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结课的作用,不仅仅是巩固知识,还必须让学生通过结课对已学过的知识与课文内容,不再停留在原来掌握的水平上,而是有了新的认识与突破,达到一种新境界,更好地由学生的起点能力达成终点能力,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尾声以结束一篇之曲,须是愈著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戏曲创作如此,教学结课也应如此。演戏要把好戏放在后面“压轴”,高明的教师常把最重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好的结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

结课还要特别注意韵味,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而让人回味、深思。古语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指这种情况。所以,运用结课技能时,语言要富有深意,富有启发性,富有开拓意识,甚至有一些含蓄,给学生留下深思和探索的空间。表面上看,课程结束了,但课内所学的内容却仍在学生头脑中盘旋,久久不去。这才是结课的应有之义。所有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不应忽视结课设计的重要性,必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确保课堂教学善始善终,给整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使得教学效果愈加突出。

1.教学结课技能的概念界定

结课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作为一种实践操作技能,结课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设计、训练等多种手段掌握和形成的一种高效教学技能。

结课技能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结课技能不仅应用于一节课的结束、一章知识的学习结束,也经常应用于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的结尾。有效的结课可以巩固和扩展某一教学片段、主题或单元教学,加深记忆,创新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代文人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写文章时,开头要出语不凡,震人心弦;结尾要清亮激越,余音绕梁。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头和结尾,是其教学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增强设计意识,以使其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精彩迷人的艺术。

2.教学结课技能的心理学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是一种极具创见的分类。这种分类指明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划分与区别,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的规律。他指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当一个教学片段将要结束时,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新知识,并和原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积极主动地寻求二者的相互作用,以期形成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上升至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这就为结课提出了理论上的依据。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主体理解了媒体所负载的信息含义后,对信息还要进行深入的加工和转化。主体依据信息本身的特性及联系,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分解、组合等活动,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则需要帮助学生条分缕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示重点、难点,对学生头脑中的分解、组合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同时,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帮助认知主体进行信息加工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为了使一堂课的效用达到最大,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教学结课技能。

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学生获得新知识并不意味着认识活动的结束。为了使新知识能够保持和再利用,必须将它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的结课正是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保持和再利用,并帮助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加工和转化。

由此观之,结课技能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将初步获得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换句话说,就是促进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这才是结课技能应该承载的作用。

3.教学结课技能的原则

(1)完整性原则。结课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明确课堂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借助试题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结课的效果,更要求我们所讲的内容和所评测的内容相一致,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导入新课遥相呼应。不要单纯为了结课的创新而游离主题太远,始终明确结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2)适度性原则。所谓“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适时戛然而止,效果更为突出。课堂结课不宜在内容上画蛇添足,在时间上“拖堂”“打疲劳战”。结课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出现倦怠、消极、兴趣度降低的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结课简洁、明了,目的明确。(www.xing528.com)

(3)提高性原则。结课不仅要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使所学知识概括化、系统化,而且应当适度点拨,拓宽、挖掘出教材内部更深一层的意思,使学生豁然开朗,发现新意,从而把学生的知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4)发展性原则。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学生就形成了相应的能力。形成能力需要进行长时间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选取适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和解决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能力。

(5)趣味性原则。从注意力曲线和心理学对于注意力的研究来看,中学生或成年人注意力的最佳状态可保持30分钟左右,课堂的尾声容易出现走神、专注度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结课时,应采取灵活的方法,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消极应付。例如,进行一分钟记忆比赛、一分钟即兴演讲、一分钟课堂发问、一分钟随堂小测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多样性原则。教学结尾切忌千篇一律,再好的、再有效的结课方式,长时间使用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消极怠工。这就要求教师开动脑筋,匠心安排,因文而异,经常变换方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更好地发挥结课的作用。

4.教学结课技能的作用

(1)条分缕析,序化知识

教师的结课不是简单、机械地对所讲内容进行单纯的重复,而是应该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提炼、浓缩,突出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印象。同时,把授课过程中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便于学生的应用和理解,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良性互动。

(2)巩固强化,防止遗忘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赫尔曼·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由此观之,复习巩固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结课的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必须巩固强化,为学生新旧知识的分解、组合提供可能。

(3)教学评测,及时反馈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口头或书面问答、作业练习、课外思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它有利于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以期改进教学,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4)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立足于“三维目标”的立体式和综合性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更要上升至能力甚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消化知识,巩固所学内容,这是结课的第一个层级,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才是更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结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调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真正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5)激发兴趣,余音绕梁

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节课、一课书的结束,不是一个认识过程的归宿,而是新的认识的开始。如果教师在结课中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内,而应放眼于课外的持续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